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目前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入手,追溯其哲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渊源,并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的因素,最终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行为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068-03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担负起发展综合国力的重任。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摇篮,将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责任。大学英语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着重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高校本科教学而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理论上讲,教学理念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上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向发现型和研究型教学,教学手段由黑板加粉笔转向多媒体加网络。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各高校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参差不齐,教学改革所收到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有很多应试痕迹,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将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且富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通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师的课堂行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视角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2 理论框架
  
  很久以来,人们只把教师的课堂行为作为教学经验而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20世纪中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者们将其研究视点聚焦于课堂教学,他们也逐步意识到教师课堂行为的重要性。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教师的课堂行为研究只是语言教学研究的一小部分,大多数研究人员只注重教法的研究。90年代以来,西方不少学者开始提倡进行“教师研究”,“行动研究”的影响也开始扩大,它是教师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边教边开展的研究。近20多年来,语言学家们对二语课堂的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内学习者的成功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有关。课堂是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语言学习者(即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场所,教师的行为构成语言学习的外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交往十分敏感,他们监视教师与自己的交往,也监视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往。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是渠道。要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调整教师话语和课堂活动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创新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创新,是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中有所发明、有所突破。它要求人们具备丰富的想象、活跃的灵感、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求异本领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是有其理论渊源的。就哲学而言,近代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转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这无疑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解放指明了方向。主体教育论实际上是这种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反映。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体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学派纷呈的局面,主要有三种有关教学的不同观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学习观强调通过学习引起行为的变化,它所关注的焦点是学习,是通过重复直至变成自动的一种行为的新样式。认知主义学习观是以隐藏在行为后面的思维过程为基础的,它认为行为中的变化是可观察的,但这只是学习者头脑中正在进行着的一切指示剂。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假设是我们大家都依据我们个人的经验与图式建构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它所关注的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准备。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具体体现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应该是自我控制的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他们既是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又是参与者;两者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种教学模式的性质。以上的哲学观点及教学理论为我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关注的焦点应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从而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3 实验研究
  
  教师的课堂行为包括很多方面,不是一项研究就可以涵盖所有的。本研究则重教师话语、体态语和课堂组织形式三个方面。
  
  3.1 研究目的。①从教师话语、体态语和课堂组织形式等3个方面描述教师的课堂行为的真实情况。②探讨上述方面的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英语学习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3.2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是吉林省某高校担任大学英语教学及某士官大专学校的英语教师共6人。1名男教师,5名女教师。其中3名教师教龄3~5年,其余3人全在10年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7岁~41岁之间。本研究对象还包括06级大二的5个班337名学生及某士官大专学校一年级的61名学生,年龄在19~21之间。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本研究采取3种方式收集数据。
  3.3.1 课堂观察及录象。进入所研究对象的课堂,主要对教师话语、教师体态语及课堂组织活动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数据收集。教师话语包括:教师话语的调试,教师管理课堂用语,教师的反馈方式,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之后的等待方式,英汉语码转换比例。教师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视觉交流,手势,姿势,空间站位。课堂组织活动方式包括: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两人小组互动,多人小组互动等。   3.3.2 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教师课堂行为的情感反映及对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影响。为了避免理解上的偏差,问卷使用的是中文。问卷依据莱克特5级量表设计,分为三部分,共42题。第一部分从1~21项,涉及到教师用英语授课时使用词汇的难易度,教师话语的句式,教师语速的快慢及停顿,教师管理课堂用语的规范性,教师反馈的形式及作用,教师课堂提问的种类,提问之后等待时间的长短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量等方面及其对学生学习及情感的影响。第二部分22~30项,涉及到学生对如下方面的反应:教师的面部表情,教师与学生的视觉交流,教师讲课时习惯动作,教师在教室里的站位及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第三部分从31~42项,涉及到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互动方式,两人小组的互动方式,小组讨论活动,角色扮演小组互动活动,课堂辩论,解决问题的小组互动活动以及迷你课展示等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3.3.3 访谈。就上述三大方面进行个别访谈,可以更详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掌握第一手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可能遗漏的信息,这样研究得到的数据可以更接近事实。
  
  3.4 研究结果。根据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所收集的数据,我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就教师话语这一部分而言,67%的学生希望教师在用英语授课时常使用基本词汇,这样他们能够听得懂,会很自信。而在访谈中有些学生表示希望教师能够较多使用新近学过的短语和句型,通过反复使用可提高复现率,即使有一定的难度也可以接受。78%学生选择教师在授课时使用句式结构比较简单的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使他们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思考,这样的结果可能与他们听的能力普遍较弱有关。有7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语速应适中,讲话过程中不应有太多的停顿,因为这将会影响到他们思维的连贯性。81%的学生希望教师组织课堂用语应简单、清晰,即使英语听力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同时应富于变化。不要千篇一律,让学生每次上课都充满新奇感。而在教师反馈这一点上。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给予的鼓励性和建设性评价明显不足。提问之后等待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给予的时间就更短,无法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在访谈中,学生反映教师喜欢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学习较差的学生,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在所观察的6个班级中,教师的话语量占到70%。
  在教师体态语方面,调查显示多数教师上课时表情比较自然,但仍然存在着关注人群较少的现象,有些学生感到不被重视,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时借助适当的手势,可以使授课更生动、形象,但不要过于夸张,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站立且表情放松的教师容易让他们接近。他们不喜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站在讲桌后,认为这样的课堂过于严肃、呆板,缺乏生机与活力,不利于思维的活跃。
  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尽管教师对全班的互动所占比例较多一些,多数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各种互动活动。75%的学生选择两人小组的互动方式,这样可以使他们有更多说的机会,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57%的同学选择踊跃参与,教师每次上课之初安排的学生自我展示,认为可以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自信。学生对角色扮演和课堂辩论的小组互动活动给予较高的评价,因为既可以增加个人的创意,又锻炼了他们的思辩能力。在调查中学生反映最喜欢的互动活动是迷你课展示。通过策划与创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最后将成果展示给全体同学,这个过程让他们感觉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再是理、工科专业课上的事,在大学英语课堂一样能实现。
  总体而言,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意味着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4 教学启示
  
  教师的课堂行为是一种中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笔者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 教师用英语授课时,在使用基本词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新词汇的应用,使新词汇逐步内化,为学生对语言的创新使用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符合克拉申的i+1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
  
  4.2 教师授课时要针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对语速做适当的调整,而且避免太多的停顿,以免造成学生思维的不连贯,影响听课效果。教师组织课堂用语应尽量简洁、清晰,这样学生很快清楚教师的指令。课堂教学流程得以顺利进行。课堂用语也要适当变化,让学生对每堂课程都充满期待,提高学习的兴趣。
  
  4.3 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设计的问题应分出层次,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问题的回答,无论答案正确与否。也无论他是好学生还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他们建设性建议,让他们有再思考的空间,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4 使用英语或母语授课的比例应依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而定,一位操着流利美音的教师进行全英授课不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如果学生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课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教师要允许学生部分用母语阐述观点,因为英语课堂不仅是学语言的地方,更应是各种观点碰撞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
  
  4.5 教师要教态自然,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些或某几个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愉快而和谐的氛围,避免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而影响学习效果。
  
  4.6 教师要为学生多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如课堂辩论、解决问题的小组互动、迷你课展示等。让学生有机会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大学英语课堂也可以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栋梁,社会呼唤创新人才,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的成员,我们有责任担当此重任,虽然任重艰巨,只要目标在,路就不会远。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一开始就体现出鲜明的国家主导特点--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推动着汉语的现代化改革进程.
为改善煤矿井下空心包体地应力测量,基于测量系统的研究改进了三轴应变计、安装杆及钻头在井下测量的适用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徐庄煤矿-750水平东翼轨道大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