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散文是以叙事、写人为主的叙事类文章,通过叙事写人,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縱观广东省近十几年的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对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为了帮助初三毕业班的同学们更系统地掌握叙事散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根据《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要求,结合历年来广东省及其他部分省市中考试题中有关叙事散文阅读的例题,本人通过对各题型的梳理归类和对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概括内容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一)概括文段内容
中考例题: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词典的故事》)
2.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天窗》)
参考答案:
1.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母亲陪我看星月;母亲为我扇扇子;母亲给我猜谜语、讲故事;母亲为我缝衣服。
思路技法: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有无规定答题字数,是否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是否要求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表述。2.通读全文或相关文段,确定陈述对象,围绕作品中心来概述的事件及相关行为,突出事件关键点,力求既全面又简明。3.无论是概括全文内容,还是分别概述几件事情,均可用“谁”“怎样怎样地”“干什么”的主谓句式来进行陈述。4.若题目中已提供了部分例句,则所回答的内容要尽量保持与例句的句式结构一致。
(二)分析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中考例题: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含义和作用。(《天窗》)
参考答案:
含义:一语双关,天窗既指老屋屋顶的玻璃天窗,也指我心灵的窗户。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运用比喻,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内涵丰富,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童年的回忆。
思路技法:
对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分析,需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很多标题往往是一语双关,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沉寓意。如果题目问的是“标题有什么巧妙之处”或“为什么以××为题”,那就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回答。此类问题的基本答题格式如下:
标题的含义: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指……,深沉含意指……。
标题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2.设题新颖(设置悬念/运用比喻/运用反复/运用问句/引用诗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巧妙(或形象地)揭示文章的主旨。
(三)寻找文章的线索或梳理事件进展
中考例题:
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 、 、 等四件事。(《糖罐的秘密》)
参考答案:糖罐,偷糖、倒糖、念糖。
思路技法: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末、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缀联在一起的脉络,它可以是一件事物、一个人物,一份情感、一段经历、一句话语。在寻找文章线索时,应当多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以及结尾议论抒情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事物或词语,往往也是文章的线索。
二、感受内容情境,把握人物形象
(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中考例题:
“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茫茫群山中。”文章结尾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漫山野百合的美丽景象,衬托了小姑娘俊俏可爱、自信乐观、懂事孝顺的形象,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思路技法: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通常用于渲染气氛,烘托作者心情;或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或突出人物性格;或巧妙深化作品主旨。回答这类题目时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其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2.渲染……气氛,为……的出场作铺垫。3.渲染环境的……,突出……的性格,为下文……作铺垫。4.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推动事件的发展。5.渲染……气氛,展现人物……形象,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中考例题:
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继父》)
参考答案:
1.继父直到去世前还在摆摊,他会修理各种电器,常帮助别人,可见,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人;2.继父把糖、菜让给我们吃,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见他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3.继父忍受邻里街坊的风言风语以及爷爷奶奶的脸色,还劝母亲不要计较,可见,继父是一个宽容大量和好脾气的人。
思路技法: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事例来分析人物性格。2.人物的性格往往不止一个方面,要逐段找出相关事件,多方面全面归纳。3.答案的表述要注意条理清晰,可用(1)(2)(3)等序号逐条作答;答案既可采用“概述事件 归纳性格”的格式,也可采用“指出性格 事件佐证”的格式。
(三)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
中考例题:
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淡淡的深情》)
参考答案:
1.在送行时,儿子在委屈赌气,对母亲无牵无挂,心里轻松;2.大学四年,回想母亲,常心里发热,泪水无意流下;3.成家结婚后,面对母亲的询问,儿子恍然大悟;4.取得一点成就,对母亲的爱感到震惊,心情激动,热泪盈眶。
思路技法: 速读全文,结合关键语句,感受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2.逐段寻找文中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斟酌比较,准确选用;3.若文中无现成的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则需要自己根据文意归纳。4.若题干已经提供了部分例句或短语,则所拟答案要与其保持字数或结构的一致性; 5.表述应注意条理,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或事件的进展来考虑其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
三、品析精彩词句,理解语句含义
(一)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中考例题: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词典的故事》)
参考答案:
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时的惊喜。
思路技法: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然后考虑这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是取其本义还是比喻义、引申义,是褒词贬用、反语还是一语双关;其次,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其基本思路为:本义——具体含义——对表现人物性格、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的作用和效果。
(二)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考例题:
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天窗》)
参考答案: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轻轻重重”“缓缓急急”“细细”等叠词,使文句表达形象且有音韵美。)
思路技法:
1.先找出句子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再结合人物性格或作品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2.常见语言特色: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等),生动而富于表现力的词汇(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三)理解句子含义
中考例题:
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的含义。(《糖罐的秘密》)
参考答案:
我悄悄倒糖以帮助秦霜的行为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善良、宽容的品质是无价的。
思路技法:
需要我们理解的语句,往往语言优美,表述形象,或饱含深意,富有哲理,甚至与文章主题有一定关联。因此,要在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品主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礎之上,分析其内容含义,用论述性的语句简要而全面地作答。
四、欣赏表现手法,理解语段作用
(一)欣赏表现手法
中考例题:
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歪儿》)
参考答案:
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思路技法:
1.了解初中阶段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铺垫、伏笔、照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等。2.分析其作用时往往要围绕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考虑。3.掌握基本答题模式:(1)将A和B对比,体现……,突出……。(2)第×段的“……”一句为下文写……埋下伏笔,暗示(交代了)……/使情节合理/突出了××……的精神/性格。(3)第×段的……为下文写……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征。
(二)分析文中语段的作用
中考例题:
1.下面是文章第①段,请简要分析它有什么作用?(《奶奶的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微笑的可乐》)
参考答案:
1.(1)用歌谣开头,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与结尾互相呼应;(2)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作铺垫。
2.(1)结构上:篇末点题,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2)内容上:画龙点睛,运用比喻,形象地揭示了要坚强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这一主旨,给人启迪。
思路技法:
分析文中某一语段的作用,一方面要分析该语段的具体内容或与上下文的关系,例如,环境描写、插叙、铺垫、反衬、设置悬念等等;另一方面,要根据其在文章中的不同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步:结合在文中的位置,发现语句的特点,简要概括内容,明确其所运用的手法。第二步:指出其表现了人物、事物或环境的什么特征。第三步: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对推动事件发展、促进结构完整、表达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五、理解内容主旨,表达阅读体验
(一)理解内容,归纳信息
中考例题:
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鼓神》)
参考答案:
“我”事业无成,境况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思路技法:
回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读懂文章,从文本出发,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在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后,速读全文,在理解主要内容、明确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人物思想感情、领会作品主旨的基础上,整合信息,组织语言简要作答。
(二)结合文本或自身经历谈感悟和体验
中考例题: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词典的故事》)
参考答案:
示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许多学生沉湎于物质的享受,不喜欢读书,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对知识有“好奇与珍重之感”,用精神食粮丰富自己。
思路技法:
1.此类题目一般必须紧扣文章的主旨来谈感悟启示,应关注研读文末画龙点睛的语句。2.答题格式:先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主旨或者自己在阅读文本后获得的启示或体会,再按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或自身实际,用两三句话谈谈感悟启示。3.最好出现诸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就如文中……一样”等标志性的字词,体现答题的针对性。4.如果可以,不妨准确而巧妙地引用名言诗句,丰富答案内容,增强答题文采。
一、概括内容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一)概括文段内容
中考例题: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词典的故事》)
2.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天窗》)
参考答案:
1.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母亲陪我看星月;母亲为我扇扇子;母亲给我猜谜语、讲故事;母亲为我缝衣服。
思路技法: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有无规定答题字数,是否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是否要求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表述。2.通读全文或相关文段,确定陈述对象,围绕作品中心来概述的事件及相关行为,突出事件关键点,力求既全面又简明。3.无论是概括全文内容,还是分别概述几件事情,均可用“谁”“怎样怎样地”“干什么”的主谓句式来进行陈述。4.若题目中已提供了部分例句,则所回答的内容要尽量保持与例句的句式结构一致。
(二)分析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中考例题: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含义和作用。(《天窗》)
参考答案:
含义:一语双关,天窗既指老屋屋顶的玻璃天窗,也指我心灵的窗户。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运用比喻,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内涵丰富,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童年的回忆。
思路技法:
对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分析,需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很多标题往往是一语双关,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沉寓意。如果题目问的是“标题有什么巧妙之处”或“为什么以××为题”,那就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回答。此类问题的基本答题格式如下:
标题的含义: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指……,深沉含意指……。
标题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2.设题新颖(设置悬念/运用比喻/运用反复/运用问句/引用诗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巧妙(或形象地)揭示文章的主旨。
(三)寻找文章的线索或梳理事件进展
中考例题:
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 、 、 等四件事。(《糖罐的秘密》)
参考答案:糖罐,偷糖、倒糖、念糖。
思路技法: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末、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缀联在一起的脉络,它可以是一件事物、一个人物,一份情感、一段经历、一句话语。在寻找文章线索时,应当多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以及结尾议论抒情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事物或词语,往往也是文章的线索。
二、感受内容情境,把握人物形象
(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中考例题:
“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茫茫群山中。”文章结尾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漫山野百合的美丽景象,衬托了小姑娘俊俏可爱、自信乐观、懂事孝顺的形象,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思路技法: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通常用于渲染气氛,烘托作者心情;或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或突出人物性格;或巧妙深化作品主旨。回答这类题目时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其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2.渲染……气氛,为……的出场作铺垫。3.渲染环境的……,突出……的性格,为下文……作铺垫。4.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推动事件的发展。5.渲染……气氛,展现人物……形象,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中考例题:
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继父》)
参考答案:
1.继父直到去世前还在摆摊,他会修理各种电器,常帮助别人,可见,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人;2.继父把糖、菜让给我们吃,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见他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3.继父忍受邻里街坊的风言风语以及爷爷奶奶的脸色,还劝母亲不要计较,可见,继父是一个宽容大量和好脾气的人。
思路技法: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事例来分析人物性格。2.人物的性格往往不止一个方面,要逐段找出相关事件,多方面全面归纳。3.答案的表述要注意条理清晰,可用(1)(2)(3)等序号逐条作答;答案既可采用“概述事件 归纳性格”的格式,也可采用“指出性格 事件佐证”的格式。
(三)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
中考例题:
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淡淡的深情》)
参考答案:
1.在送行时,儿子在委屈赌气,对母亲无牵无挂,心里轻松;2.大学四年,回想母亲,常心里发热,泪水无意流下;3.成家结婚后,面对母亲的询问,儿子恍然大悟;4.取得一点成就,对母亲的爱感到震惊,心情激动,热泪盈眶。
思路技法: 速读全文,结合关键语句,感受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2.逐段寻找文中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斟酌比较,准确选用;3.若文中无现成的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则需要自己根据文意归纳。4.若题干已经提供了部分例句或短语,则所拟答案要与其保持字数或结构的一致性; 5.表述应注意条理,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或事件的进展来考虑其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
三、品析精彩词句,理解语句含义
(一)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中考例题: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词典的故事》)
参考答案:
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时的惊喜。
思路技法: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然后考虑这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是取其本义还是比喻义、引申义,是褒词贬用、反语还是一语双关;其次,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其基本思路为:本义——具体含义——对表现人物性格、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的作用和效果。
(二)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考例题:
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天窗》)
参考答案: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轻轻重重”“缓缓急急”“细细”等叠词,使文句表达形象且有音韵美。)
思路技法:
1.先找出句子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再结合人物性格或作品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2.常见语言特色: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等),生动而富于表现力的词汇(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三)理解句子含义
中考例题:
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的含义。(《糖罐的秘密》)
参考答案:
我悄悄倒糖以帮助秦霜的行为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善良、宽容的品质是无价的。
思路技法:
需要我们理解的语句,往往语言优美,表述形象,或饱含深意,富有哲理,甚至与文章主题有一定关联。因此,要在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品主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礎之上,分析其内容含义,用论述性的语句简要而全面地作答。
四、欣赏表现手法,理解语段作用
(一)欣赏表现手法
中考例题:
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歪儿》)
参考答案:
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思路技法:
1.了解初中阶段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铺垫、伏笔、照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等。2.分析其作用时往往要围绕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考虑。3.掌握基本答题模式:(1)将A和B对比,体现……,突出……。(2)第×段的“……”一句为下文写……埋下伏笔,暗示(交代了)……/使情节合理/突出了××……的精神/性格。(3)第×段的……为下文写……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征。
(二)分析文中语段的作用
中考例题:
1.下面是文章第①段,请简要分析它有什么作用?(《奶奶的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微笑的可乐》)
参考答案:
1.(1)用歌谣开头,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与结尾互相呼应;(2)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作铺垫。
2.(1)结构上:篇末点题,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2)内容上:画龙点睛,运用比喻,形象地揭示了要坚强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这一主旨,给人启迪。
思路技法:
分析文中某一语段的作用,一方面要分析该语段的具体内容或与上下文的关系,例如,环境描写、插叙、铺垫、反衬、设置悬念等等;另一方面,要根据其在文章中的不同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步:结合在文中的位置,发现语句的特点,简要概括内容,明确其所运用的手法。第二步:指出其表现了人物、事物或环境的什么特征。第三步: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对推动事件发展、促进结构完整、表达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五、理解内容主旨,表达阅读体验
(一)理解内容,归纳信息
中考例题:
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鼓神》)
参考答案:
“我”事业无成,境况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思路技法:
回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读懂文章,从文本出发,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在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后,速读全文,在理解主要内容、明确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人物思想感情、领会作品主旨的基础上,整合信息,组织语言简要作答。
(二)结合文本或自身经历谈感悟和体验
中考例题: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词典的故事》)
参考答案:
示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许多学生沉湎于物质的享受,不喜欢读书,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对知识有“好奇与珍重之感”,用精神食粮丰富自己。
思路技法:
1.此类题目一般必须紧扣文章的主旨来谈感悟启示,应关注研读文末画龙点睛的语句。2.答题格式:先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主旨或者自己在阅读文本后获得的启示或体会,再按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或自身实际,用两三句话谈谈感悟启示。3.最好出现诸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就如文中……一样”等标志性的字词,体现答题的针对性。4.如果可以,不妨准确而巧妙地引用名言诗句,丰富答案内容,增强答题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