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但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粮食安全问题更加重要,随着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热点。笔者在判断和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目标,提出一系列策略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以期对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原则;应对策略
引言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它事关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因此,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粮食问题,始终把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优质耕地流失、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在此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许多新问题,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策略也亟待创新。
1 我国粮食安全新形势
我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自加入 WTO 后,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商品和服务都须接受 WTO 自由贸易体制的约束,因此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粮食安全是以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为前提,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从目前来看,我国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 亿吨,自给率高达95%,产需缺口约150 亿 kg,广义粮食储备量约1250 亿 kg,这表明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较好,完全可以保证市场供应。但是随着人口增长以及耕地资源的减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将面临较大压力。虽然目前粮食安全趋势较好,但是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减少、粮食供应结构性短缺等问题。
2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原则及目标
本国生产及国外进口是我国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考虑国家其他战略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结合我国人口庞大的现实,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立足本国生产、充分发挥本国的生产力,再通过适度进口来弥补粮食产需缺口。此外,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主要有:粮食供给目标、粮食流通目标、农民增收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化实现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买到且买得起粮食。
3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据研究表明,降低或减少粮食消费量、扩大粮食进口、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项措施:
3.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严格保护耕地,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兴建农田水利。在农村兴建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对原有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更新和完善,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2)改造中低产田。在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的基础上,消除影响土地生产能力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3)提高农田装备的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的机械设备,例如积极提高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的应用水平。
3.2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为有效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供给,必须要建立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必须要提高粮食价格水平,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粮食供应。首先,需要将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保障耕地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切实提高粮食产量,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其次,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粮食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重点要创新粮食作物品种,利用转基因、分子聚合育种、空间诱变等先进育种技术,加快品种更新速度。
3.3加强国土(粮食)规划
政府相关部门要围绕粮食需求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国土(粮食)规划任务,紧扣粮食主线、明确需求并制定系统建设目标。综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产业发展优势等因素,在统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任务和重点区域,加快粮食战略工程建设速度。
3.4加大对粮食支持力度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重大任务。今后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抗风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全面监测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质量等信息。(2)坚持开发市场,完善產销衔接,做好粮食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为全球粮食供给作出重要贡献。(3)做好粮食节约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做好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节粮工作。(4)建立并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对产粮大县实施财政奖励,大力扶持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提高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5)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协调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及财力增强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6)增强粮食主产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奖励政策并完善资金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向商品粮调出量大、产粮大县倾斜,提高产粮大县的财政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陈永福;李军;马国英等.粮食供求未来走势预测: 基于世界和中国层面的综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0 (05):59-67.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原则;应对策略
引言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它事关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因此,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粮食问题,始终把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优质耕地流失、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在此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许多新问题,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策略也亟待创新。
1 我国粮食安全新形势
我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自加入 WTO 后,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商品和服务都须接受 WTO 自由贸易体制的约束,因此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粮食安全是以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为前提,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从目前来看,我国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 亿吨,自给率高达95%,产需缺口约150 亿 kg,广义粮食储备量约1250 亿 kg,这表明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较好,完全可以保证市场供应。但是随着人口增长以及耕地资源的减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将面临较大压力。虽然目前粮食安全趋势较好,但是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减少、粮食供应结构性短缺等问题。
2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原则及目标
本国生产及国外进口是我国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考虑国家其他战略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结合我国人口庞大的现实,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立足本国生产、充分发挥本国的生产力,再通过适度进口来弥补粮食产需缺口。此外,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主要有:粮食供给目标、粮食流通目标、农民增收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化实现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买到且买得起粮食。
3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据研究表明,降低或减少粮食消费量、扩大粮食进口、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项措施:
3.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严格保护耕地,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兴建农田水利。在农村兴建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对原有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更新和完善,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2)改造中低产田。在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的基础上,消除影响土地生产能力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3)提高农田装备的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的机械设备,例如积极提高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的应用水平。
3.2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为有效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供给,必须要建立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必须要提高粮食价格水平,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粮食供应。首先,需要将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保障耕地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切实提高粮食产量,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其次,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粮食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重点要创新粮食作物品种,利用转基因、分子聚合育种、空间诱变等先进育种技术,加快品种更新速度。
3.3加强国土(粮食)规划
政府相关部门要围绕粮食需求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国土(粮食)规划任务,紧扣粮食主线、明确需求并制定系统建设目标。综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产业发展优势等因素,在统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任务和重点区域,加快粮食战略工程建设速度。
3.4加大对粮食支持力度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重大任务。今后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抗风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全面监测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质量等信息。(2)坚持开发市场,完善產销衔接,做好粮食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为全球粮食供给作出重要贡献。(3)做好粮食节约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做好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节粮工作。(4)建立并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对产粮大县实施财政奖励,大力扶持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提高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5)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协调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及财力增强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6)增强粮食主产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奖励政策并完善资金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向商品粮调出量大、产粮大县倾斜,提高产粮大县的财政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陈永福;李军;马国英等.粮食供求未来走势预测: 基于世界和中国层面的综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0 (05):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