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已经崩溃,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陷入困境。本文试从分析传统文化继承中的问题出发,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文结合日本等国有益的建筑实践,认为运用当代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建造体系来表达传统的建筑文化,将会是一条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全球化 传统建筑文化 继承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必要性
1.1 现今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嘈杂混乱的车流交通,枯燥单调的城市生活,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带来的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正在考验着我们。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之所以能够在华夏大地延续几千年,并创造出无数辉煌的作品,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正因为它是一个可持续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使得破坏自然的發展方式成为禁忌。木结构体系本身的可循环性,使建筑的更新过程几乎不产生建筑垃圾。这些都是现代的建筑领域的研究者们所可望而不可即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构筑一个可持续的建筑体系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全球化与地域性原本就是一对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矛盾。从建筑领域来看,若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建筑特色,国际化的建筑形式也将失去活力,枯死并走向灭亡。国际化的建筑形式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正是由其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建筑形式相互借鉴,相斗争而发展出来的。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地域性建筑文化也只有不断的借鉴外来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曾经创造出了无数的无比辉煌的宫殿,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故宫,长城,颐和园,江南园林,古村落等等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中的问题
2.1 厚今薄古,自我贬低——从主观态度来看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感叹于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厚今薄古成为许多人看待世界的态度。
从建筑实例来看,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杰作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寝原本是多么辉煌,多么智慧的作品,但是,现今能够读懂它的杰出艺术成就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正是因为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风水有所了解,才能够真正看出其中的智慧,了解古人的用心,体味其中非同寻常的巧妙构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当代,对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大加赞誉的不是我们中国人,而是向往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被如此多的外国著名学者赞誉的中国文化遗产却被中国人自己不屑一顾。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我们伟大先祖的不孝子孙——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厚今薄古,自我贬低的主观态度。
2.2 世易时移,传统的建筑体系难以为继——从客观条件来看
首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已经被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完全取代,只在部分偏远山区留有残余。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使建筑盖得更高,盖得更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亲睐。原有的具有成熟做法的建筑体系已经失传。城市中林立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传统建筑文化只是在部分高校的研究中稍有体现。
其次,随之而来的,与传统木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工匠体系也随之崩溃。在古代中国,西方意义上的建筑师由两个角色分担:掌握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诗学的官员,文人与对这些能够理解并亲手劳作的工匠。一些最好的工匠掌握着图示,模型与做法,其中最杰出的工匠深知自然之道,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成熟的体系做法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称为“因地制宜”。现今,传统文人早已失去地位,掌握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诗学的文人已经完全消失,工匠体系只残存于偏远的山区。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整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断层的状态,除去少数“考古”性质的研究,真正的实际应用已经寥寥无几。
3.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文化断层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受到西方世界的强烈冲击。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遭遇了颠覆式的变革,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的心目中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地位。古人所必需经历的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早已被现代社会所抛弃。传统的城市,村镇,建筑古迹一步步被摧毁,到现在不仅是没有建筑师能够懂得如何进行古人的建筑实践,就连读懂那些伟大辉煌的建筑实例都成为困难。
加之西方发达的科技,新颖的生活方式大大冲击着大家的头脑,“科学”已然成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准则,凡是与科学相悖的都是错误的,都是不能接受的。可惜,要知道“科学”其实仅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思维范式而已,而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包括建筑文化在内,其所依据的哲学基础就与科学的自身系统不在一个思维范式之内。因而,在科学“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成为饱受质疑的对象。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上可供借鉴的实例
同样处在东方的日本在建筑领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榜样。无论是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槙文彦等在建筑理论界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还是丹下健三,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建筑师的建筑实践都在国际上为日本建筑界带来了普遍的赞誉。
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界大师之,也是位从未接受过正统的科班教育,完全依靠本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自学成才的设计大师。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获得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等在内的建筑大奖。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巧妙丰富的设计效果。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他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风之教堂系列作品,运用的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构成的空间则饱含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纯净的氛围。应该说,安藤的作品是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使得日本传统的建筑文化得到了表达。日本的传统建筑文化在安藤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了重生。
从上例来看,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表达地域传统的建筑文化是有章可循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道路。而这一切都是在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的。
5.展望
回顾历史,面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留下的宝贵建筑文化遗产,我们未能很好的继承,顿觉汗颜;展望未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我们要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责任重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地域的优秀建筑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运用当代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建造体系来表达传统的建筑文化,将会是一条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法)杨·努绍莫.在建筑中重新寻找自然之道——王澍访谈[M].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出版社,2008
[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刘小波.光的教会+周日学校[J].世界建筑,2002(2)
关键词:全球化 传统建筑文化 继承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必要性
1.1 现今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嘈杂混乱的车流交通,枯燥单调的城市生活,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带来的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正在考验着我们。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之所以能够在华夏大地延续几千年,并创造出无数辉煌的作品,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正因为它是一个可持续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使得破坏自然的發展方式成为禁忌。木结构体系本身的可循环性,使建筑的更新过程几乎不产生建筑垃圾。这些都是现代的建筑领域的研究者们所可望而不可即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构筑一个可持续的建筑体系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全球化与地域性原本就是一对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矛盾。从建筑领域来看,若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建筑特色,国际化的建筑形式也将失去活力,枯死并走向灭亡。国际化的建筑形式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正是由其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建筑形式相互借鉴,相斗争而发展出来的。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地域性建筑文化也只有不断的借鉴外来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曾经创造出了无数的无比辉煌的宫殿,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故宫,长城,颐和园,江南园林,古村落等等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中的问题
2.1 厚今薄古,自我贬低——从主观态度来看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感叹于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厚今薄古成为许多人看待世界的态度。
从建筑实例来看,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杰作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寝原本是多么辉煌,多么智慧的作品,但是,现今能够读懂它的杰出艺术成就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正是因为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风水有所了解,才能够真正看出其中的智慧,了解古人的用心,体味其中非同寻常的巧妙构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当代,对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大加赞誉的不是我们中国人,而是向往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被如此多的外国著名学者赞誉的中国文化遗产却被中国人自己不屑一顾。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我们伟大先祖的不孝子孙——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厚今薄古,自我贬低的主观态度。
2.2 世易时移,传统的建筑体系难以为继——从客观条件来看
首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已经被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完全取代,只在部分偏远山区留有残余。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使建筑盖得更高,盖得更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亲睐。原有的具有成熟做法的建筑体系已经失传。城市中林立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传统建筑文化只是在部分高校的研究中稍有体现。
其次,随之而来的,与传统木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工匠体系也随之崩溃。在古代中国,西方意义上的建筑师由两个角色分担:掌握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诗学的官员,文人与对这些能够理解并亲手劳作的工匠。一些最好的工匠掌握着图示,模型与做法,其中最杰出的工匠深知自然之道,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成熟的体系做法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称为“因地制宜”。现今,传统文人早已失去地位,掌握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诗学的文人已经完全消失,工匠体系只残存于偏远的山区。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整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断层的状态,除去少数“考古”性质的研究,真正的实际应用已经寥寥无几。
3.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文化断层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受到西方世界的强烈冲击。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遭遇了颠覆式的变革,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的心目中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地位。古人所必需经历的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早已被现代社会所抛弃。传统的城市,村镇,建筑古迹一步步被摧毁,到现在不仅是没有建筑师能够懂得如何进行古人的建筑实践,就连读懂那些伟大辉煌的建筑实例都成为困难。
加之西方发达的科技,新颖的生活方式大大冲击着大家的头脑,“科学”已然成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准则,凡是与科学相悖的都是错误的,都是不能接受的。可惜,要知道“科学”其实仅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思维范式而已,而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包括建筑文化在内,其所依据的哲学基础就与科学的自身系统不在一个思维范式之内。因而,在科学“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成为饱受质疑的对象。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上可供借鉴的实例
同样处在东方的日本在建筑领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榜样。无论是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槙文彦等在建筑理论界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还是丹下健三,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建筑师的建筑实践都在国际上为日本建筑界带来了普遍的赞誉。
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界大师之,也是位从未接受过正统的科班教育,完全依靠本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自学成才的设计大师。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获得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等在内的建筑大奖。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巧妙丰富的设计效果。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他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风之教堂系列作品,运用的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构成的空间则饱含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纯净的氛围。应该说,安藤的作品是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使得日本传统的建筑文化得到了表达。日本的传统建筑文化在安藤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了重生。
从上例来看,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表达地域传统的建筑文化是有章可循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道路。而这一切都是在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的。
5.展望
回顾历史,面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留下的宝贵建筑文化遗产,我们未能很好的继承,顿觉汗颜;展望未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我们要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责任重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地域的优秀建筑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运用当代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建造体系来表达传统的建筑文化,将会是一条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法)杨·努绍莫.在建筑中重新寻找自然之道——王澍访谈[M].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出版社,2008
[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刘小波.光的教会+周日学校[J].世界建筑,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