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其师,信其道”,“用爱心培育爱心”。由于学生升中学,初次离开父母,感情较为脆弱,所以极需来自学校里的爱心。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本文从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诲人不倦三个方面,结合自已教育教学的经验,对师爱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诲人不倦;德育渗透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审美作用,音乐课是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教育、教学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接班人的质量。所以要把音乐的氛围渗透到整个社会群体中,使他们无论工作、学习、劳动等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他们的生活音乐化。
引言
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是否称职,最重要性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热爱学生的同时,又要做到诲人不倦。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亲一样热爱学生,他将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但既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可是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正道出了教师人生价值的真谛。
一、春風化雨 点石成金
教师热爱学生,会起到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作用。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爱的作用更加显著。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抑扬顿挫的声音,善意的微笑、真诚的赞美,还有生动的比喻以及新奇的提问,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设激情参与的良好心理环境。所谓情通,则理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讲述道理,会经过学生感情的过滤或催化。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就能尊重教师,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树立育人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观,通过以朋友、同志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师者,传道解惑也”。教师为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应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甚至还应有教育的机智、教育的艺术。要做到这一切,首先必须对学生爱得真,爱得深。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这说明,教育技巧、教育艺术并不神秘,首要的、根本的是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会通过恬静的微笑,温和的目光,和蔼的态度等一一传送到学生心中。学生们都具有细腻而敏感的心,在轻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中,能激发出他们愉悦的学习心境。这样,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思维清晰,反应敏捷,从而达到迅速有效获取知识的目的。即使学习遇到困难,学生也会愿意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以及自觉性的激发,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激发爱生的情感 诲人不倦
一个爱学生的教师,他的心是时时刻刻都牵挂着学生的;他总是怀着一种体贴、爱护的心去观察和认识学生的言行,即使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也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总是对学生寄予深切的期望,对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点滴进步都由衷地感到高兴,而对学生的缺点则努力去帮助他们改正,期待学生健康成长,那怎样才能激发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爱全体学生,对学生一事同仁,不偏爱。一句俗话说得好,“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要做到这点不容易,教师必须扫除心理障碍,克服偏见,公正无私关爱所有的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
其次,用心去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感情、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一个学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世界。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教师就会与学生产生共振,发生共鸣。
教育中,教师要严而有度。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掌握分寸。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和思想特点,按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提出恰当的层次要求。即是以恰当的分寸向他们提出“可望可及”的要求,不要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教师还要严而有恒。教师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当有落实、有检,在贯彻过程中不能时松时紧,出尔反尔。为了实现严格要求的一贯性,教师需要在提出要求前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在执行要求时克服困难和障碍,坚持不懈。
最后,深入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有的教师认定后进生是“朽木”,不愿为其作“无效劳动”,这是不对的。教师热爱优生,更需树立热爱差生的观念,坚信只要找到打开后进生的心灵之门的钥匙,他也一定奋发上进。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更大的恒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导为核心,帮助后进生摘掉后进的帽子。
音乐可以弘扬民族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把爱国、经典和积极向上的歌曲融于中学音乐情感教学和校园音乐陶冶之中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图文并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用图象、文字等方式来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沿海版中初二的课文,其中有一首《踏雪寻梅》在导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制作画面,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北风中腊梅傲然怒放。随着一阵“哒哒的马蹄声,一个人骑着马顶着风由远而近,音乐声响起,伴着老师有感情的朗诵,”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中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国歌》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乐曲,创作于1935年5月11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为同年的5月24日的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曲这是一首雄伟有力的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这首歌曲在历史上起了相当大推动的作用表达了中国人民共同心愿,所以在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将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曲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气质,中国人民的勇敢,所以唱起来确实觉得庄严,充满了勇往直前的战斗信念,通过介绍同学在演唱这首曲时就有了新的认识。
五、欣赏一些大型作品,感受动人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鼓舞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激发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斗志,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另外《黄河大合唱》中折射的民族精神也是所有中国人所认同的。团结凝聚力量,凝聚振兴中华。《黄河大合唱》流传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但这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团结精神却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如《黄河船夫曲》吸取民间劳动歌曲特别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主题、发展手法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表现人们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
六、旋律画面欣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运用音乐的语言塑造形象,抒发人们生理情感,喜怒哀乐,音乐与情感是相联系、依存的,它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唱《小春笋》这首歌时,我让学生边看幕上的动画边欣赏音乐“惊雷声中,小春笋争相破土而出,水珠滴在笋尖上,晶莹剔透……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就能很容易体验到音乐的美。
七、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而获得美感
音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有了新的进展。人类思维的成果,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烦恼,选择有音乐节奏的美感多多。有思想品德方面的,也有艺术方面的,还能调节身心,舒展情绪,潜移默化地起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所激发的、交流的首先是人的情感。通过情感的载体,进入审美的状态。
只有通过音乐的美感,人们才能在身心愉悦的前提下深刻地感受音乐。音乐的美感力量是独特的,能够以真挚、生动和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拨动人的心弦。正如贝多芬所说:“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来。”
希望文明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辉煌、更加璀璨。
作者简介:罗胜(1976—),男,广东省兴宁市本科文学学士学位中学音乐一级教师。
【关键词】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诲人不倦;德育渗透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审美作用,音乐课是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教育、教学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接班人的质量。所以要把音乐的氛围渗透到整个社会群体中,使他们无论工作、学习、劳动等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他们的生活音乐化。
引言
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是否称职,最重要性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热爱学生的同时,又要做到诲人不倦。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亲一样热爱学生,他将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但既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可是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正道出了教师人生价值的真谛。
一、春風化雨 点石成金
教师热爱学生,会起到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作用。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爱的作用更加显著。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抑扬顿挫的声音,善意的微笑、真诚的赞美,还有生动的比喻以及新奇的提问,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设激情参与的良好心理环境。所谓情通,则理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讲述道理,会经过学生感情的过滤或催化。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就能尊重教师,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树立育人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观,通过以朋友、同志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师者,传道解惑也”。教师为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应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甚至还应有教育的机智、教育的艺术。要做到这一切,首先必须对学生爱得真,爱得深。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这说明,教育技巧、教育艺术并不神秘,首要的、根本的是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会通过恬静的微笑,温和的目光,和蔼的态度等一一传送到学生心中。学生们都具有细腻而敏感的心,在轻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中,能激发出他们愉悦的学习心境。这样,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思维清晰,反应敏捷,从而达到迅速有效获取知识的目的。即使学习遇到困难,学生也会愿意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以及自觉性的激发,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激发爱生的情感 诲人不倦
一个爱学生的教师,他的心是时时刻刻都牵挂着学生的;他总是怀着一种体贴、爱护的心去观察和认识学生的言行,即使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也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总是对学生寄予深切的期望,对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点滴进步都由衷地感到高兴,而对学生的缺点则努力去帮助他们改正,期待学生健康成长,那怎样才能激发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爱全体学生,对学生一事同仁,不偏爱。一句俗话说得好,“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要做到这点不容易,教师必须扫除心理障碍,克服偏见,公正无私关爱所有的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
其次,用心去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感情、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一个学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世界。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教师就会与学生产生共振,发生共鸣。
教育中,教师要严而有度。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掌握分寸。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和思想特点,按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提出恰当的层次要求。即是以恰当的分寸向他们提出“可望可及”的要求,不要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教师还要严而有恒。教师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当有落实、有检,在贯彻过程中不能时松时紧,出尔反尔。为了实现严格要求的一贯性,教师需要在提出要求前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在执行要求时克服困难和障碍,坚持不懈。
最后,深入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有的教师认定后进生是“朽木”,不愿为其作“无效劳动”,这是不对的。教师热爱优生,更需树立热爱差生的观念,坚信只要找到打开后进生的心灵之门的钥匙,他也一定奋发上进。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更大的恒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导为核心,帮助后进生摘掉后进的帽子。
音乐可以弘扬民族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把爱国、经典和积极向上的歌曲融于中学音乐情感教学和校园音乐陶冶之中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图文并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用图象、文字等方式来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沿海版中初二的课文,其中有一首《踏雪寻梅》在导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制作画面,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北风中腊梅傲然怒放。随着一阵“哒哒的马蹄声,一个人骑着马顶着风由远而近,音乐声响起,伴着老师有感情的朗诵,”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中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国歌》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乐曲,创作于1935年5月11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为同年的5月24日的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曲这是一首雄伟有力的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这首歌曲在历史上起了相当大推动的作用表达了中国人民共同心愿,所以在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将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曲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气质,中国人民的勇敢,所以唱起来确实觉得庄严,充满了勇往直前的战斗信念,通过介绍同学在演唱这首曲时就有了新的认识。
五、欣赏一些大型作品,感受动人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鼓舞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激发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斗志,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另外《黄河大合唱》中折射的民族精神也是所有中国人所认同的。团结凝聚力量,凝聚振兴中华。《黄河大合唱》流传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但这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团结精神却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如《黄河船夫曲》吸取民间劳动歌曲特别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主题、发展手法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表现人们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
六、旋律画面欣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运用音乐的语言塑造形象,抒发人们生理情感,喜怒哀乐,音乐与情感是相联系、依存的,它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唱《小春笋》这首歌时,我让学生边看幕上的动画边欣赏音乐“惊雷声中,小春笋争相破土而出,水珠滴在笋尖上,晶莹剔透……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就能很容易体验到音乐的美。
七、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而获得美感
音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有了新的进展。人类思维的成果,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烦恼,选择有音乐节奏的美感多多。有思想品德方面的,也有艺术方面的,还能调节身心,舒展情绪,潜移默化地起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所激发的、交流的首先是人的情感。通过情感的载体,进入审美的状态。
只有通过音乐的美感,人们才能在身心愉悦的前提下深刻地感受音乐。音乐的美感力量是独特的,能够以真挚、生动和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拨动人的心弦。正如贝多芬所说:“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来。”
希望文明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辉煌、更加璀璨。
作者简介:罗胜(1976—),男,广东省兴宁市本科文学学士学位中学音乐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