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胆胰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胆胰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疗的效果。结果: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的诊治误诊率约为1.7%,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约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约为73.3%,组间比较χ2=4.2480(p=0.03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具有微创、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对胆胰疾病的治疗首选方案。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胰疾病;临床价值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临床的使用情况日益广泛,由最初单纯的诊断操作技术发展至今作为对胆胰疾病治疗的重要微创方式,因为其对机体产生的损伤小,恢复快,因此在临床使用中逐渐将部分开腹手术取代[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进行诊治具有自身特有的优点,笔者对60例胆胰疾病患者行不同诊疗方式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临床价值,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胆胰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8岁~75岁,平均(63.2±8.6)岁;患者均出现发热,剑突下、右上腹突发性剧烈疼痛,黄疸等临床症状,其中23例有胆囊手术史、15例有胆总管手术史。所有患者在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疗前均行B超或是CT检查。
1.2诊疗方式
1.2.1诊断方式 所有患者在术前需禁食6h,完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检查时将十二指肠镜放入十二指肠降部,保证十二指肠乳头在视野中央,利用高频切开刀置入黄斑马导丝;进入胆管或胰管成功后,完成造影剂的注入,充分显示胆管和胰管,对病变的部位进行观察并拍摄影像图片。根据病情诊断选择治疗方案。
1.2.2治疗方式 (1)对照组患者治疗 行常规治疗:①对于并发休克的患者应先进行输血、吸氧等抗休克治疗;②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根据生化检查显示的结果给予NaHCO3、K+的静脉输注进行补液治疗;③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④镇痛解痉治疗,给予大量Vc和Vk1持续静滴纠正脱水,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缓解疼痛。在药物治疗无效后行胆总管切开引流术治疗,情况严重的患者需行胆囊切除。麻醉方式选择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2)研究组患者治疗 入院后的24h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的过程中,行心电监护和氧气的持续吸入,经口将Olympus十二指肠镜送到十二指肠乳头处,经X线透视后,先进行胆道造影,在低压的环境下注入造影剂,得到胆道的显影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是否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切开取石。单一的较小的结石可直接行肠乳头的切开取石,对于较大的结石、数量较多的结石、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需先进行鼻胆引流管的放置,待症状缓解后,择期进行内镜取石术。术后留置鼻胆引流管引流,手术操作的时间低于10min~20min。针对在内镜下胆道金属或是塑料支架植入引流的患者,需在狭窄段行导丝的穿过,沿着导丝方向将金属的胆道支架放置入胆管相应的部位同时释放。
1.3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情况进行疗效判断:患者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完全好转,胆道扩张情况完全恢复,结石取出无残石——治愈;患者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明显好转,胆道扩张情况显著改善,结石取出或残余小石屑——显效;患者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有所好转,胆道扩张情况改善,残余小石屑——有效;患者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未好转,胆道扩张情况无变化——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全部患者中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后,58(96.7%)例患者插镜成功,其余2例因插镜失败通过B超与CT结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58例患者确诊为38例胆总管结石、12例胆结石伴胆囊炎、2例胆源性胰腺炎、3例慢性胰腺炎、3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所有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误诊,误诊率约为1.7%(1/58)。
2.2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具体见表1。
3讨论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内镜下对胆管和胰管的结构、分支走向以及变异等情况均可进行清晰的反馈,能够准确定位胆道系统发生的病变,影像信息清楚,具有动态、连续、不受肠道内气体影响等特点,有助于外科医师拟定手术方案[3]。本文60例患者在确诊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均得到恢复。临床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时,应注意对其适应症的掌握,临床虽然追求微创治疗,但在胆石症等疾病的治疗上胆道镜、腹腔镜等更具治疗效果,因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诊治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对其使用的适应症充分掌握,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其具有微创、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约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约为73.3%,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证实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均得到痊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治疗手术包含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内镜下金属或塑料支架植入引流术、鼻胆管引流术等,其中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和诊断的金标准[5]。
综上所述,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患者的诊疗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对此类病症患者的微创治疗中的首选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蒙,张平,孙晓东等.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08-1809.
[2] 吴明波.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老年胆胰疾病[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18):247-248.
[3] 韩民,孙诚谊,秦建国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3881例回顾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10):1090-1094.
[4] 刘伟,王啓名,曾泓泽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青少年胆胰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5):328-332.
[5] 冀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9):584-585.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胰疾病;临床价值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临床的使用情况日益广泛,由最初单纯的诊断操作技术发展至今作为对胆胰疾病治疗的重要微创方式,因为其对机体产生的损伤小,恢复快,因此在临床使用中逐渐将部分开腹手术取代[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进行诊治具有自身特有的优点,笔者对60例胆胰疾病患者行不同诊疗方式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临床价值,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胆胰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8岁~75岁,平均(63.2±8.6)岁;患者均出现发热,剑突下、右上腹突发性剧烈疼痛,黄疸等临床症状,其中23例有胆囊手术史、15例有胆总管手术史。所有患者在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疗前均行B超或是CT检查。
1.2诊疗方式
1.2.1诊断方式 所有患者在术前需禁食6h,完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检查时将十二指肠镜放入十二指肠降部,保证十二指肠乳头在视野中央,利用高频切开刀置入黄斑马导丝;进入胆管或胰管成功后,完成造影剂的注入,充分显示胆管和胰管,对病变的部位进行观察并拍摄影像图片。根据病情诊断选择治疗方案。
1.2.2治疗方式 (1)对照组患者治疗 行常规治疗:①对于并发休克的患者应先进行输血、吸氧等抗休克治疗;②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根据生化检查显示的结果给予NaHCO3、K+的静脉输注进行补液治疗;③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④镇痛解痉治疗,给予大量Vc和Vk1持续静滴纠正脱水,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缓解疼痛。在药物治疗无效后行胆总管切开引流术治疗,情况严重的患者需行胆囊切除。麻醉方式选择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2)研究组患者治疗 入院后的24h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的过程中,行心电监护和氧气的持续吸入,经口将Olympus十二指肠镜送到十二指肠乳头处,经X线透视后,先进行胆道造影,在低压的环境下注入造影剂,得到胆道的显影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是否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切开取石。单一的较小的结石可直接行肠乳头的切开取石,对于较大的结石、数量较多的结石、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需先进行鼻胆引流管的放置,待症状缓解后,择期进行内镜取石术。术后留置鼻胆引流管引流,手术操作的时间低于10min~20min。针对在内镜下胆道金属或是塑料支架植入引流的患者,需在狭窄段行导丝的穿过,沿着导丝方向将金属的胆道支架放置入胆管相应的部位同时释放。
1.3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情况进行疗效判断:患者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完全好转,胆道扩张情况完全恢复,结石取出无残石——治愈;患者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明显好转,胆道扩张情况显著改善,结石取出或残余小石屑——显效;患者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有所好转,胆道扩张情况改善,残余小石屑——有效;患者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未好转,胆道扩张情况无变化——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全部患者中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后,58(96.7%)例患者插镜成功,其余2例因插镜失败通过B超与CT结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58例患者确诊为38例胆总管结石、12例胆结石伴胆囊炎、2例胆源性胰腺炎、3例慢性胰腺炎、3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所有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误诊,误诊率约为1.7%(1/58)。
2.2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具体见表1。
3讨论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内镜下对胆管和胰管的结构、分支走向以及变异等情况均可进行清晰的反馈,能够准确定位胆道系统发生的病变,影像信息清楚,具有动态、连续、不受肠道内气体影响等特点,有助于外科医师拟定手术方案[3]。本文60例患者在确诊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均得到恢复。临床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时,应注意对其适应症的掌握,临床虽然追求微创治疗,但在胆石症等疾病的治疗上胆道镜、腹腔镜等更具治疗效果,因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诊治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对其使用的适应症充分掌握,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其具有微创、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约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约为73.3%,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证实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均得到痊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治疗手术包含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内镜下金属或塑料支架植入引流术、鼻胆管引流术等,其中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和诊断的金标准[5]。
综上所述,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疾病患者的诊疗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对此类病症患者的微创治疗中的首选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蒙,张平,孙晓东等.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08-1809.
[2] 吴明波.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老年胆胰疾病[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18):247-248.
[3] 韩民,孙诚谊,秦建国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3881例回顾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10):1090-1094.
[4] 刘伟,王啓名,曾泓泽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青少年胆胰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5):328-332.
[5] 冀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9):58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