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把2012年定义为首都环境建设之年,这意味着首都环境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已初现阶段性特征:一是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阶段;二是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统筹推进“四大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三是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四是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新阶段;五是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阶段;六是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的新阶段。
环境建设是重大民生问题,首都环境的好坏也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本刊策划把眼光聚焦在政府的行动和战略上——北京市市政市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环境建设办)对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安排进行了说明;“2011年首都环境建设形势分析”课题组对首都环境建设的现状及走势形成的调研报告,是城市管理战略发展与精确定位的创新。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首都环境建设深化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领导下,在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大力支持下,首都环境建设坚持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指导,以“精细管理,美化市容”为重点,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强化“四个服务”,强化统筹协调,创新管理方式,大力攻坚克难,全面推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首都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首都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当前形势分析
(一)首都环境建设一年来的经验
2011年刘淇书记提出“出标准、落责任、灭死角、提水平”的重要指示,郭金龙市长明确指示环境建设要攻坚克难、创新机制体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首都环境建设,形成首都环境建设合力。首都环境建设主要成就是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统筹协调体系;明确了新时期环境建设内涵、任务和目标;不断夯实首都环境建设规划、标准等基础工作;推进环境建设精细化水平提升;探索形成一批常态化运行机制。一年来的经验有三点:一是抓统筹协调,二是抓基层基础工作,三是以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实现环境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首都环境建设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是:首都环境建设高标准持续运行的要求更加常态化;环境建设成就得到群众认可;环境建设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秩序环境和市容环境等突出问题未有效根治;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升等。
当前首都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是:进入了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阶段,进入了统筹推进“四大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新阶段,进入了积极探索分级分类、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阶段,进入了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的新阶段。
当前问题和矛盾存在的根源主要因为首都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还有差距等。
首先,首都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普遍存在公共环境意识薄弱、环境建设发展不均衡、重眼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重城区轻农村、源头治理不到位、建设和管理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首都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观念的转变,完善相关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其次,首都环境建设全面统筹格局有待进一步强化。当前环境建设大的“死角”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河湖周边、城乡结合部、管理结合部、开发甩项等区域,这些地区部分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地下通道及过街天桥环境、白色垃圾、小广告、违法建设、无照经营和黑车等“痼疾顽症”依然困扰着城市管理。根据首都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市民认为管理部门整体协调性差、效率低等原因是环境问题主要成因,需进一步强化首都环境建设的统筹力度,从源头治理,开展综合整治。
第三,首都环境建设服务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民身边的街巷胡同、老旧小区环境面貌的改善并不显著,部分中央、驻京部队单位周边依然存在环境脏乱问题。上述区域中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五类突出问题,影响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四个服务”有效落实。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社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的环境问题,同时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出了问题没人管是环境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进一步深化完善首都服务功能,让广大市民受益。
第四,首都环境建设的社会共建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首都环境建设多年来在社会宣传动员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环境建设的社会共建还未形成固定机制。从首都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看,群众参与渠道、活动吸引力、监督方式等需进一步改善,公众环境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环境建设要充分顾及市民群众需求,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市民关注和参与热情,积极探索社会参与、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平台,真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环境建设格局。
二、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安排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的一年,也是“精细管理,美化市容”深入推进的一年,同时还将迎来党的“十八大”。首都环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以“精细管理,服务群众”为主线,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环境建设“三大工程”和“两项建设”,努力实现首都环境建设科学、均衡发展,逐步增强首都环境承载力,为首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撑和保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一)基本精神
深入弘扬“北京精神”。北京精神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把“北京精神”融入、贯穿、体现到首都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首都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环境建设是重大民生问题,首都环境的好坏也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要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首都环境建设的成效。
深入研究“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环境建设当前遇到诸多问题,如体制问题、法制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对策。
深入推进首都环境建设的制度建设。利用首都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机制体制、战略发展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市政、公用和环卫综合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理顺市区街三级职责,落实基层责任,建立基层和区域环境问题“微循环”机制。
(二)工作任务
重点推进环境建设惠民工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继续实施环境建设“到群众身边去”工作。着力改善居民生活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五类突出问题;改造城六区社会单位旱厕;基本消除二环路内居民生活区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脏乱死角;启动拆除882栋简易楼,实施1500万平方米老旧楼房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配套推进老旧小区管线改造及环境整治工作。实施100处老旧小区绿化改造;继续开展重点大街环境建设达标工作,推动80条市级、200条区级大街达标;抓好“三个一批”村庄环境整治,创建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0个生态村;积极推进各区县全面完成环境建设挂帐任务。
大力开展重点区域环境建设品质提升工程。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契机,重点开展“两环添彩、三站改善、三线整治、多周边治理”的环境建设和迎接党的“十八大”环境保障及环境布置工作。“两环”即提升二环路景观水平,实施三环路夜景照明等环境建设;“三站”即改善火车站周边、地铁站和城铁站周边环境问题,提升公交场站、交通枢纽、长途车站环境水平;“三线”即整治京广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石客运专线等铁路沿线环境面貌,解决河道两侧突出环境问题,完成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提升轻轨沿线环境水平。“多周边”即开展“十八大”代表住地周边和途经沿线环境整治,治理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周边环境,推进机场周边和航空走廊环境改善,开展颐和园、故宫等旅游文保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继续开展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面完成迎接党的“十八大”首都环境保障和环境布置任务。
积极实施改善空气质量的环境建设清新工程。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PM2.5和臭氧等重点污染物的防治,抓紧建立完善监测网络,实时发布监测信息,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开展12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力争淘汰15万辆老旧机动车;推进实施核心区非文保区1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强化工地扬尘监管,提高道路机扫面积和清洁监测水平,开展扬尘污染控制专项行动,降低路面尘负荷和减少废弃物停留时间,确保主要污染物浓度均下降2%。推进600个小区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完成试点小区配套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建设改造,新建30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新建1000公顷平面绿化,完成2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着力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坚持节能减排与发展相促进,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做到以降耗促调整、促发展。
稳步推进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环境建设机制体制研究。理顺市区街三级职责,研究落实环境建设基层责任。建立基层和区域环境问题“微循环”机制。研究解决老旧小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责任主体不清问题;继续开展环境建设相关规划和标准研究,不断完善环境建设标准体系;深入推进郊区县网格化管理,扩大网格化覆盖和处置范围,整合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和推行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等机制,提高公安、城管、工商等执法效能,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完善环境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扩大考评范围,强化工作督导检查;积极推进物联网、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等科技服务环境建设的运用。
全面探索市民参与环境管理的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环境建设社会共建、共享格局建设,强化环境建设社会主体的作用,完善社会参与环境建设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市民参与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创新环境建设管理服务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环境建设,完善环境建设志愿服务体系,推广“市民劝导队”等支援服务模式;增强社区的环境建设自治功能,强化社会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建立多种形式的环境建设社会监督评价模式;积极开展环境建设社会动员,继续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环境建设文明行动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 “环境建设优美小区和街巷胡同”评选活动、 “周四垃圾减量日”、“再生资源回收日”和“低碳社区日”等动员活动;强化环境建设新闻宣传,以召开新闻发布会、开辟环境建设媒体专栏等形式,搭建环境建设新闻宣传平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黄荔)
环境建设是重大民生问题,首都环境的好坏也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本刊策划把眼光聚焦在政府的行动和战略上——北京市市政市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环境建设办)对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安排进行了说明;“2011年首都环境建设形势分析”课题组对首都环境建设的现状及走势形成的调研报告,是城市管理战略发展与精确定位的创新。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首都环境建设深化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领导下,在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大力支持下,首都环境建设坚持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指导,以“精细管理,美化市容”为重点,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强化“四个服务”,强化统筹协调,创新管理方式,大力攻坚克难,全面推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首都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首都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当前形势分析
(一)首都环境建设一年来的经验
2011年刘淇书记提出“出标准、落责任、灭死角、提水平”的重要指示,郭金龙市长明确指示环境建设要攻坚克难、创新机制体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首都环境建设,形成首都环境建设合力。首都环境建设主要成就是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统筹协调体系;明确了新时期环境建设内涵、任务和目标;不断夯实首都环境建设规划、标准等基础工作;推进环境建设精细化水平提升;探索形成一批常态化运行机制。一年来的经验有三点:一是抓统筹协调,二是抓基层基础工作,三是以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实现环境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首都环境建设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是:首都环境建设高标准持续运行的要求更加常态化;环境建设成就得到群众认可;环境建设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秩序环境和市容环境等突出问题未有效根治;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升等。
当前首都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是:进入了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阶段,进入了统筹推进“四大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新阶段,进入了积极探索分级分类、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阶段,进入了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的新阶段。
当前问题和矛盾存在的根源主要因为首都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还有差距等。
首先,首都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普遍存在公共环境意识薄弱、环境建设发展不均衡、重眼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重城区轻农村、源头治理不到位、建设和管理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首都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观念的转变,完善相关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其次,首都环境建设全面统筹格局有待进一步强化。当前环境建设大的“死角”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河湖周边、城乡结合部、管理结合部、开发甩项等区域,这些地区部分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地下通道及过街天桥环境、白色垃圾、小广告、违法建设、无照经营和黑车等“痼疾顽症”依然困扰着城市管理。根据首都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市民认为管理部门整体协调性差、效率低等原因是环境问题主要成因,需进一步强化首都环境建设的统筹力度,从源头治理,开展综合整治。
第三,首都环境建设服务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民身边的街巷胡同、老旧小区环境面貌的改善并不显著,部分中央、驻京部队单位周边依然存在环境脏乱问题。上述区域中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五类突出问题,影响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四个服务”有效落实。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社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的环境问题,同时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出了问题没人管是环境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进一步深化完善首都服务功能,让广大市民受益。
第四,首都环境建设的社会共建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首都环境建设多年来在社会宣传动员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环境建设的社会共建还未形成固定机制。从首都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看,群众参与渠道、活动吸引力、监督方式等需进一步改善,公众环境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环境建设要充分顾及市民群众需求,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市民关注和参与热情,积极探索社会参与、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平台,真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环境建设格局。
二、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安排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的一年,也是“精细管理,美化市容”深入推进的一年,同时还将迎来党的“十八大”。首都环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以“精细管理,服务群众”为主线,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环境建设“三大工程”和“两项建设”,努力实现首都环境建设科学、均衡发展,逐步增强首都环境承载力,为首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撑和保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一)基本精神
深入弘扬“北京精神”。北京精神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把“北京精神”融入、贯穿、体现到首都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首都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环境建设是重大民生问题,首都环境的好坏也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要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首都环境建设的成效。
深入研究“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环境建设当前遇到诸多问题,如体制问题、法制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对策。
深入推进首都环境建设的制度建设。利用首都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机制体制、战略发展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市政、公用和环卫综合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理顺市区街三级职责,落实基层责任,建立基层和区域环境问题“微循环”机制。
(二)工作任务
重点推进环境建设惠民工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继续实施环境建设“到群众身边去”工作。着力改善居民生活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五类突出问题;改造城六区社会单位旱厕;基本消除二环路内居民生活区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脏乱死角;启动拆除882栋简易楼,实施1500万平方米老旧楼房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配套推进老旧小区管线改造及环境整治工作。实施100处老旧小区绿化改造;继续开展重点大街环境建设达标工作,推动80条市级、200条区级大街达标;抓好“三个一批”村庄环境整治,创建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0个生态村;积极推进各区县全面完成环境建设挂帐任务。
大力开展重点区域环境建设品质提升工程。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契机,重点开展“两环添彩、三站改善、三线整治、多周边治理”的环境建设和迎接党的“十八大”环境保障及环境布置工作。“两环”即提升二环路景观水平,实施三环路夜景照明等环境建设;“三站”即改善火车站周边、地铁站和城铁站周边环境问题,提升公交场站、交通枢纽、长途车站环境水平;“三线”即整治京广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石客运专线等铁路沿线环境面貌,解决河道两侧突出环境问题,完成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提升轻轨沿线环境水平。“多周边”即开展“十八大”代表住地周边和途经沿线环境整治,治理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周边环境,推进机场周边和航空走廊环境改善,开展颐和园、故宫等旅游文保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继续开展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面完成迎接党的“十八大”首都环境保障和环境布置任务。
积极实施改善空气质量的环境建设清新工程。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PM2.5和臭氧等重点污染物的防治,抓紧建立完善监测网络,实时发布监测信息,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开展12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力争淘汰15万辆老旧机动车;推进实施核心区非文保区1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强化工地扬尘监管,提高道路机扫面积和清洁监测水平,开展扬尘污染控制专项行动,降低路面尘负荷和减少废弃物停留时间,确保主要污染物浓度均下降2%。推进600个小区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完成试点小区配套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建设改造,新建30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新建1000公顷平面绿化,完成2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着力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坚持节能减排与发展相促进,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做到以降耗促调整、促发展。
稳步推进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环境建设机制体制研究。理顺市区街三级职责,研究落实环境建设基层责任。建立基层和区域环境问题“微循环”机制。研究解决老旧小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责任主体不清问题;继续开展环境建设相关规划和标准研究,不断完善环境建设标准体系;深入推进郊区县网格化管理,扩大网格化覆盖和处置范围,整合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和推行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等机制,提高公安、城管、工商等执法效能,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完善环境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扩大考评范围,强化工作督导检查;积极推进物联网、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等科技服务环境建设的运用。
全面探索市民参与环境管理的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环境建设社会共建、共享格局建设,强化环境建设社会主体的作用,完善社会参与环境建设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市民参与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创新环境建设管理服务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环境建设,完善环境建设志愿服务体系,推广“市民劝导队”等支援服务模式;增强社区的环境建设自治功能,强化社会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建立多种形式的环境建设社会监督评价模式;积极开展环境建设社会动员,继续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环境建设文明行动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 “环境建设优美小区和街巷胡同”评选活动、 “周四垃圾减量日”、“再生资源回收日”和“低碳社区日”等动员活动;强化环境建设新闻宣传,以召开新闻发布会、开辟环境建设媒体专栏等形式,搭建环境建设新闻宣传平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黄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