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2003-2013年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演化过程。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有序发展,是现阶段中原经济区的主要任务。新型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要实现中原崛起,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把以“人”为核心作为前提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兼顾为基本准则,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动力,因地制宜,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从而推动城镇的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资源承载力与相对资源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资源是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它是动态的,所以在研究资源承载力时应该以更加一种开放、动态的全球化视角。黄宁生、匡耀求等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它是指以比研究区更大的一个或数个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人均资源的拥有量或消费量、研究区域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2]
根据河南省具体情况并参考相关研究,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资源作为主要承载资源。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供水总量(代表自然资源)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资源)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把全国作为参照区,经过计算得出该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具体承载状态有以下3种类型:
(1)超载状态:实际人口大于综合资源承载力,说明研究区人口压力较大,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2)富余状态:实际人口等于综合资源承载力,说明研究区资源、经济能够容纳得起该区域实际人口数量,三者能够协调发展。
(3)临界状态:实际人口小于综合资源承载力,说明研究区仍然能够承担一部分人口容量。
二、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
以全国作为参照区,以2003-2013年为研究时段,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出该时段全国和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以及供水总量等4个指标,得出了该时段全国的土地承载指数、水资源承载指数以及经济资源承载指数。然后根据结果计算出相对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发现以下特点:
(1)2003-2013年河南省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要远远大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水资源承载力,也就是说河南地区的耕地资源对人口承载力的贡献最大。
(2)河南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始终大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不过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减小。这说明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对河南人口起支撑作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比较高。
(3)河南省的综合承载力一直比实际人口数量小,说明河南省处于人口超载状态。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自然资源而言,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度不高。
(4)河南省在2003-2013年间,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大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河南省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资源约束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
(1)转变观念,树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观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河南省的城镇化却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河南是资源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将加大资源的需求量,这就会使得河南省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下降。所以,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在社会各阶层积极广泛地宣传、引导,树立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全民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才能够走出一条“保质保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要时刻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2)调整产业结构,以新型工业化助推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发展新业态,紧追新趋势,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扩大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大力发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复合型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经济。
(3)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区域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3]河南省承担着“全国粮库”的角色。人多地少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有效解决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这一难题。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所以加快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将对新型城镇化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助推器,这样才能保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稳步向前,取得一定成效。(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4:6
[2]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
[3]李晓玮,胡心洁.报告解读: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N].河南日报,2007.02.06
关键词: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有序发展,是现阶段中原经济区的主要任务。新型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要实现中原崛起,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把以“人”为核心作为前提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兼顾为基本准则,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动力,因地制宜,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从而推动城镇的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资源承载力与相对资源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资源是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它是动态的,所以在研究资源承载力时应该以更加一种开放、动态的全球化视角。黄宁生、匡耀求等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它是指以比研究区更大的一个或数个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人均资源的拥有量或消费量、研究区域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2]
根据河南省具体情况并参考相关研究,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资源作为主要承载资源。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供水总量(代表自然资源)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资源)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把全国作为参照区,经过计算得出该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具体承载状态有以下3种类型:
(1)超载状态:实际人口大于综合资源承载力,说明研究区人口压力较大,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2)富余状态:实际人口等于综合资源承载力,说明研究区资源、经济能够容纳得起该区域实际人口数量,三者能够协调发展。
(3)临界状态:实际人口小于综合资源承载力,说明研究区仍然能够承担一部分人口容量。
二、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
以全国作为参照区,以2003-2013年为研究时段,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出该时段全国和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以及供水总量等4个指标,得出了该时段全国的土地承载指数、水资源承载指数以及经济资源承载指数。然后根据结果计算出相对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发现以下特点:
(1)2003-2013年河南省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要远远大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水资源承载力,也就是说河南地区的耕地资源对人口承载力的贡献最大。
(2)河南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始终大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不过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减小。这说明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对河南人口起支撑作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比较高。
(3)河南省的综合承载力一直比实际人口数量小,说明河南省处于人口超载状态。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自然资源而言,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度不高。
(4)河南省在2003-2013年间,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大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河南省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资源约束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
(1)转变观念,树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观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河南省的城镇化却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河南是资源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将加大资源的需求量,这就会使得河南省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下降。所以,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在社会各阶层积极广泛地宣传、引导,树立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全民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才能够走出一条“保质保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要时刻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2)调整产业结构,以新型工业化助推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发展新业态,紧追新趋势,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扩大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大力发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复合型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经济。
(3)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区域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3]河南省承担着“全国粮库”的角色。人多地少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有效解决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这一难题。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所以加快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将对新型城镇化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助推器,这样才能保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稳步向前,取得一定成效。(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4:6
[2]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
[3]李晓玮,胡心洁.报告解读: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N].河南日报,200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