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开发,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是一个比较复杂吃力的过程,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对问题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这就需要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在课堂情境创设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能够贴近于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问题,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好感,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综合水平能力的提升展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思维;情境模式;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89-01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积累,也是促进师生关系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从不同的因素考虑创设最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学习是一个吸收掌握知识的过程,在已有的基础经验上对问题加以思考研究,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老师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吸引学生听课水平的重要因素,老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中设置一些比赛的形式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自觉的投入到设置的情境之中,例如计算一道数学应用题,大家可以从这种题型中编制出相互类似的题型,一起学习这种计算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从这种题型中编制出其他的题型,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在课堂情境设置中也可以将比较有难度的题型放在一类中,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分成若干个小组,大家可以相互讨论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最后对每一个问题做出总结,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的解题也带来了方便。创新思维模式是日益积累起来的,只有敢于创新才会对问题有新的认识,才会在创新中取得进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前提,不仅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方便,从小学开始抓住学生的心理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个人能力水平也会不断的提升。
二、创设教学情境,学会“因地制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很多优秀教案、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学习到,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认知结构的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原有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得有效、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就可以采取故事、童话等方式进行引导教学,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取实验、活动课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方式方法
故事化教学情境,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授《比例尺》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教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另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一开始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创设出在教学中才有的平面图,这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種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知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参考文献:
[1]郭军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6,36.
[2]金桂春.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浅谈[J].学周刊,2015,14.
[3]王连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4]王艳.浅谈如何有效创设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境[J].中国培训,2015,18.
[5]周茂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4,31.
关键词:创新思维;情境模式;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89-01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积累,也是促进师生关系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从不同的因素考虑创设最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学习是一个吸收掌握知识的过程,在已有的基础经验上对问题加以思考研究,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老师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吸引学生听课水平的重要因素,老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中设置一些比赛的形式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自觉的投入到设置的情境之中,例如计算一道数学应用题,大家可以从这种题型中编制出相互类似的题型,一起学习这种计算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从这种题型中编制出其他的题型,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在课堂情境设置中也可以将比较有难度的题型放在一类中,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分成若干个小组,大家可以相互讨论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最后对每一个问题做出总结,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的解题也带来了方便。创新思维模式是日益积累起来的,只有敢于创新才会对问题有新的认识,才会在创新中取得进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前提,不仅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方便,从小学开始抓住学生的心理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个人能力水平也会不断的提升。
二、创设教学情境,学会“因地制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很多优秀教案、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学习到,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认知结构的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原有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得有效、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就可以采取故事、童话等方式进行引导教学,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取实验、活动课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方式方法
故事化教学情境,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授《比例尺》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教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另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一开始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创设出在教学中才有的平面图,这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種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知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参考文献:
[1]郭军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6,36.
[2]金桂春.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浅谈[J].学周刊,2015,14.
[3]王连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4]王艳.浅谈如何有效创设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境[J].中国培训,2015,18.
[5]周茂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