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学目标的綜合设计
(一)“三维”目标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内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乌鸦不怕困难,肯动脑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不用老师指导,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一)学科内部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
(三)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一)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二是要体现合作性。三是要体现探究性。
四、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一)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二)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
2、唐文英主编《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3、韩绍祥魏国栋主编《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学目标的綜合设计
(一)“三维”目标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内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乌鸦不怕困难,肯动脑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不用老师指导,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一)学科内部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
(三)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一)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二是要体现合作性。三是要体现探究性。
四、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一)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二)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
2、唐文英主编《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3、韩绍祥魏国栋主编《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