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应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向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习历史就是历史史实的解读、概念比较、归纳,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材料随处可见,充分利用
材料题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就是文字史料,除此以外还有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影像、视频资料、实物等。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将这些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会使课堂增加可观性和实效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课堂容量增大,有利于讲透课文并节约时间,课堂的效果会非常好。在讲《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时,我选取了今天热点的毒黄瓜事件、香蕉之战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各国既合作又有矛盾的事实,但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样对难点就容易理解,加深了认识。
二、精选材料、大胆取舍
材料选取是为了拓展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所以引用各种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课堂的实效性。因此,在选取材料时,一定要精選材料,大胆取舍,既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也不能空泛的运用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材料。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军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体会毛泽东指挥人民军队的雄才大略,我在《毛泽东诗词、书法、对联鉴赏》中选了几首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如《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等。经比较,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取得的重大胜利,同时增加了对毛泽东的了解。但选用更多的诗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达到课本的教学目标,最后我选用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我们通过齐读、分析,使学生掌握了人民解放军全线突破长江天险,占领南京,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伟大胜利,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因材施教,选材要有针对性
学生在高中的基础和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在选择材料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材料。高一学生历史基础非常薄弱,我在上课时,所选取的材料多以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性的材料,尽量还原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对历史有较全面的认识打好基础。到高二时学生经过一年的积累对高中的历史知识和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针对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的提高,我在上历史课时增加文字,图表等侧重理解、分析、评价方面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追根溯源,了解历史背景,以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持之以恒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使用大量的材料,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习题的训练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材料型选择题,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要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通过做这类习题,使学生逐渐适应了各类材料题,做题时通读材料,提炼主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所问,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我在讲岳麓版教材必修1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选择题;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令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A.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B.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C.周天子用最高礼节礼待鲁国国君。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立。这个题容易选择D选项。误选的原因是对题干中的信息把握不准确,错误地认为材料中“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所以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并弄懂策命的意义,即授予权力找到关键词授土、授民,由此得出结论,这段材料是分封制的具体体现,此题正确选项应当是A。课后同学们很高兴地说原来做历史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认为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拓展了视野,也提高了做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选取适量的材料对补充教材、解决教学重点和教材难点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哈尔滨市木兰县高级中学)
一、材料随处可见,充分利用
材料题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就是文字史料,除此以外还有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影像、视频资料、实物等。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将这些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会使课堂增加可观性和实效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课堂容量增大,有利于讲透课文并节约时间,课堂的效果会非常好。在讲《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时,我选取了今天热点的毒黄瓜事件、香蕉之战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各国既合作又有矛盾的事实,但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样对难点就容易理解,加深了认识。
二、精选材料、大胆取舍
材料选取是为了拓展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所以引用各种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课堂的实效性。因此,在选取材料时,一定要精選材料,大胆取舍,既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也不能空泛的运用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材料。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军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体会毛泽东指挥人民军队的雄才大略,我在《毛泽东诗词、书法、对联鉴赏》中选了几首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如《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等。经比较,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取得的重大胜利,同时增加了对毛泽东的了解。但选用更多的诗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达到课本的教学目标,最后我选用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我们通过齐读、分析,使学生掌握了人民解放军全线突破长江天险,占领南京,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伟大胜利,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因材施教,选材要有针对性
学生在高中的基础和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在选择材料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材料。高一学生历史基础非常薄弱,我在上课时,所选取的材料多以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性的材料,尽量还原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对历史有较全面的认识打好基础。到高二时学生经过一年的积累对高中的历史知识和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针对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的提高,我在上历史课时增加文字,图表等侧重理解、分析、评价方面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追根溯源,了解历史背景,以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持之以恒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使用大量的材料,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习题的训练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材料型选择题,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要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通过做这类习题,使学生逐渐适应了各类材料题,做题时通读材料,提炼主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所问,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我在讲岳麓版教材必修1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选择题;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令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A.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B.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C.周天子用最高礼节礼待鲁国国君。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立。这个题容易选择D选项。误选的原因是对题干中的信息把握不准确,错误地认为材料中“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所以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并弄懂策命的意义,即授予权力找到关键词授土、授民,由此得出结论,这段材料是分封制的具体体现,此题正确选项应当是A。课后同学们很高兴地说原来做历史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认为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拓展了视野,也提高了做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选取适量的材料对补充教材、解决教学重点和教材难点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哈尔滨市木兰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