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125-2
具有悠久歌剧传统的意大利,在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叶期间,一些作曲家沿袭莫扎特开创的用优美歌声表达情感的观念创作出多部歌剧作品,从而形成了意大利歌剧舞台上的美声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及经典的作品,《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就是罗西尼在这期间创作的。
《美妙歌声随风荡漾》选自《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于1816年为庆祝罗马狂欢节而创作的一部喜歌剧。剧本是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的。这部歌剧对封建保守势力进行了风趣的讽刺。
一、创作背景及内容简述
(一)作者
罗西尼(1792-1868)一生创作了40余部歌剧。他的歌剧具有动人的喜剧风格与抒情风格,其清新明快的音乐在维也纳﹑巴黎都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罗西尼的歌剧具有意大利传统歌剧的模式,他让音乐结构服从于戏剧情节的发展,并且把演员炫耀技巧的段落全部写出,形成了浪漫主义初期的意大利歌剧的基本风范。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并吸收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罗西尼的歌剧虽“轻”,但不少的剧本的主题却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他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对封建保守势力进行了风趣的嘲讽。
(二)歌剧及片段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年轻的伯爵阿尔玛维瓦林多罗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伯爵在机智﹑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冲破巴尔托洛的阻挠和防范,终于和罗西娜结成了良缘。
《美妙歌声随风荡漾》选自歌剧的第一幕第二场,这首谣唱曲是罗西娜的一首最有名的咏叹调。罗西娜以其丰富的表情深情地唱出了由于刚才听到的歌声而激起对林多罗的苦闷的爱慕之情,罗西娜表示了坚决的决心,随后唱道:“即使是天真而温驯的姑娘,为了爱情也会坚强起来”。她把写给林多罗的信封好后,费加罗出现了,两个人谈了很多话,不久,巴尔托洛回来了。费加罗慌忙躲藏起来。音乐教师,小人巴西利奥来了,他警告巴尔托洛要提高警惕,并出了坏主意,让伯爵离开。
二、作品
(一)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以分节歌形式呈现,分两个部分。调性为E大调且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调性的统一确保了这部作品的整体性。节拍上作了明显变化,一部分用的3/4,第二部分用的是4/4。
第一部分的前奏(13小节)一开始就将主题的节奏(8分复附点)呈现出来,为了真正主题出现时的新鲜感在前奏里并没有将旋律提前呈示,前奏的和声进行也一样很稳定,一直围绕着T-D7的进行模式。
主题进入的时候是第三拍弱起,节奏就是前奏里出现的八分复附点。旋律由主音平稳级进地进入,到达属音后下行至属音结束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乐句完全相同,只是在旋律的进行中加以改变。在第二句结束前用了一个降六级音,并经过音程大跳进行到属。前两个小的乐句结束在并不稳定的二级音上,第三乐句开始依然使用的主题的节奏型,在音区上有所提高,旋律进行主要以下行为主。
4个乐句呈示之后结束在主音上,表明了一个乐段的结束。为了体现歌剧的戏剧化,紧接着4小节的连接句出现,一反前面乐段的咏叹调,呈现出是宣叙性的素材(同音反复),与前面的主题形成很大的对比。在连接句的和声进行中一直保持DD-D(D7)的进行,非常巧妙地过渡到b部(第三乐句)并结束这个乐段。简单地总结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带有连接句加反复的单乐段曲式。乐曲为了表达主人公心中美好的愿望,用3/4的节拍,旋律的小幅度的起伏,在提到心中情郎名字的时候用了六度跳进,突出了情郎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
第二部分的前奏直接把主题提前呈现,节拍改为4/4拍。主题进入(a)与第一部分一样是由主音级进推到属音,节奏型变化很大,由原来的附点节奏变成比较平稳的4个十六分音符,体现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两个乐句短暂的结束在主音,随后扩充了4个小节,这4小节的扩充里面用的是宣叙素材与咏叹调的结合,并落在属音上,这个小扩充同样起到了连接句的作用。第二个小乐段b开始这个新的主题材料正是扩充句里的素材,同音反复加上级、跳进,在旋律中将重拍移位到第二拍的后半拍,给人以不平稳的感觉,同时突出了“冒犯”与“计划”的重要性。b结束在主音上,随后出现了第三个小乐段c。歌词虽然重复b段,但是主题材料与前面用的不一样,进入时用了模进手法,以及下行的半音音调。惟妙惟肖的升华了歌词中“绝妙办法、手段千变万化”提示的主人公的心理。紧接着出现了第二部分的第一句歌词,喧叙的素材出现,虽然旋律平稳,但是在伴奏的高音声部却是不间断的十六分音符,起伏的线条表明了主人公的心中并不平静,烘托人物矛盾的心理对比。这6小节的歌词与a段相同但是旋律并不一样而是用了b段的素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乐句同样可以看作是一个连接句,简单的连接句中却体现出了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从平静到激动突然又平静下来的心理变化。连接句停顿在高音#G上,表明心理冲突已达高潮了。随后接着是反复到了b段,直到c段的结束在属音上,随之出现了全曲的尾声部分,歌曲速度也由原来的Moderto变成Allegro。歌词一直是重复强调着“我有着千百条好办法,手段千变万化”。而旋律将喧叙性与咏叹性相结合,平稳地推向全曲的最高潮。和声进行是T-S-D-T-S-D-T预示着歌曲的结束。
(二)演唱分析
1.演唱的第一部分:喧叙调部分
宣叙调(recitative)也称“朗诵调”。一种基于语言音调的吟唱性曲调。大多节奏自由而伴奏亦较简单。在歌剧或清唱剧等大型声乐曲中,人物间的对话通常均用宣叙调。这部分注意把握语言,要注意宣叙调的节奏及语气。第(16)小节的三连音要唱平均。在第(23)小节小华彩由上行进行到下行,演唱时注意华彩要有重音,第一个音要唱得重些。特别注意一下(40)-(42)小节:有延长记号,根据演唱风格不同,可以自由发挥。在这个音符上尽量作到气息充分。
2.演唱的第二部分:咏叹调部分
咏叹调(aria)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这部分是罗西娜抒发感情的最精彩的唱段,不但需要注意节奏与上半部分的区别,还要充分理解此段罗西娜丰富的情感变化。第(56)小节开始速度与上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区别,注意元音字母的把握“Io so-no-do”都停留在母音上,一拍要唱5个音符,第一个音符作为重音演唱。(63)小节:e1-e2下行的音阶跑动,要注意音准及节奏。在(68)小节:恢复原速,轻快有力地演唱。第2拍后半音做重音,演唱时声音位置要靠前,做出强弱对比,此处歌曲的弱部分要强处理突出作品情感的表现。语言上母音要归位,“ve”演唱时可轻咬下唇,这样会使发音更加准确。(81)-(84)小节:此处有个音乐表情符号:“a piacere”他的意思是随兴所至地。这是一个较大的华彩乐段跑动,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唱得自由些,但是要注意气息稳定,咬字要清楚,特别要注意音准及音符的颗粒感,突出第一个音后进行下滑。(108)-(115)小节:此曲的表情符号并不多,但是在这小节出现了一个“piu allergo”他的意思是更高兴(较活泼的速度)。这几个小节是这部作品的尾声,也是高潮部分。从演唱上要把整个情绪调动起来,情绪要饱满。最后(112)-(113)的小音符气息要跑动,音符要唱清楚,并保持气息的持续性,最后在高潮结束,做到完美终止。
三、结论
罗西尼的《美妙歌声随风荡漾》(选自《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诞生于17世纪,这部歌剧在首演时由于很多因素失败了,但首演的失败并没有掩盖住这部歌剧的光芒。流畅﹑美妙的生动曲调再加上清晰﹑舒适的节奏使整个作品都具有着很强的戏剧性。这首歌曲音域跨度较大,而华彩部分是整部咏叹调的亮点。要想唱出音符颗粒感,平时应多注意进行呼吸的跑动练习,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演唱。
因为这首咏叹调出自歌剧,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到当时人物的心理,让自己进入角色去演唱。在理解歌词大意的同时对整部歌剧都要有透彻的了解,让感情充分的表达出来。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在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注意技巧问题,在发声练习时要注意气息的支持、音色的统一及语言的准确。如果要做一名歌剧演员,那么在需要更好完成歌曲完整性的同时,将整个故事﹑人物关系﹑人物心理以及自己的个人优势都要表现出来。如果作为一名声乐老师,在给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要给学生讲述情节,以及歌曲的大意﹑时代背景﹑音乐家,让学生做到全面了解。艺术贵在独创,我们在主张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歌曲,使演唱者更好的把握歌曲的风格,不要让学生随意地去模仿。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一部杰出的作品,这使我们在演绎《美妙歌声随风荡漾》时增加了难度。在练习声乐的同时,不要忽略对音乐历史背景的了解。多看些不同音乐家的作品,去了解,去演唱,多揣摩。为我们将来的声乐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弦,徐国弼,申文凯,安绍石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3.
[2]萧启明.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歌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李近朱.明信片:西方音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作者简介】沈旭(1983- ):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125-2
具有悠久歌剧传统的意大利,在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叶期间,一些作曲家沿袭莫扎特开创的用优美歌声表达情感的观念创作出多部歌剧作品,从而形成了意大利歌剧舞台上的美声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及经典的作品,《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就是罗西尼在这期间创作的。
《美妙歌声随风荡漾》选自《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于1816年为庆祝罗马狂欢节而创作的一部喜歌剧。剧本是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的。这部歌剧对封建保守势力进行了风趣的讽刺。
一、创作背景及内容简述
(一)作者
罗西尼(1792-1868)一生创作了40余部歌剧。他的歌剧具有动人的喜剧风格与抒情风格,其清新明快的音乐在维也纳﹑巴黎都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罗西尼的歌剧具有意大利传统歌剧的模式,他让音乐结构服从于戏剧情节的发展,并且把演员炫耀技巧的段落全部写出,形成了浪漫主义初期的意大利歌剧的基本风范。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并吸收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罗西尼的歌剧虽“轻”,但不少的剧本的主题却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他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对封建保守势力进行了风趣的嘲讽。
(二)歌剧及片段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年轻的伯爵阿尔玛维瓦林多罗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伯爵在机智﹑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冲破巴尔托洛的阻挠和防范,终于和罗西娜结成了良缘。
《美妙歌声随风荡漾》选自歌剧的第一幕第二场,这首谣唱曲是罗西娜的一首最有名的咏叹调。罗西娜以其丰富的表情深情地唱出了由于刚才听到的歌声而激起对林多罗的苦闷的爱慕之情,罗西娜表示了坚决的决心,随后唱道:“即使是天真而温驯的姑娘,为了爱情也会坚强起来”。她把写给林多罗的信封好后,费加罗出现了,两个人谈了很多话,不久,巴尔托洛回来了。费加罗慌忙躲藏起来。音乐教师,小人巴西利奥来了,他警告巴尔托洛要提高警惕,并出了坏主意,让伯爵离开。
二、作品
(一)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以分节歌形式呈现,分两个部分。调性为E大调且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调性的统一确保了这部作品的整体性。节拍上作了明显变化,一部分用的3/4,第二部分用的是4/4。
第一部分的前奏(13小节)一开始就将主题的节奏(8分复附点)呈现出来,为了真正主题出现时的新鲜感在前奏里并没有将旋律提前呈示,前奏的和声进行也一样很稳定,一直围绕着T-D7的进行模式。
主题进入的时候是第三拍弱起,节奏就是前奏里出现的八分复附点。旋律由主音平稳级进地进入,到达属音后下行至属音结束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乐句完全相同,只是在旋律的进行中加以改变。在第二句结束前用了一个降六级音,并经过音程大跳进行到属。前两个小的乐句结束在并不稳定的二级音上,第三乐句开始依然使用的主题的节奏型,在音区上有所提高,旋律进行主要以下行为主。
4个乐句呈示之后结束在主音上,表明了一个乐段的结束。为了体现歌剧的戏剧化,紧接着4小节的连接句出现,一反前面乐段的咏叹调,呈现出是宣叙性的素材(同音反复),与前面的主题形成很大的对比。在连接句的和声进行中一直保持DD-D(D7)的进行,非常巧妙地过渡到b部(第三乐句)并结束这个乐段。简单地总结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带有连接句加反复的单乐段曲式。乐曲为了表达主人公心中美好的愿望,用3/4的节拍,旋律的小幅度的起伏,在提到心中情郎名字的时候用了六度跳进,突出了情郎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
第二部分的前奏直接把主题提前呈现,节拍改为4/4拍。主题进入(a)与第一部分一样是由主音级进推到属音,节奏型变化很大,由原来的附点节奏变成比较平稳的4个十六分音符,体现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两个乐句短暂的结束在主音,随后扩充了4个小节,这4小节的扩充里面用的是宣叙素材与咏叹调的结合,并落在属音上,这个小扩充同样起到了连接句的作用。第二个小乐段b开始这个新的主题材料正是扩充句里的素材,同音反复加上级、跳进,在旋律中将重拍移位到第二拍的后半拍,给人以不平稳的感觉,同时突出了“冒犯”与“计划”的重要性。b结束在主音上,随后出现了第三个小乐段c。歌词虽然重复b段,但是主题材料与前面用的不一样,进入时用了模进手法,以及下行的半音音调。惟妙惟肖的升华了歌词中“绝妙办法、手段千变万化”提示的主人公的心理。紧接着出现了第二部分的第一句歌词,喧叙的素材出现,虽然旋律平稳,但是在伴奏的高音声部却是不间断的十六分音符,起伏的线条表明了主人公的心中并不平静,烘托人物矛盾的心理对比。这6小节的歌词与a段相同但是旋律并不一样而是用了b段的素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乐句同样可以看作是一个连接句,简单的连接句中却体现出了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从平静到激动突然又平静下来的心理变化。连接句停顿在高音#G上,表明心理冲突已达高潮了。随后接着是反复到了b段,直到c段的结束在属音上,随之出现了全曲的尾声部分,歌曲速度也由原来的Moderto变成Allegro。歌词一直是重复强调着“我有着千百条好办法,手段千变万化”。而旋律将喧叙性与咏叹性相结合,平稳地推向全曲的最高潮。和声进行是T-S-D-T-S-D-T预示着歌曲的结束。
(二)演唱分析
1.演唱的第一部分:喧叙调部分
宣叙调(recitative)也称“朗诵调”。一种基于语言音调的吟唱性曲调。大多节奏自由而伴奏亦较简单。在歌剧或清唱剧等大型声乐曲中,人物间的对话通常均用宣叙调。这部分注意把握语言,要注意宣叙调的节奏及语气。第(16)小节的三连音要唱平均。在第(23)小节小华彩由上行进行到下行,演唱时注意华彩要有重音,第一个音要唱得重些。特别注意一下(40)-(42)小节:有延长记号,根据演唱风格不同,可以自由发挥。在这个音符上尽量作到气息充分。
2.演唱的第二部分:咏叹调部分
咏叹调(aria)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这部分是罗西娜抒发感情的最精彩的唱段,不但需要注意节奏与上半部分的区别,还要充分理解此段罗西娜丰富的情感变化。第(56)小节开始速度与上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区别,注意元音字母的把握“Io so-no-do”都停留在母音上,一拍要唱5个音符,第一个音符作为重音演唱。(63)小节:e1-e2下行的音阶跑动,要注意音准及节奏。在(68)小节:恢复原速,轻快有力地演唱。第2拍后半音做重音,演唱时声音位置要靠前,做出强弱对比,此处歌曲的弱部分要强处理突出作品情感的表现。语言上母音要归位,“ve”演唱时可轻咬下唇,这样会使发音更加准确。(81)-(84)小节:此处有个音乐表情符号:“a piacere”他的意思是随兴所至地。这是一个较大的华彩乐段跑动,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唱得自由些,但是要注意气息稳定,咬字要清楚,特别要注意音准及音符的颗粒感,突出第一个音后进行下滑。(108)-(115)小节:此曲的表情符号并不多,但是在这小节出现了一个“piu allergo”他的意思是更高兴(较活泼的速度)。这几个小节是这部作品的尾声,也是高潮部分。从演唱上要把整个情绪调动起来,情绪要饱满。最后(112)-(113)的小音符气息要跑动,音符要唱清楚,并保持气息的持续性,最后在高潮结束,做到完美终止。
三、结论
罗西尼的《美妙歌声随风荡漾》(选自《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诞生于17世纪,这部歌剧在首演时由于很多因素失败了,但首演的失败并没有掩盖住这部歌剧的光芒。流畅﹑美妙的生动曲调再加上清晰﹑舒适的节奏使整个作品都具有着很强的戏剧性。这首歌曲音域跨度较大,而华彩部分是整部咏叹调的亮点。要想唱出音符颗粒感,平时应多注意进行呼吸的跑动练习,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演唱。
因为这首咏叹调出自歌剧,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到当时人物的心理,让自己进入角色去演唱。在理解歌词大意的同时对整部歌剧都要有透彻的了解,让感情充分的表达出来。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在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注意技巧问题,在发声练习时要注意气息的支持、音色的统一及语言的准确。如果要做一名歌剧演员,那么在需要更好完成歌曲完整性的同时,将整个故事﹑人物关系﹑人物心理以及自己的个人优势都要表现出来。如果作为一名声乐老师,在给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要给学生讲述情节,以及歌曲的大意﹑时代背景﹑音乐家,让学生做到全面了解。艺术贵在独创,我们在主张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歌曲,使演唱者更好的把握歌曲的风格,不要让学生随意地去模仿。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一部杰出的作品,这使我们在演绎《美妙歌声随风荡漾》时增加了难度。在练习声乐的同时,不要忽略对音乐历史背景的了解。多看些不同音乐家的作品,去了解,去演唱,多揣摩。为我们将来的声乐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弦,徐国弼,申文凯,安绍石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3.
[2]萧启明.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歌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李近朱.明信片:西方音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作者简介】沈旭(1983- ):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