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在我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在不同的阶段有鲜明的特点,从高校独自培养,到培训机构的兴起,再进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这种变化有着时代的特点,也是行业发展变革导致的必然,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89-03
一、软件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预示着软件专业人才在今后几年信息化建设中将越来越受到行业、企业的重视。2011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进一步体现了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导向作用,奠定了软件行业新一轮的增长基础。
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我国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萌芽。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硬件系统的发展,我国早期软件专业人才大多是通过国外留学、国内数学及相关专业人才转型而来。这一阶段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多依赖于学校及科研机构。第二阶段,软件专业的设立。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通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开始开设专门的软件技术专业,从而促进了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三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高速发展期。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大量IT企业的出现,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和舞台。一方面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另外一方面高等学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有限,从而催生了一大批培训机构。在学校方面,国家通过设立专门的软件学院,加大对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培训机构通过初期引入国外(如印度、美国)先进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联合人才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国内众多培养机构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形成自身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第四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期。随着众多高校及专门性的软件学院的出现,以及大量培训机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大量软件专业人才涌入社会。同时,国际互联网泡沫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软件行业的高速发展,于是引发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迷茫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经济及行业的发展促使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一些实力强劲的学校及培养机构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大的方向来分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下简称学院模式);其二是以软件培养机构为主体,通过引进软件业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培训机构完成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这其中有以课程为主体的短训机构,有以行业岗位需求方向为主体的长短结合的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模式)。
1.学院模式。学校作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容置疑。作为经过国家批复设立的软件相关专业,在经历了初期的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消化吸收后逐步形成自身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历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①第一阶段,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以大专以上层次为主,由于这一阶段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技术专业,因此这一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在我国还很落后,也制约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②第二阶段,随着软件技术专业的设立,人才培养有了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软件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这一阶段由于师资力量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制约,使得学校培养人才与行业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③第三阶段,在行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的不断改善下,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专门性软件学院的开设、社会培养机构的出现、软件相关企业大量涌现,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推进了我国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④第四阶段,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这一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职业院校更加突出校企合作方面的人才培养,行业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教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软件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培训模式。软件培训机构的出现也是在我国软件行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院模式培养软件专业人才方面的不足。首先,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快速的增长,而单纯依靠学校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上软件行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的进入,为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其次,在我国由于国情的原因,学院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校企之间沟通不够,导致学校在培养周期、人才质量上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加上学校因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重理论而轻实践。再次,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能够更快速抓住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实时调整培训课程内容,将真实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同时,灵活的学制、明确的针对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培训机构依托软件行业,利用在师资、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为培训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通过聘请软件企业拥有丰富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完成软件专业技能的培训,利用自身行业人才需求网络完成学习实习、就业工作,学生对口就业率的保证也为其生存提供了保证。
四、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软件行业发展的逐步成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但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熟练程度的掌握也在发生着变化。软件企业需要的不再是仅仅掌握理论知识的人才,他们更多希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职业综合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甚至他们更加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于是,在以上两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兴起了一种新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依靠高校在办学经验、教学管理、教学场所、大众认可的学历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培训机构,在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规范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一新的培养模式将会成为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也将会促使校企之间更加深度合作,弥补我国教育资源在分配上的不足,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为国家人才培养高质量的软件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历程,而培养模式的变革也为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转型起着催化作用。在直“十二五”建设期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调整,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而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行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提供更加牢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继会.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2]涂刚等.高职软件专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1,(3).
[3]李思莉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4]朱彬等.软件工程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01).
[5]付勇智等.普通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17).
[6]韩中元等.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
作者简介:孙俊(1972-),男,副教授,主要研究计算机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89-03
一、软件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预示着软件专业人才在今后几年信息化建设中将越来越受到行业、企业的重视。2011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进一步体现了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导向作用,奠定了软件行业新一轮的增长基础。
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我国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萌芽。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硬件系统的发展,我国早期软件专业人才大多是通过国外留学、国内数学及相关专业人才转型而来。这一阶段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多依赖于学校及科研机构。第二阶段,软件专业的设立。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通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开始开设专门的软件技术专业,从而促进了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三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高速发展期。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大量IT企业的出现,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和舞台。一方面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另外一方面高等学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有限,从而催生了一大批培训机构。在学校方面,国家通过设立专门的软件学院,加大对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培训机构通过初期引入国外(如印度、美国)先进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联合人才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国内众多培养机构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形成自身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第四阶段,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期。随着众多高校及专门性的软件学院的出现,以及大量培训机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大量软件专业人才涌入社会。同时,国际互联网泡沫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软件行业的高速发展,于是引发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迷茫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经济及行业的发展促使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一些实力强劲的学校及培养机构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大的方向来分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下简称学院模式);其二是以软件培养机构为主体,通过引进软件业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培训机构完成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这其中有以课程为主体的短训机构,有以行业岗位需求方向为主体的长短结合的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模式)。
1.学院模式。学校作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容置疑。作为经过国家批复设立的软件相关专业,在经历了初期的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消化吸收后逐步形成自身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历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①第一阶段,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以大专以上层次为主,由于这一阶段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软件技术专业,因此这一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在我国还很落后,也制约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②第二阶段,随着软件技术专业的设立,人才培养有了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软件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这一阶段由于师资力量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制约,使得学校培养人才与行业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③第三阶段,在行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的不断改善下,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专门性软件学院的开设、社会培养机构的出现、软件相关企业大量涌现,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推进了我国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④第四阶段,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这一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职业院校更加突出校企合作方面的人才培养,行业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教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软件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培训模式。软件培训机构的出现也是在我国软件行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院模式培养软件专业人才方面的不足。首先,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快速的增长,而单纯依靠学校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上软件行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的进入,为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其次,在我国由于国情的原因,学院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校企之间沟通不够,导致学校在培养周期、人才质量上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加上学校因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重理论而轻实践。再次,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能够更快速抓住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实时调整培训课程内容,将真实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同时,灵活的学制、明确的针对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培训机构依托软件行业,利用在师资、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为培训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通过聘请软件企业拥有丰富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完成软件专业技能的培训,利用自身行业人才需求网络完成学习实习、就业工作,学生对口就业率的保证也为其生存提供了保证。
四、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软件行业发展的逐步成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但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熟练程度的掌握也在发生着变化。软件企业需要的不再是仅仅掌握理论知识的人才,他们更多希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职业综合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甚至他们更加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于是,在以上两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兴起了一种新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依靠高校在办学经验、教学管理、教学场所、大众认可的学历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培训机构,在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规范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一新的培养模式将会成为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也将会促使校企之间更加深度合作,弥补我国教育资源在分配上的不足,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为国家人才培养高质量的软件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历程,而培养模式的变革也为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转型起着催化作用。在直“十二五”建设期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调整,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而校企之间更加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行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提供更加牢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继会.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2]涂刚等.高职软件专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1,(3).
[3]李思莉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4]朱彬等.软件工程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01).
[5]付勇智等.普通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17).
[6]韩中元等.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
作者简介:孙俊(1972-),男,副教授,主要研究计算机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