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探析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是满足当前农村治理方式转变的一项新举措。但是由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却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使得新型农村社区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为此,应变政府主导为引导,鼓励各主体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实现多元主体合作。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政府主导 多元主体合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战略一体化体制机制”以来,各地纷纷响应并贯彻执行。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统筹,不少学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新路径,因为社区建设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新进入城镇生活的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生存发展环境,而且还关系到新城镇人的安居乐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政体发展水平。因此,寻找适合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道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实现城镇化的发展,既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涵义
  社区的最早提出者是滕尼斯,他把那些具有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称为社区。此后我国学者对农村社区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徐勇对农村社区所做的定义是: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村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徐永祥在《社区发展论》一书中提出“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方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地域性或者区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般包括人口、文化、组织、地域这四个要素。”张成林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在党中央领导之下,以政府为发起者和推动者,以村民和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整合农村社区内外资源,是实现农村的全面现代化并满足农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建设方案。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就是“村变城”的一个过程。那么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呢?笔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新”主要在于建设主体、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其能够实现政府支持、运作市场化、参与者多元化的全新道路。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一是建设主体发生了变化。由政府一力主导变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激发市场机制的潜在作用。二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农村有着“熟人社会”的邻里交往模式,而新型农村社区将打破这种传统的熟人社会,吸纳各行各业的人到此安家。三是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农耕细作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方式,工业及服务业在农村生产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二、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社区建设作为乡村治理变迁的制度创新,其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大部分农村社区建设依靠的是政府的推动和扶持,追求形式上的改变而非内涵的实现。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社区建设,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举步维艰,难以成功。可以说,正是“农村现有治理体制所形成的基本社会秩序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
  1.农村社区建设功能定位不明确。农村社区的性质和样子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建设农村社区首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决定了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方向,还决定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不管是政府一方主导还是农村一方主导,都不能很好地結合政府政策优势与农村自身发展需要。如果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则这种运动式建设使农村社区成为千篇一律的造城运动,使社区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被遗忘。如果是由农村的发展趋势所主导,则这种建设会因为缺乏建设性指导、政策及资金的支持而难以为继。即是说,缺少国家的行政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就算自发出现也难成大器,而这种行政推动又会使农村社区建设陷入“造空城”的困境。
  2.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不清楚。农村社区建设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文化体系、农村环境治理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能够强化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在当前的语境中,地域界限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首选标准,至于成员共同的物质和精神利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归属感则被严重忽视。为了节约建设成本,以地理位置为单位进行划分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这样就会使社区失去其原有的性质,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这种农村社区的建设将只有形式,欠缺令其长远发展的内涵。
  三、新型农村社区多元主体合作建设的有效性探讨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及其定位。
  1.1政府——主导者。在我国农村社区多元合作建设的结构中,政府既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给予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又要有所作为,给其他社会组织和社区公民以最大的空间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首先,在公民社会背景下政府需要在职能和角色定位上转变。多中心趋势绝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政府,相反,政府逐渐在公共事务治理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中心秩序强调的是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地位及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但是多中心秩序需要成熟的公民社会土壤,需要发达的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其次,在合作建设中不仅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还要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1.2社区居民——主力军。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趋势要求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有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多元主体的合作。但是这种多元主体的参与,并不能取代农村居民的主力军作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是实现社区民主管理的重要外部条件,而农村居民的自我管理和社区自治,则是实现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在影响因素。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村民要把自己当成社区的主人,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参与热情,将参与社区的建设活动与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结合起来。社区建设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而不应是政府过于主导或强制推行的结果,如果没有农村村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建成也只是空中楼阁。
  1.3龙头企业——参与者与推动者。企业应当认识并履行自身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自身具有生产和销售功能,虽然企业社会责任(CSR)当前国内外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说法,但是这一种理念在国际社会是受到广大认可的。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促进教育、文化、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仅仅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本,壮大农村社区的基础性力量。因此企业要树立“企业公民”理念,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2.农村社区中多元主体合作建设的有效性。
  2.1满足了农村社区多元化的公共需求。多元合作治理可以有效避免公共事物治理过程中“搭便车”的行为,同时也打破政府一元治理的垄断局面,从而保证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有效供给。其利用多元化的供给为社区服务提供便利,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为社区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展开有效竞争与良性互动,提供了实现多种不同规模经济、表达不同组织、公众利益的偏好的机会,满足了社区多样化的公共需求。同时多元合作治理主张法律在治理中的权威地位,降低协调成本,促进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在多元主体合作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给各种非营利组织提供较低的准入条件,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者的队伍,进而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2.2提升了社区建设的民主程度。多元合作建设的主体不仅包含政府、市场和村民,还有各种非营利组织。这就是说,社区建设中并非只有政府一个公共权力中心,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同样有其必然性,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多元合作建设提倡的是由多个主体来共同维持秩序、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的管理和调节。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协调,不断达成新的共识,进而使得民主力量得以壮大。多元合作积极推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政府权力对于农村基层社区的过度延伸。
  2.3提升了社会资本和社区自治能力。在多元合作建设模式中,对于各种民间组织等的参与行为所具有的独立性做出了强调,这就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资源的发展水平,并为社会资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通过有效的良性竞争,各建设主体均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机会,并为社会的善治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多元合作过程中,基本上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分散,通过社区农民和大量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提高了农村社区建设与治理中的民主水平,为农村居民参与意识的增强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进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村居民在社区自治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管理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多元合作治理中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独立性,对于整体上提升我国社会资本的发展水平,进而推动公民社会的全面发展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王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
  [3]项继权.论我国农村社区的范围与边界[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7).
  [4]李增元.农村社区建设:治理转型与共同体构建[J].东南学术,2009(3).
  [5]师凤莲.农村社区:概念的误解与澄清[J].浙江学刊,2008(5).
  [6]顏赛燕.浅论公共产品“搭便车”现象的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0(7).
  [7]李飞艳.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合作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8]许远旺,卢璐.从政府主导到参与式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洲学刊,2011(1).
  [9]赵倩,陈晓菁,张婷.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0]李小伟.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9).
  [11]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
  [1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张成林.论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内涵与内容[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1):24.
  [14]李增元.农村社区建设:治理转型与共同体构建[J].东南学术,2009(3).
  [15]孙百亮.“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与政府主导的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6]颜赛燕.浅论公共产品“搭便车”现象的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0(7).
其他文献
摘 要: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正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但是从未来发展前景可以看出,其将成为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各试点城市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但是在部分领域依然存在一些阻碍,需要我国的各试点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摸索,继续前进,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更加完善的服务平台。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互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信息咨询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伴随着计算機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读者以及广大人群对于信息的需求,因此告别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向信息咨询服务模式进行转型,是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研究传统咨询服务与信息咨询服务的概念,提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找到如今我国
期刊
摘 要:文章总结了我国个别省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情况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现状,分析我国未来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其他省市即将实行或正在实行的综合交通运输改革提供参考,以期推动整个国家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关键词:综合交通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从前苏联引进了综合运输这一概念,经过50年来的发展,部分省份也积极开展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工
期刊
摘 要:为提高事业单位基于人才素质模型的纸笔考试选拨水平,文章将通过新题型相关文献的搜索整理,对新题型开发进行定义,再对全国各省、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城市、直辖市近三年(2014年—2016年)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大纲整理分析,汇总各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使用的主要题型,最终结合构建出的纸笔考试测评要素模型,对重庆市事业单位人才纸笔考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新题型的开发构想。  关键词:纸笔考试 测评
期刊
摘 要:目前,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行政责任作为是行政改革重点,我国政府也正在不断完善行政责任及其制度的建设。我国政府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政府行政服务水平,通过完善行政责任制度来实现政府权责合理配置、执政过程规范等。行政责任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政府执行能力,现阶段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影响到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化发展。所以
期刊
摘 要: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公共部门在选拔人才时存在的地位或者地域方面的界限,使得公共部门选拔人才的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给社会上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且愿意为人民服务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随着这种招录方式的普及,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结构化面试作为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选拔人才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公务员队伍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效率性和公平性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依法行政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标准。地方政府是依法行政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地方政府来说,依法行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能够保障各项工作高效开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家法治水平。本文通過分析我国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望能够
期刊
摘 要:农村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老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养老困境的创新举措。从笔者2016年3月份对河北省肥乡县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的效果考察发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存在基础与社会互动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基于社会互动理论,从宏观层面上国家与社会互动,以及微观层面上老人之间合作、交换、冲突互动来解释农村互助养老存在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村互助养老 社会互动 合作 交换 冲突  一、引言  当
期刊
摘 要:鉴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乡村往城市化加以发展的进程也在持续推进。随着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风景园林景观与以前比较起来就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相互融合,不但十分符合园林景观优化的要求,而且极为有利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感。就根本而言,这是对文化以及历史的一种传承,也是对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十分有利于让乡村景观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风貌。本文对
期刊
摘 要:在倡导“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文化背景下,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城市居民开展问卷调查,重点分析城市居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采纳意愿及行为。基于184位使用过公共自行车用户的调查数据,对调查者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用户对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总体满意度及各分项满意度;其次运用相关分析法得出各分项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敏感性;最后将其敏感性与满意度放在同一坐标系中,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