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摄影,20世纪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便浓缩在“决定性瞬间”这个词上。可以说,摄影一直是最重要的“见证”媒介之一,自被发明以来,它的镜头就谦卑地观察着世界,记录下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一切。摄影师在相机取景器后乖乖地等待着这个世界以某种神秘的组合呈现,当期望的所有要素在某个瞬间齐备时,他按下手中的工具——相机的快门。作为摄影师,他的职责已经履行完毕。
而步入数字时代后,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照相机,网络世界上的图像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激增,“平民摄影师”不停在智能手机上点击,无论从数量还是疯狂程度都要盖过昔日那些纪实摄影大师。如果你是专业摄影师,你可能会想,整个世界都已经高度影像化了,自己再拍照的意义有多少呢?
美国视觉传播学者William J. Mitchell在1991年提出“后摄影时代”(Post-Photography)这个名词,用以形容摄影自进入数码时代后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不过,在如今这个“一切皆有可能”“万事已难创新”的数字时代,艺术家们的确还在使用照相机,但是仅仅拍照是远远不够的了。一些人会搭建出他们脑海中所认为的现实,然后再拍摄;另一些则将照片变为创作的媒材之一,再親手对照片的物质表面反复做各种干预、创作;甚至也有不少人直接将他人的图像吸纳至自己的作品中。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运用眼睛、大脑、钟爱的相机、扫描仪、画笔、刺绣等,再加上独立的观点,来完成一场图像实验。
本期专题中,我们采访了五位在“图像”实验上颇有创意的影像艺术家。茱莉亚·博里索娃(Julia Borissova)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跳蚤市场上的老照片,她将买来的移民老照片和一些花朵、花瓣叠加在一起后进行扫描,引导观看者浸入到一段已被淡忘的历史中;英国艺术家雅格布·伯格(Jacob Burge)则以某种令人们“匪夷所思”的方式对照片进行再加工,他将被摄者的面部进行拆解,来讨论隐私边界的问题;中国台湾艺术家侯怡亭最具特色的创作方法则是“在照片上刺绣”,她寻找到一些拍摄于日本殖民时期,关于女性生活的照片,在上面刺绣一些符号,来探究女性如何受制于社会的刻板印象;中国艺术家孙彦初则尝试在这些老照片上进行重新创作,用绘画辅以拼贴的方法,为老照片增加更多虚构的情节和故事;年轻的捷克姑娘艾莉斯卡·波齐姆科娃(Eli?ka Podzimková)则发挥自己的插画才能,让随处可见的纽约平凡街景变得妙趣横生,进而在Instagram上吸引了不少粉丝。
或许从这些艺术家的采访对话中可以看出,当下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开始采取与“决定性瞬间”相反的倾向,转向对既有的大量影像进行创造性借鉴,来制作新的艺术图景。
而步入数字时代后,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照相机,网络世界上的图像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激增,“平民摄影师”不停在智能手机上点击,无论从数量还是疯狂程度都要盖过昔日那些纪实摄影大师。如果你是专业摄影师,你可能会想,整个世界都已经高度影像化了,自己再拍照的意义有多少呢?
美国视觉传播学者William J. Mitchell在1991年提出“后摄影时代”(Post-Photography)这个名词,用以形容摄影自进入数码时代后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不过,在如今这个“一切皆有可能”“万事已难创新”的数字时代,艺术家们的确还在使用照相机,但是仅仅拍照是远远不够的了。一些人会搭建出他们脑海中所认为的现实,然后再拍摄;另一些则将照片变为创作的媒材之一,再親手对照片的物质表面反复做各种干预、创作;甚至也有不少人直接将他人的图像吸纳至自己的作品中。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运用眼睛、大脑、钟爱的相机、扫描仪、画笔、刺绣等,再加上独立的观点,来完成一场图像实验。
本期专题中,我们采访了五位在“图像”实验上颇有创意的影像艺术家。茱莉亚·博里索娃(Julia Borissova)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跳蚤市场上的老照片,她将买来的移民老照片和一些花朵、花瓣叠加在一起后进行扫描,引导观看者浸入到一段已被淡忘的历史中;英国艺术家雅格布·伯格(Jacob Burge)则以某种令人们“匪夷所思”的方式对照片进行再加工,他将被摄者的面部进行拆解,来讨论隐私边界的问题;中国台湾艺术家侯怡亭最具特色的创作方法则是“在照片上刺绣”,她寻找到一些拍摄于日本殖民时期,关于女性生活的照片,在上面刺绣一些符号,来探究女性如何受制于社会的刻板印象;中国艺术家孙彦初则尝试在这些老照片上进行重新创作,用绘画辅以拼贴的方法,为老照片增加更多虚构的情节和故事;年轻的捷克姑娘艾莉斯卡·波齐姆科娃(Eli?ka Podzimková)则发挥自己的插画才能,让随处可见的纽约平凡街景变得妙趣横生,进而在Instagram上吸引了不少粉丝。
或许从这些艺术家的采访对话中可以看出,当下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开始采取与“决定性瞬间”相反的倾向,转向对既有的大量影像进行创造性借鉴,来制作新的艺术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