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还不够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摄影,20世纪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便浓缩在“决定性瞬间”这个词上。可以说,摄影一直是最重要的“见证”媒介之一,自被发明以来,它的镜头就谦卑地观察着世界,记录下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一切。摄影师在相机取景器后乖乖地等待着这个世界以某种神秘的组合呈现,当期望的所有要素在某个瞬间齐备时,他按下手中的工具——相机的快门。作为摄影师,他的职责已经履行完毕。
  而步入数字时代后,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照相机,网络世界上的图像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激增,“平民摄影师”不停在智能手机上点击,无论从数量还是疯狂程度都要盖过昔日那些纪实摄影大师。如果你是专业摄影师,你可能会想,整个世界都已经高度影像化了,自己再拍照的意义有多少呢?
  美国视觉传播学者William J. Mitchell在1991年提出“后摄影时代”(Post-Photography)这个名词,用以形容摄影自进入数码时代后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不过,在如今这个“一切皆有可能”“万事已难创新”的数字时代,艺术家们的确还在使用照相机,但是仅仅拍照是远远不够的了。一些人会搭建出他们脑海中所认为的现实,然后再拍摄;另一些则将照片变为创作的媒材之一,再親手对照片的物质表面反复做各种干预、创作;甚至也有不少人直接将他人的图像吸纳至自己的作品中。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运用眼睛、大脑、钟爱的相机、扫描仪、画笔、刺绣等,再加上独立的观点,来完成一场图像实验。
  本期专题中,我们采访了五位在“图像”实验上颇有创意的影像艺术家。茱莉亚·博里索娃(Julia Borissova)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跳蚤市场上的老照片,她将买来的移民老照片和一些花朵、花瓣叠加在一起后进行扫描,引导观看者浸入到一段已被淡忘的历史中;英国艺术家雅格布·伯格(Jacob Burge)则以某种令人们“匪夷所思”的方式对照片进行再加工,他将被摄者的面部进行拆解,来讨论隐私边界的问题;中国台湾艺术家侯怡亭最具特色的创作方法则是“在照片上刺绣”,她寻找到一些拍摄于日本殖民时期,关于女性生活的照片,在上面刺绣一些符号,来探究女性如何受制于社会的刻板印象;中国艺术家孙彦初则尝试在这些老照片上进行重新创作,用绘画辅以拼贴的方法,为老照片增加更多虚构的情节和故事;年轻的捷克姑娘艾莉斯卡·波齐姆科娃(Eli?ka Podzimková)则发挥自己的插画才能,让随处可见的纽约平凡街景变得妙趣横生,进而在Instagram上吸引了不少粉丝。
  或许从这些艺术家的采访对话中可以看出,当下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开始采取与“决定性瞬间”相反的倾向,转向对既有的大量影像进行创造性借鉴,来制作新的艺术图景。
其他文献
南非女摄影师普姆齐莱·泽尔达·努科西(Phumzile Zelda Nkosi)出生于南非林波波省(Limpopo)的莱博瓦科莫(Lebowakgomo),在约翰内斯堡福斯卢勒斯区长大,是商业摄影工作坊(The Market Photo Workshop,由一所著名摄影师大卫·戈德布拉特创办的摄影学校,坐落于约翰被斯堡纽敦区的中心——编者注)培养出的优秀摄影师之一。  虽然努科西从2012年才开始
期刊
用胶片拍摄照片的年轻人多了,大概也是“胶片复兴”的表现之一吧。  这里有三位90后年轻人的故事,他们选择用胶片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正在经历的青春岁月。在他们刚接触摄影的时代,数码相机已经高度普及,因而对他们来说用胶片拍照片并不是在追忆往昔的情怀。胶片的色彩表现、等待冲洗结果时的期待,或者同龄人使用胶片相机拍出照片的独特“味道”,才是他们入“胶片坑”的理由。  把日子变得有趣  1993年出生的宏赟
期刊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国曾绽放过太过耀眼的光芒,时光流逝,日不落帝国虽已荣光不再,千年时光依然沉淀下了诸多遗迹可供世人回望它曾经的辉煌。虽然历史是沉重的,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以不那么沉重的心情去面对它。  此次伦敦之旅正值SWPA 2017颁奖典礼期间,这次行程我不仅带着轻松的心情,随身相机也力求轻量化。  既要便携,还要保证画质,微单成为了我的选择。根据拍摄需要,我携带了索尼全画幅微单A7R11
期刊
这一年,带着我家孩子去了一些地方,香港、澳门、缅甸、上海、杭州、三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加上年初的日本追樱、韩国血拼,他的成长历程基本是跟旅行串在了一起。其间,我拍了数不清的照片,留下许多美好的瞬间!但是,回忆很美,背包很重,背着各种镜头和至少两个机身,拖着娃走四方的感觉绝对“酸爽”!  所以岁末海岛之旅,千挑万选,带了一个索尼黑卡RX10Ⅲ。在此,分享一下千挑万选的理由,理性消费是必须的,
期刊
“科尔沁杯”读者园地摄影月賽入选作品
期刊
一个相机系统专业与否,不仅要看机身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专业性能,也要看该系列的镜头群是否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随着各焦段新镜头的不断补充,索尼全画幅E卡口镜头已逐渐完善,可遗憾的是,由于超广角镜头的缺失,专业用户在使用微单时只能通过转接的方式获得超广的视野。  不过,随着两只索尼全画幅E卡口超广角镜头在5月17日的到来,这一局面彻底改变了。这一天,索尼发布了两款重量级超广角镜头,分别是FE 12-
期刊
从2007年到2017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映艺术中心/映画廊(本文以下都简称为映画廊)走过了十年。十年前,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稳步发展,迎来了可谓“繁荣”的局面。可是,“繁荣”的持续时间太短,老照片之外的摄影收藏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逐渐陷入低迷。因此,映画廊在成立不久,便不得不思考如何转型,如何在收藏市场之外找出路。  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过十年并不容易。  十年中,映画廊已经举办了上百次
期刊
因为一场战争,知道了一座城市。  因为一首歌曲,平添了对其的向往。  那里,就是广岛。  端午假期,带着爱人,广岛“初恋”三天,匆匆一瞥,却也足够惊艳。  旅游,本是一件放松的事情,只因我爱上了摄影,每次旅程似乎都成为了一次有关耐力的考验。各种镜头、滤镜、脚架,我随身带着,也许一天都不会用到;不带,却时有面对美景扼腕叹息的“意外”发生。于是,对于摄影人来说,背与不背、拍与不拍的思想斗争,总是伴随着
期刊
作为都市人,我们一出生就生活在已经被人类文明所改造的世界里,鲜有机会真正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当有一天我拿起相机,成为一名行者并重返大自然时,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和自在。于是,我开始不停地自由行走,记录下自然界的鸟类影像,奢侈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理解,鸟类摄影的前提应该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而不是为了拍摄不惜破坏自然规律、干扰动物生活。  自然状态下的鸟儿最美  拍鸟者希望
期刊
摄影的发展是由摄影器材的发展推动的。在摄影史上的每一个阶段,不仅有代表性的摄影流派、风格、摄影师和作品,也有代表性的摄影器材和生产它们的厂家及其品牌。有些品牌是昙花一现,而有些品牌则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摄影发展过程中也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至今仍被很多爱好者所熟悉、认可,乃至推崇。从本期起,我们开辟了这个不定期的《品牌故事》新栏目,与大家分享一些摄影历史上著名品牌的发展历史和故事,包括一些已经消失的品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