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研究常规治疗方法加用艾灸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结果 常规治疗方法加用艾灸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显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艾灸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起主要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艾灸;小儿脑瘫;临床疗效
小儿脑瘫是儿童期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亦是当今世界疑难病症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危新生儿存活率的上升,小儿脑瘫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它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其症状复杂、并发症多,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
我科在30余年小儿脑瘫的诊疗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2008年开始,我们尝试在小儿脑瘫的基础治疗上,介入艾灸疗法。通过近30例的初步观察,疗效满意,由此我们推测,艾灸治疗小儿脑瘫有较好疗效。
从2010年9月开始我们以小儿脑瘫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在针灸理论的指导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并通过与常规疗法的对比研究,探讨用灸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以及探讨小儿脑瘫治疗的新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9/2012-8江西省中医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月至5.5岁,平均3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有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产前、产时、产后的因素。②婴儿时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痪,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③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属于肝肾亏损、心脾两虚的证侯类型。
肝肾亏损:筋骨萎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头项萎软,天柱骨倒,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囟门宽大,易惊,夜卧不安,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心脾两虚: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四肢萎软,肌肉松弛,口角流延,吮吸咀嚼无力,或见弄舌,纳食欠佳.大便秘结,舌淡胖,苔少,脉细缓,指纹色淡。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脑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④能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②除外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③疗程不足三月者。
1.5 治疗方案 将全部入选60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西医诊断)有可比性。
1.5.1 常规治疗方法
1.5.1.1 针刺 针刺以头针、体针结合。取患者仰卧位与俯卧位每日交替进行,仰卧位时头针、面针、双上肢及双下肢Ⅱ;俯卧位时头针、腰背部、上肢及双下肢Ⅰ。针刺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1次/日。具体取穴如下:
头针选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运动区、言语二区、三区、运用区、平衡区。
面部针: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太阳。
上肢:肩髃、臂臑、曲池、外关、阳池、合谷、八邪。
下肢Ⅰ: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纠内翻、纠外翻、跟平、涌泉。
下肢Ⅱ: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申脉、照海、解溪、太冲。
腰背部:大椎、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秩边。
1.5.2 按摩 穴位点按为主配合捏脊治疗等。
艾灸疗法:
选穴:百会、大椎、合谷(双)、足三里(双)、腰阳关(双)。
艾灸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施灸穴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实行温和灸法,艾灸时间15分钟/穴,1次/日。
1.5.3 治疗方法
1.5.3.1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1次/日,20次为1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0天。
1.5.3.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1次/日,20次为1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0天。
1.5.3.3 在本研究观察期内不允许加用其他治疗本病的相关药物及治疗方法。
1.5.3.4 如患者在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或发生其它病症,或失访,则退出观察组,放弃本治疗方法,改用相应综合治疗。
1.6 观察方法
1.6.1 设计病例观察表 详细记录患儿姓名、年龄、性别、父母姓名、地址、邮编、电话、发病时间、病程、就诊时间、就诊时症状、治疗方法、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症状、随访情况等。
1.6.2 观察指标 患者疗程结束后病情与未治疗前病情的变化,包括主要运动功能、症状与体征,治疗前后分别评分。
1.6.3 观察周期 两组患儿均在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价比较。
1.7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海淀神经伤残儿医院拟定的小儿脑瘫疗效评估试行方案,见下表:
1.7.1 痊愈 治疗后各主要功能恢复,较同龄正常小儿无差别,行为如常。
1.7.2 显效 治疗后主要运动功能评分提高12分以上者,或各项总分进步之和达到20分以上者。
1.7.3 有效 治疗后主要运动功能评分提高在12分以下,且各项总分进步之和在20分以内者。
1.7.4 无效 主要运动功能、症状与体证均无变化。
2 结 果
观察组30例,显效17例,痊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显效率63.3%。
对照组30例,显效13例,无痊愈病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显效率43.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较明显,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艾灸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起主要的治疗作用,将艾灸用于小儿脑瘫的常规治疗,值得推广,且便于临床运用。
3 讨 论
艾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艾条的温热刺激,激发经络之气,调整人体功能。艾灸百会、大椎、合谷(双)、足三里(双)、腰阳关(双)诸穴,旨在疏通阳脉、促进气血运行。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关键词】 艾灸;小儿脑瘫;临床疗效
小儿脑瘫是儿童期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亦是当今世界疑难病症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危新生儿存活率的上升,小儿脑瘫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它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其症状复杂、并发症多,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
我科在30余年小儿脑瘫的诊疗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2008年开始,我们尝试在小儿脑瘫的基础治疗上,介入艾灸疗法。通过近30例的初步观察,疗效满意,由此我们推测,艾灸治疗小儿脑瘫有较好疗效。
从2010年9月开始我们以小儿脑瘫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在针灸理论的指导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并通过与常规疗法的对比研究,探讨用灸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以及探讨小儿脑瘫治疗的新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9/2012-8江西省中医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月至5.5岁,平均3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有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产前、产时、产后的因素。②婴儿时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痪,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③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属于肝肾亏损、心脾两虚的证侯类型。
肝肾亏损:筋骨萎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头项萎软,天柱骨倒,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囟门宽大,易惊,夜卧不安,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心脾两虚: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四肢萎软,肌肉松弛,口角流延,吮吸咀嚼无力,或见弄舌,纳食欠佳.大便秘结,舌淡胖,苔少,脉细缓,指纹色淡。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脑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④能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②除外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③疗程不足三月者。
1.5 治疗方案 将全部入选60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西医诊断)有可比性。
1.5.1 常规治疗方法
1.5.1.1 针刺 针刺以头针、体针结合。取患者仰卧位与俯卧位每日交替进行,仰卧位时头针、面针、双上肢及双下肢Ⅱ;俯卧位时头针、腰背部、上肢及双下肢Ⅰ。针刺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1次/日。具体取穴如下:
头针选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运动区、言语二区、三区、运用区、平衡区。
面部针: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太阳。
上肢:肩髃、臂臑、曲池、外关、阳池、合谷、八邪。
下肢Ⅰ: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纠内翻、纠外翻、跟平、涌泉。
下肢Ⅱ: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申脉、照海、解溪、太冲。
腰背部:大椎、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秩边。
1.5.2 按摩 穴位点按为主配合捏脊治疗等。
艾灸疗法:
选穴:百会、大椎、合谷(双)、足三里(双)、腰阳关(双)。
艾灸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施灸穴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实行温和灸法,艾灸时间15分钟/穴,1次/日。
1.5.3 治疗方法
1.5.3.1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1次/日,20次为1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0天。
1.5.3.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1次/日,20次为1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0天。
1.5.3.3 在本研究观察期内不允许加用其他治疗本病的相关药物及治疗方法。
1.5.3.4 如患者在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或发生其它病症,或失访,则退出观察组,放弃本治疗方法,改用相应综合治疗。
1.6 观察方法
1.6.1 设计病例观察表 详细记录患儿姓名、年龄、性别、父母姓名、地址、邮编、电话、发病时间、病程、就诊时间、就诊时症状、治疗方法、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症状、随访情况等。
1.6.2 观察指标 患者疗程结束后病情与未治疗前病情的变化,包括主要运动功能、症状与体征,治疗前后分别评分。
1.6.3 观察周期 两组患儿均在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价比较。
1.7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海淀神经伤残儿医院拟定的小儿脑瘫疗效评估试行方案,见下表:
1.7.1 痊愈 治疗后各主要功能恢复,较同龄正常小儿无差别,行为如常。
1.7.2 显效 治疗后主要运动功能评分提高12分以上者,或各项总分进步之和达到20分以上者。
1.7.3 有效 治疗后主要运动功能评分提高在12分以下,且各项总分进步之和在20分以内者。
1.7.4 无效 主要运动功能、症状与体证均无变化。
2 结 果
观察组30例,显效17例,痊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显效率63.3%。
对照组30例,显效13例,无痊愈病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显效率43.3%。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较明显,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艾灸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起主要的治疗作用,将艾灸用于小儿脑瘫的常规治疗,值得推广,且便于临床运用。
3 讨 论
艾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艾条的温热刺激,激发经络之气,调整人体功能。艾灸百会、大椎、合谷(双)、足三里(双)、腰阳关(双)诸穴,旨在疏通阳脉、促进气血运行。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