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2日,惠普和NEC联合宣布将拓展双方建立于1995年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双方将联手开发新一代关键业务应用的x86服务器,而此前双方的合作专注于基于惠普Unix操作系统HP-UX的大规模关键业务应用的企业级IT系统。
此举被认为是惠普企业级硬件平台从安腾架构转向x86架构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作为安腾最重要的也几乎是唯一具有影响力的系统厂商,惠普的这一转身对于安腾处理器意味着什么,已是不言而喻的。
从2001年5月首发时的众星捧月到今天的寥若晨星,从安腾的兴衰中我们能够读出些什么呢?
身世不明?
安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6月,英特尔和惠普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为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市场共同开发全新的、开放性的64位架构。直到1997年11月,双方公布了这种名为显示并行指令计算(EPIC)的架构和相应的产品计划,这一全新64位计算架构才真相显露。
林林总总的处理器世界按照指令架构大致分为三类:复杂指令集(CISC)、精简指令集(RISC)和超长指令集(VLIW)。如PC使用的是CISC处理器、Unix服务器使用的是RISC处理器,而安腾处理器的EPIC架构则源自VLIW架构。
回顾安腾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及俄罗斯。长期以来,俄罗斯IT产业在全球之所以被忽视,主要是受累于微电子制造技术的落后。但这并不妨碍俄罗斯在体系架构上的创新。
1991年,列别捷夫精密机械与计算设备研究所研发成功基于VLIW架构的超级计算机Elbrus-3(阿尔卑斯)。阿尔卑斯是欧洲最高的山脉,被用于命名计算机,寓意明显。
Elbrus-3的首席架构师鲍里斯·巴贝扬(Boris Babayan)曾因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当年苏联国家奖两位获奖者之一。1987年他又因为ElBrus-2超级计算机而获得列宁奖章,这一奖章每年仅颁发给一位在科学、文学、艺术或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之后,在该研究所成立的Elbrus公司里,巴贝扬领导研发基于VLIW架构 的处理器Elbrus 2000(E2K),2000表示2000年。然而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到了安腾处理器诞生的2001年,E2K还只是停留在硬件描述语言Ver ilog的RTL级验证上,但这已让业内人士认可E2K在性能指标领先安腾一倍以上,功耗和芯片面积均小于安腾的一半。E2K因而也获得“安腾杀手”的绰号。
E2K的成名还在于它与安腾血缘相关的传说上。俄罗斯科学院计算数学与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Alexei Pylkin曾撰文透露,在Elbrus-3诞生的同一年,一位在该研究所参观的惠普高管 得到了一份有关Elbrus-3的详尽技术文件。
所有这些议论都止于2004年。当年5月,英特尔从Elbrus公司收购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当年8月,巴贝扬加盟英特尔,现已成为英特尔院士并兼软件和服务部门架构总监。
世态炎凉
安腾平台无疑创造了IT产业竞争合作难以企及的高点。HP、IBM、Sun、日立、SGI、康柏、戴尔、优利、布尔、NEC、富士通,安腾平台几乎囊括了这些全球服务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微软、甲骨文、红帽等知名独立软件商也纷纷加盟。
然而,各类厂商加盟的目的各有不同。康柏、戴尔等厂商加盟安腾是因为64位的安腾为它们打开了64位服务器市场的大门。优利、布尔等主机厂商则是出于降低处理器开发成本的考虑。2002年7月在北京饭店举办的安腾2发布会上,优利大中华区主管告诉笔者,为自己拥有的1000多家客户持续不断地研发处理器,使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但IBM、Sun等厂商的行为则令人费解,这些垂直划分的Unix服务器厂商用户的保有量远远超过主机厂商,加之在10多年前的网络泡沫年代,早已赚得钵满盆盈,为何要去支持竞争对手——惠普与英特尔主导的架构呢?究其原因,恐怕是惊叹于当时水平划分开放的PC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加盟安腾为自己留条后路。
然而在开放性上,安腾比x86还差一点,这是因为在处理器层面只有英特尔一家供应商,而当时的x86处理器市场有英特尔、AMD、Cyrix、IDT等多家供应商。
在英特尔的服务器产品线上,32位计算与64位计算分别由x86架构和安腾架构承担。对于厂商而言,高端的安腾市场意味着更加丰厚的利润回报,同时又可以彻底“废”了AMD等x86兼容芯片厂商。
但是对于x86用户而言,安腾挡住了32位应用向64位的平滑升级,除非你愿意放弃原有的应用,重打炉灶另开张。
就在英特尔自信能把x86用户“迁移”到安腾平台时,AMD又一次充当了搅局者。2003年4月,AMD发布了新一代服务器芯片Opteron,一举突破了x86架构4GB寻址能力的限制。2005年5月,AMD又发布了双核Opteron,将内核级并行计算引入x86架构。按照AMD的解决方案,用户只须购买双核芯片和增添内存条,无须更换主板,就可使原有的x86应用显著提速,从而最大限度保护用户的IT投资。
此后,堪称IT历史上最强的梦之队的安腾阵容,开始分崩离析。2005年,IBM和戴尔放弃安腾。加之在安腾发布之前的2000年就宣布退出的Sun,已经有3家最重要的服务器厂商撤离。即便是次年2月,成立不久的安腾解决方案联盟宣布投入100亿美元推进安腾应用,但依然没有拦住日立(2008年)、优利(2009年)、SGI(2011年)和富士通(2011年)的撤离。
兴衰探源
没有了硬件平台,软件就成了无本之木。在服务器厂商大规模撤离之后,安腾平台注定会迎来软件平台厂商的撤退浪潮。2009年12月,Linux系统商红帽宣布下一版本不再支持安腾;2010年4月,微软宣布下一版本的Windows Server和数据库SQL Server不再支持安腾。2011年3月,甲骨文宣布终止基于安腾平台的软件开发。
由于数据库平台是企业级应用的基础平台,当三大数据库厂商IBM、微软、甲骨文和企业级最大的Linux厂商红帽要么撤离要么停止继续开发时,这意味着安腾平台已经名存实亡,毕竟没有企业愿意把自己的应用运行在一个没有主流数据库厂商支持的平台上。
在三大数据库厂商的撤离中,IBM和微软并没有遇到多少麻烦,因为IBM的撤离已是很久远的事情,而微软的撤离,当时英特尔发言人沃德引用IDC数据——Windows系统占安腾市场的份额不到6%。可见,撤离也不会对安腾带来多大影响。但是甲骨文的撤离则大不一样,因为占据安腾市场份额超过90%的惠普,自己并没有数据库软件,其平台严重依赖甲骨文的数据库。
于是,惠普在2011年6月起诉甲骨文并索赔40亿美元。2012年8月,法院一审判决,只要惠普还生产安腾服务器,甲骨文就必须履行合同继续支持安腾。
表面上看,甲骨文是压垮安腾的最后一根稻草,实则不然。硬件系统厂商逃逸,引发软件系统厂商的撤离,最终导致用户的茫然,探究这种链式反应般解体的原因,必须找到击碎原子核引发链式反应的第一个中子。
英特尔与惠普联合研发安腾处理器这种合作模式,固然让其他服务器厂商有惠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担忧,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第一个中子是人为地用安腾架构断了x86用户向64位平滑升级的念头。
惠普在最新季报中将安腾服务器收入的下降归结于市场需求的萎缩,此次,惠普与NEC合作将x86架构带入关键任务应用市场,同样是基于x86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此消彼长的背后是,对于惠普而言,此次与NEC的合作,不仅将证明x86架构在关键任务应用领域的价值,而且将令双方高端服务器业务柳暗花明;对于市场而言,Unix服务器将在高中低端市场迎来86架构的全面挑战;对生态系统而言,平台的控制权已经从以芯片厂商左右变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用户主导。
此举被认为是惠普企业级硬件平台从安腾架构转向x86架构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作为安腾最重要的也几乎是唯一具有影响力的系统厂商,惠普的这一转身对于安腾处理器意味着什么,已是不言而喻的。
从2001年5月首发时的众星捧月到今天的寥若晨星,从安腾的兴衰中我们能够读出些什么呢?
身世不明?
安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6月,英特尔和惠普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为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市场共同开发全新的、开放性的64位架构。直到1997年11月,双方公布了这种名为显示并行指令计算(EPIC)的架构和相应的产品计划,这一全新64位计算架构才真相显露。
林林总总的处理器世界按照指令架构大致分为三类:复杂指令集(CISC)、精简指令集(RISC)和超长指令集(VLIW)。如PC使用的是CISC处理器、Unix服务器使用的是RISC处理器,而安腾处理器的EPIC架构则源自VLIW架构。
回顾安腾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及俄罗斯。长期以来,俄罗斯IT产业在全球之所以被忽视,主要是受累于微电子制造技术的落后。但这并不妨碍俄罗斯在体系架构上的创新。
1991年,列别捷夫精密机械与计算设备研究所研发成功基于VLIW架构的超级计算机Elbrus-3(阿尔卑斯)。阿尔卑斯是欧洲最高的山脉,被用于命名计算机,寓意明显。
Elbrus-3的首席架构师鲍里斯·巴贝扬(Boris Babayan)曾因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当年苏联国家奖两位获奖者之一。1987年他又因为ElBrus-2超级计算机而获得列宁奖章,这一奖章每年仅颁发给一位在科学、文学、艺术或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之后,在该研究所成立的Elbrus公司里,巴贝扬领导研发基于VLIW架构 的处理器Elbrus 2000(E2K),2000表示2000年。然而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到了安腾处理器诞生的2001年,E2K还只是停留在硬件描述语言Ver ilog的RTL级验证上,但这已让业内人士认可E2K在性能指标领先安腾一倍以上,功耗和芯片面积均小于安腾的一半。E2K因而也获得“安腾杀手”的绰号。
E2K的成名还在于它与安腾血缘相关的传说上。俄罗斯科学院计算数学与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Alexei Pylkin曾撰文透露,在Elbrus-3诞生的同一年,一位在该研究所参观的惠普高管 得到了一份有关Elbrus-3的详尽技术文件。
所有这些议论都止于2004年。当年5月,英特尔从Elbrus公司收购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当年8月,巴贝扬加盟英特尔,现已成为英特尔院士并兼软件和服务部门架构总监。
世态炎凉
安腾平台无疑创造了IT产业竞争合作难以企及的高点。HP、IBM、Sun、日立、SGI、康柏、戴尔、优利、布尔、NEC、富士通,安腾平台几乎囊括了这些全球服务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微软、甲骨文、红帽等知名独立软件商也纷纷加盟。
然而,各类厂商加盟的目的各有不同。康柏、戴尔等厂商加盟安腾是因为64位的安腾为它们打开了64位服务器市场的大门。优利、布尔等主机厂商则是出于降低处理器开发成本的考虑。2002年7月在北京饭店举办的安腾2发布会上,优利大中华区主管告诉笔者,为自己拥有的1000多家客户持续不断地研发处理器,使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但IBM、Sun等厂商的行为则令人费解,这些垂直划分的Unix服务器厂商用户的保有量远远超过主机厂商,加之在10多年前的网络泡沫年代,早已赚得钵满盆盈,为何要去支持竞争对手——惠普与英特尔主导的架构呢?究其原因,恐怕是惊叹于当时水平划分开放的PC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加盟安腾为自己留条后路。
然而在开放性上,安腾比x86还差一点,这是因为在处理器层面只有英特尔一家供应商,而当时的x86处理器市场有英特尔、AMD、Cyrix、IDT等多家供应商。
在英特尔的服务器产品线上,32位计算与64位计算分别由x86架构和安腾架构承担。对于厂商而言,高端的安腾市场意味着更加丰厚的利润回报,同时又可以彻底“废”了AMD等x86兼容芯片厂商。
但是对于x86用户而言,安腾挡住了32位应用向64位的平滑升级,除非你愿意放弃原有的应用,重打炉灶另开张。
就在英特尔自信能把x86用户“迁移”到安腾平台时,AMD又一次充当了搅局者。2003年4月,AMD发布了新一代服务器芯片Opteron,一举突破了x86架构4GB寻址能力的限制。2005年5月,AMD又发布了双核Opteron,将内核级并行计算引入x86架构。按照AMD的解决方案,用户只须购买双核芯片和增添内存条,无须更换主板,就可使原有的x86应用显著提速,从而最大限度保护用户的IT投资。
此后,堪称IT历史上最强的梦之队的安腾阵容,开始分崩离析。2005年,IBM和戴尔放弃安腾。加之在安腾发布之前的2000年就宣布退出的Sun,已经有3家最重要的服务器厂商撤离。即便是次年2月,成立不久的安腾解决方案联盟宣布投入100亿美元推进安腾应用,但依然没有拦住日立(2008年)、优利(2009年)、SGI(2011年)和富士通(2011年)的撤离。
兴衰探源
没有了硬件平台,软件就成了无本之木。在服务器厂商大规模撤离之后,安腾平台注定会迎来软件平台厂商的撤退浪潮。2009年12月,Linux系统商红帽宣布下一版本不再支持安腾;2010年4月,微软宣布下一版本的Windows Server和数据库SQL Server不再支持安腾。2011年3月,甲骨文宣布终止基于安腾平台的软件开发。
由于数据库平台是企业级应用的基础平台,当三大数据库厂商IBM、微软、甲骨文和企业级最大的Linux厂商红帽要么撤离要么停止继续开发时,这意味着安腾平台已经名存实亡,毕竟没有企业愿意把自己的应用运行在一个没有主流数据库厂商支持的平台上。
在三大数据库厂商的撤离中,IBM和微软并没有遇到多少麻烦,因为IBM的撤离已是很久远的事情,而微软的撤离,当时英特尔发言人沃德引用IDC数据——Windows系统占安腾市场的份额不到6%。可见,撤离也不会对安腾带来多大影响。但是甲骨文的撤离则大不一样,因为占据安腾市场份额超过90%的惠普,自己并没有数据库软件,其平台严重依赖甲骨文的数据库。
于是,惠普在2011年6月起诉甲骨文并索赔40亿美元。2012年8月,法院一审判决,只要惠普还生产安腾服务器,甲骨文就必须履行合同继续支持安腾。
表面上看,甲骨文是压垮安腾的最后一根稻草,实则不然。硬件系统厂商逃逸,引发软件系统厂商的撤离,最终导致用户的茫然,探究这种链式反应般解体的原因,必须找到击碎原子核引发链式反应的第一个中子。
英特尔与惠普联合研发安腾处理器这种合作模式,固然让其他服务器厂商有惠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担忧,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第一个中子是人为地用安腾架构断了x86用户向64位平滑升级的念头。
惠普在最新季报中将安腾服务器收入的下降归结于市场需求的萎缩,此次,惠普与NEC合作将x86架构带入关键任务应用市场,同样是基于x86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此消彼长的背后是,对于惠普而言,此次与NEC的合作,不仅将证明x86架构在关键任务应用领域的价值,而且将令双方高端服务器业务柳暗花明;对于市场而言,Unix服务器将在高中低端市场迎来86架构的全面挑战;对生态系统而言,平台的控制权已经从以芯片厂商左右变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用户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