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造字有六种方法,称为“六书”。这六种造字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上一期,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假借造字法,认识了一些用假借造字法造的字。今天,我们来聊聊转注字。
什么是“转注”呢?
有些字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不好造,就用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原有字,转而造出新字来。原有字与新字或者字形(偏旁)同类,叫“形转”;或者字音(同音、韵母)同类,称为“音转”;或者字义(含义、象征)同类,叫“义转”。
也就是说,用转注法造出来的字,与原有的字在音、形、义几个方面总有一个方面是属于同类的,这样才“转”得合理。你明白了吗?
让我们来认识几个用转注法造的字吧。
往水里扔一个石子,水面就会出现一圈一圈的波纹;起风时,水面也会起波纹。这就是“波”。古文里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与“徐”这两个词说明风很小,波纹不明显。要是刮大风,那水面就不仅兴波,而且起浪了。原来,“波”是“浪”的小兄弟呢!
“波”字左边的“三点水”表示水波的意思,这好理解。那右边为什么用“皮”字呢?
原来,人的皮肤也有小小的皱纹,手背上最明显。水面波纹与皮肤皱纹类似,用“皮”字造“波”字,是同义转注。
“波”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水的表皮?宋代诗人王安石,也研究文字,写了一本书叫《字说》,他也说“波”像水的皮,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人开玩笑说:“波是水的皮,那么,滑就是水的骨头了。”这是一句玩笑话。“滑”字究竟是用什么思路造出来的呢?
你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滑溜溜的?人们在生活中觀察到,沾有油的猪骨头是滑溜溜的,如果向前一扔去喂狗,它会在地上滑出老远。古人就根据这个经验造了“滑”字。“三点水”表示骨头上沾的油脂,右边用“骨”字,表示同义转注。
“滑”字还真不是“水的骨头”啊!它表示骨头沾了油。难怪有“油滑”“油嘴滑舌”这些说法呢!
江河湖海等水面上,因为刮大风而兴起比波更大的水纹,就是“浪”。老人说,大海上“无风要起三尺浪,有风浪头百丈高”。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海浪非常大。那么,“浪”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浪”是水面的大波,用“三点水”表示水波。右边的“良”字并不是表示良好,而是指人头,又由人头引申出“大”的意思——水上的大波就是“浪”。“浪”是兼义转注字,也是个形声字。“良”字的读音与“浪”的读音有一定的关联。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候,转注造字法和形声造字法会有重合的情况哦。
农家有一则谚语,专讲月亮的变化:“初三初四峨眉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团圆,二十七八日月同发。”农历十五的夜晚,月亮最圆最大,往后就慢慢亏缺,发光的部分看起来越来越小,到月底,夜晚就看不到月亮了。如果要你来造一个字,表示农历月底的月光变化,怎么写合适?“肖”字是不是最合适?这个字上“小”下“月”,月光越来越少,月亮越来越小了。
消灭的“消”字加上了“三点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像水那样消失了呢?
可以。“消”字正是这样造出来的。夏季降雨多,气温高时,上游的雪山融化也加快,江河就会涨水;秋季往后,雨水少了,江河水退了。这种现象与月亮变小有些类似,古人就用表示月亮亏缺而变小的“肖”字,来造表示江河水退直至消失的“消”字。
“消”既是形声字,又是转注字,属于义转兼音转。
亲爱的同学们,中国的汉字非常古老,每个汉字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你们阅读《汉字卡通》系列故事哦!
什么是“转注”呢?
有些字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不好造,就用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原有字,转而造出新字来。原有字与新字或者字形(偏旁)同类,叫“形转”;或者字音(同音、韵母)同类,称为“音转”;或者字义(含义、象征)同类,叫“义转”。
也就是说,用转注法造出来的字,与原有的字在音、形、义几个方面总有一个方面是属于同类的,这样才“转”得合理。你明白了吗?
让我们来认识几个用转注法造的字吧。
往水里扔一个石子,水面就会出现一圈一圈的波纹;起风时,水面也会起波纹。这就是“波”。古文里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与“徐”这两个词说明风很小,波纹不明显。要是刮大风,那水面就不仅兴波,而且起浪了。原来,“波”是“浪”的小兄弟呢!
“波”字左边的“三点水”表示水波的意思,这好理解。那右边为什么用“皮”字呢?
原来,人的皮肤也有小小的皱纹,手背上最明显。水面波纹与皮肤皱纹类似,用“皮”字造“波”字,是同义转注。
“波”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水的表皮?宋代诗人王安石,也研究文字,写了一本书叫《字说》,他也说“波”像水的皮,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人开玩笑说:“波是水的皮,那么,滑就是水的骨头了。”这是一句玩笑话。“滑”字究竟是用什么思路造出来的呢?
你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滑溜溜的?人们在生活中觀察到,沾有油的猪骨头是滑溜溜的,如果向前一扔去喂狗,它会在地上滑出老远。古人就根据这个经验造了“滑”字。“三点水”表示骨头上沾的油脂,右边用“骨”字,表示同义转注。
“滑”字还真不是“水的骨头”啊!它表示骨头沾了油。难怪有“油滑”“油嘴滑舌”这些说法呢!
江河湖海等水面上,因为刮大风而兴起比波更大的水纹,就是“浪”。老人说,大海上“无风要起三尺浪,有风浪头百丈高”。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海浪非常大。那么,“浪”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浪”是水面的大波,用“三点水”表示水波。右边的“良”字并不是表示良好,而是指人头,又由人头引申出“大”的意思——水上的大波就是“浪”。“浪”是兼义转注字,也是个形声字。“良”字的读音与“浪”的读音有一定的关联。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候,转注造字法和形声造字法会有重合的情况哦。
农家有一则谚语,专讲月亮的变化:“初三初四峨眉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团圆,二十七八日月同发。”农历十五的夜晚,月亮最圆最大,往后就慢慢亏缺,发光的部分看起来越来越小,到月底,夜晚就看不到月亮了。如果要你来造一个字,表示农历月底的月光变化,怎么写合适?“肖”字是不是最合适?这个字上“小”下“月”,月光越来越少,月亮越来越小了。
消灭的“消”字加上了“三点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像水那样消失了呢?
可以。“消”字正是这样造出来的。夏季降雨多,气温高时,上游的雪山融化也加快,江河就会涨水;秋季往后,雨水少了,江河水退了。这种现象与月亮变小有些类似,古人就用表示月亮亏缺而变小的“肖”字,来造表示江河水退直至消失的“消”字。
“消”既是形声字,又是转注字,属于义转兼音转。
亲爱的同学们,中国的汉字非常古老,每个汉字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你们阅读《汉字卡通》系列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