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我国的教学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一、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
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么?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从科学教学出发,就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如上“食物的营养”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干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每个同学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整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报告,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
二、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导人新课就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教“影子”时,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谜底:影子)。学生猜出了很开心,就会由被动的看看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
三、创设“问题的情境”也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或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或事物,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例如教“雷电的秘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雷鸣电闪,古代的外国人认为这是上帝在发怒。中国古人说这是雷公公与闪电娘娘在惩罚坏人。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中把一只绸子做的大风筝放到云中,在风筝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雷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都经历过雷电现象,这时经过教师的提出,感到很新奇却难以回答,产生了需要了解的要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进行“雷电”的教学时,学生很容易接受。
四、采用实验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科学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如上“二氧化碳”一课时,让学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大烧杯里点燃,然后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着大烧杯壁倒下去,结果越低的蜡烛越先灭,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作用。
五、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电化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学“鸟”这一课,首先放鸟的录像,千姿百态的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百鸟之中,乐于跟随老师去学习鸟的知识。
科学学科的内容本身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它包罗万象。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从周围生气勃勃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科学,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一、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
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么?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从科学教学出发,就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如上“食物的营养”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干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每个同学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整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报告,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
二、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导人新课就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教“影子”时,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谜底:影子)。学生猜出了很开心,就会由被动的看看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
三、创设“问题的情境”也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或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或事物,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例如教“雷电的秘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雷鸣电闪,古代的外国人认为这是上帝在发怒。中国古人说这是雷公公与闪电娘娘在惩罚坏人。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中把一只绸子做的大风筝放到云中,在风筝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雷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都经历过雷电现象,这时经过教师的提出,感到很新奇却难以回答,产生了需要了解的要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进行“雷电”的教学时,学生很容易接受。
四、采用实验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科学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如上“二氧化碳”一课时,让学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大烧杯里点燃,然后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着大烧杯壁倒下去,结果越低的蜡烛越先灭,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作用。
五、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电化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学“鸟”这一课,首先放鸟的录像,千姿百态的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百鸟之中,乐于跟随老师去学习鸟的知识。
科学学科的内容本身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它包罗万象。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从周围生气勃勃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科学,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