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語文命题历来广为社会关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语文等14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于2018年1月16日印发。2018年高考正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间节点,其命题走向确实值得研究。
那么,新高考语文命题将坚守什么?又会有哪些变革呢?
一、坚守语文素养本位的命题理念,并逐步向核心素养命题立意变革
自2016年开始,我国自主命题的省市逐步重新使用全国统一的命题试卷,高考语文命题中语文素养立意的思想逐渐显现。2017年的全国高考Ι、Ⅱ、Ⅲ卷语文试题,在体现考查语文素养方面更为凸显。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面对复杂的情境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高考语文学科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思路成为必然选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素养的考查,具体反映到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与试卷上,可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鉴赏、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四大板块。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文阅读、文学文本阅读、应用文本阅读三部分内容;古诗文阅读鉴赏包括文言文阅读与古代诗歌鉴赏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包括识别病句、成语运用、语言连贯得体、图文转换、拟写广告、撰写对联等考查形式。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高考加大了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这种变革是将整个考试内容都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设置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题目,也就是通过创设各种融合语文学科必备知识与技能的问题解决情境,考查考生深度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修订,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种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其内容涵盖了学生生活、学习与今后工作所需的语文活动类型,涉及跨文化、跨媒介的文字运用,因此,命题对学科知识本位的突破,对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必会加大考查力度。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逐步落实与深入,命题形式做出相应改革,从而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坚守对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将加大考查力度
高考中的探究性试题,是新课改施行以来出现的题型。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这类题型多出现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例如,2017年全国Ι卷小说阅读题中的“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即是这样的题目。高考语文关于文学类文本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三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新课标修订明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意在改变目前教师讲授过多的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这次新课标的修订,还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容与任务,并且特别指出“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这些变革应引起老师与学生高度关注。事实上,2018年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已经将《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列入考查范围。
可以预见,新高考探究性试题将出现以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为中心,逐步向诗歌鉴赏、写作创新思维考查发展。2018年1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而以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只说“合格教师、优秀教师”,这表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急切呼唤,对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期待。而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探究性学习的特质与方法,因此,新高考必将加大对探究能力的考查。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教师理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情况和身心特点,与文本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设置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任务,通过批注、提要、随笔、小论文、交流等形式指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读书,把阅读体验、观点见解、探究结论等,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有理有据地表达与梳理。在灵活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探究能力与实践写作能力。
三、坚守对基本写作能力的考查,将增强命题的思辨性和语境任务
新课标修订对写作在语文学习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更加强调,一是通过写作助推学生的阅读进程,形成“阅读循环”,这和笔者一再强调的“思维核心,读写互动”教学思想相一致;二是实现“作文”到“写作”的发展,完成特定问题的探究,实现交流、交际目的的写作驱动,将写作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能否很好地在实践中交流,当作评价的重要标准。通过探究具体问题,考查学生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新课标修订后,“要求写作者具备写作的情境意识、对象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力,即在这个学习情境中,为什么写、写给谁看,行文是否准确、得体,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等”。
事实上,2017年全国Ι卷作文命题在材料选用和语境设置上,就已有上述命题思想,“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感出发,“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感性叙说,理性思辨,“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样命题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思辨化。该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鼓励考生将关键词搭配组合进行创造,为考生发挥思辨能力预留了空间。考生可以正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前进中的矛盾与潜在的危机,表达忧患意识,为建设国家良好环境与管理等出谋划策。 今后的寫作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情境意识、对象意识和任务意识,将备考指导与平时的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写作实践的思维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这样一来,写作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发生了变化,写作教学的范式也会发生变革:一是作文教学可设置问题情境,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写作;二是瞄准核心素养设计综合性写作,不再是单一地从语文到语文,为作文而作文,而是综合各科知识,为生活和人生发展而写作;三是基于写作能力提升的写作教学,是指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只是学生自己在写作实践中摸索研究而提高,还应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在有效训练中运用写作技巧、写作知识进行的写作,这对考场作文和平时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四是基于生命自主意识发展的随笔性写作,形成学生自主观察、思考、阅读的习惯,养成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这不仅对高考写作能力有促进意义,而且是学生人生发展走向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坚守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的考查,将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这次新课标的修订,进一步强化了各个学科的育人功能。各学科都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实,高考命题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对当下应试教育、知识本位的纠偏,更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人才选拔的必然要求。这里,广大教师一定要明确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这个优秀是指德才兼备,因此,高考特别强调立德树人,而不是立才树人。立德树人是高考命题的核心立场与根本追求。具体而言,在高考命题中要遵循“一点三全”的基本思路,即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点,全过程、全学科、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道德素养,在人才选拔和教育导向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是高考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语文学科命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语文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一段阅读文字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作文题“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直接聚焦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这就传递出一种命题理念:以热爱之情感受语文之美,以崇敬之心对待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以强烈的责任感认识语文之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关于新课标修订的说明,有一段文字,广大教师要仔细研究:“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这里说得非常明确,新课标的修订,是“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提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五、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性考查,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与根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一点无论在新课标实施方案中,还是在高考考试说明中,都非常明确地进行了强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特别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新课标还特别强调革命传统教育,强调语文教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贯穿语文课程的各部分,并设置学习专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从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古诗文,并背诵72篇(首)经典作品;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增强文化自信,植入红色基因,新课标这样修订,旨在让中国教育形成“中国特色”,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上“中国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高中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课内必读书目中,传统的经典作品必须占1/2以上,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仅是简单知道文化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汲取营养,真正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打上中国底色。
关于传统文化,学生在备考时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其实,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或是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另外,学生还要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治兵之道、廉政之道、执法之道、天人之道等,并具体学习探究可以古为今用的15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问题情境,设置必要的任务驱动,训练学生对传统文化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有关传统文化问题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内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与汲取。
那么,新高考语文命题将坚守什么?又会有哪些变革呢?
一、坚守语文素养本位的命题理念,并逐步向核心素养命题立意变革
自2016年开始,我国自主命题的省市逐步重新使用全国统一的命题试卷,高考语文命题中语文素养立意的思想逐渐显现。2017年的全国高考Ι、Ⅱ、Ⅲ卷语文试题,在体现考查语文素养方面更为凸显。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面对复杂的情境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高考语文学科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思路成为必然选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素养的考查,具体反映到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与试卷上,可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鉴赏、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四大板块。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文阅读、文学文本阅读、应用文本阅读三部分内容;古诗文阅读鉴赏包括文言文阅读与古代诗歌鉴赏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包括识别病句、成语运用、语言连贯得体、图文转换、拟写广告、撰写对联等考查形式。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高考加大了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这种变革是将整个考试内容都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设置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题目,也就是通过创设各种融合语文学科必备知识与技能的问题解决情境,考查考生深度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修订,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种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其内容涵盖了学生生活、学习与今后工作所需的语文活动类型,涉及跨文化、跨媒介的文字运用,因此,命题对学科知识本位的突破,对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必会加大考查力度。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逐步落实与深入,命题形式做出相应改革,从而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坚守对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将加大考查力度
高考中的探究性试题,是新课改施行以来出现的题型。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这类题型多出现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例如,2017年全国Ι卷小说阅读题中的“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即是这样的题目。高考语文关于文学类文本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三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新课标修订明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意在改变目前教师讲授过多的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这次新课标的修订,还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容与任务,并且特别指出“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这些变革应引起老师与学生高度关注。事实上,2018年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已经将《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列入考查范围。
可以预见,新高考探究性试题将出现以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为中心,逐步向诗歌鉴赏、写作创新思维考查发展。2018年1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而以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只说“合格教师、优秀教师”,这表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急切呼唤,对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期待。而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探究性学习的特质与方法,因此,新高考必将加大对探究能力的考查。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教师理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情况和身心特点,与文本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设置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任务,通过批注、提要、随笔、小论文、交流等形式指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读书,把阅读体验、观点见解、探究结论等,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有理有据地表达与梳理。在灵活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探究能力与实践写作能力。
三、坚守对基本写作能力的考查,将增强命题的思辨性和语境任务
新课标修订对写作在语文学习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更加强调,一是通过写作助推学生的阅读进程,形成“阅读循环”,这和笔者一再强调的“思维核心,读写互动”教学思想相一致;二是实现“作文”到“写作”的发展,完成特定问题的探究,实现交流、交际目的的写作驱动,将写作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能否很好地在实践中交流,当作评价的重要标准。通过探究具体问题,考查学生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新课标修订后,“要求写作者具备写作的情境意识、对象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力,即在这个学习情境中,为什么写、写给谁看,行文是否准确、得体,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等”。
事实上,2017年全国Ι卷作文命题在材料选用和语境设置上,就已有上述命题思想,“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感出发,“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感性叙说,理性思辨,“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样命题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思辨化。该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鼓励考生将关键词搭配组合进行创造,为考生发挥思辨能力预留了空间。考生可以正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前进中的矛盾与潜在的危机,表达忧患意识,为建设国家良好环境与管理等出谋划策。 今后的寫作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情境意识、对象意识和任务意识,将备考指导与平时的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写作实践的思维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这样一来,写作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发生了变化,写作教学的范式也会发生变革:一是作文教学可设置问题情境,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写作;二是瞄准核心素养设计综合性写作,不再是单一地从语文到语文,为作文而作文,而是综合各科知识,为生活和人生发展而写作;三是基于写作能力提升的写作教学,是指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只是学生自己在写作实践中摸索研究而提高,还应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在有效训练中运用写作技巧、写作知识进行的写作,这对考场作文和平时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四是基于生命自主意识发展的随笔性写作,形成学生自主观察、思考、阅读的习惯,养成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这不仅对高考写作能力有促进意义,而且是学生人生发展走向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坚守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的考查,将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这次新课标的修订,进一步强化了各个学科的育人功能。各学科都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实,高考命题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对当下应试教育、知识本位的纠偏,更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人才选拔的必然要求。这里,广大教师一定要明确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这个优秀是指德才兼备,因此,高考特别强调立德树人,而不是立才树人。立德树人是高考命题的核心立场与根本追求。具体而言,在高考命题中要遵循“一点三全”的基本思路,即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点,全过程、全学科、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道德素养,在人才选拔和教育导向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是高考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语文学科命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语文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一段阅读文字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作文题“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直接聚焦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这就传递出一种命题理念:以热爱之情感受语文之美,以崇敬之心对待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以强烈的责任感认识语文之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关于新课标修订的说明,有一段文字,广大教师要仔细研究:“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这里说得非常明确,新课标的修订,是“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提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五、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性考查,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与根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一点无论在新课标实施方案中,还是在高考考试说明中,都非常明确地进行了强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特别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与此同时,新课标还特别强调革命传统教育,强调语文教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贯穿语文课程的各部分,并设置学习专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从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古诗文,并背诵72篇(首)经典作品;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增强文化自信,植入红色基因,新课标这样修订,旨在让中国教育形成“中国特色”,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上“中国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高中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课内必读书目中,传统的经典作品必须占1/2以上,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仅是简单知道文化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汲取营养,真正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打上中国底色。
关于传统文化,学生在备考时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其实,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或是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另外,学生还要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治兵之道、廉政之道、执法之道、天人之道等,并具体学习探究可以古为今用的15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问题情境,设置必要的任务驱动,训练学生对传统文化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有关传统文化问题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内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与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