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问”;指导提问方法,培养学生“善问”等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敢问;会问;善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李政道教授也曾说过:“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样轻松的环境氛围,学生心理就有了安全感,提问就会无所顾忌,轻松思考,自由发表意见和见解。所以,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要以“权威者”自居,而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正确看待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小学生好奇心所引起的“问题”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提问。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者、合作者与讨论者,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要学会聆听,正确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营造积极、自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人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疑”中问。问题不是凭空而来,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2.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趣”中问。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天,喜洋洋与懒羊羊等一起玩捉迷藏,不小心喜羊羊躲到灰太狼的家里来了,灰太狼想吃喜羊羊,但是灰太狼为了表示它很仁慈,就给喜羊羊一个机会,它们赌一把,喜羊羊输了就要被吃掉,赢了就可以被放走。它们赌的是一道数学题:用一定长度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的花圃,谁围的花圃面积最大谁就是胜方。好胜心驱使学生不仅提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而且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3.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创设成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就用让学生任意出一个多位数,老师一下子看出能否被5整除。此时有的学生就问:教师作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有的问: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
4.创设认知冲突情境,使学生“悱”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抓住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提出问题“有多少人坐小火车?”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列出了4+4+4+4=16(人),我并不急于揭示乘法,而是在这个算式后面再连续再加上10个4,再让学生去计算,学生花了很长时间才计算出结果,学生体会到这样算很费时,而且容易出错。这时学生提出“怎样算才能又快又准确呢?”这样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指导提问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問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可以从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①从课题人手,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②从解题方法人手,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③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实际生活与所学知识的矛盾,引发学生质疑。
总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情境,树立“不惟书”的思想,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必将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敢问;会问;善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李政道教授也曾说过:“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样轻松的环境氛围,学生心理就有了安全感,提问就会无所顾忌,轻松思考,自由发表意见和见解。所以,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要以“权威者”自居,而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正确看待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小学生好奇心所引起的“问题”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提问。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者、合作者与讨论者,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要学会聆听,正确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营造积极、自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人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疑”中问。问题不是凭空而来,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2.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趣”中问。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一天,喜洋洋与懒羊羊等一起玩捉迷藏,不小心喜羊羊躲到灰太狼的家里来了,灰太狼想吃喜羊羊,但是灰太狼为了表示它很仁慈,就给喜羊羊一个机会,它们赌一把,喜羊羊输了就要被吃掉,赢了就可以被放走。它们赌的是一道数学题:用一定长度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的花圃,谁围的花圃面积最大谁就是胜方。好胜心驱使学生不仅提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而且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3.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创设成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就用让学生任意出一个多位数,老师一下子看出能否被5整除。此时有的学生就问:教师作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有的问: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
4.创设认知冲突情境,使学生“悱”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抓住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提出问题“有多少人坐小火车?”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列出了4+4+4+4=16(人),我并不急于揭示乘法,而是在这个算式后面再连续再加上10个4,再让学生去计算,学生花了很长时间才计算出结果,学生体会到这样算很费时,而且容易出错。这时学生提出“怎样算才能又快又准确呢?”这样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指导提问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問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可以从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①从课题人手,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②从解题方法人手,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③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实际生活与所学知识的矛盾,引发学生质疑。
总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情境,树立“不惟书”的思想,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必将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