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会爱上古籍,自己都不明所以。仔细推敲起来,应该是潜藏在心中深处的爱书因子,被那古老的纸味墨香熏陶感染而形成的嗜古情怀吧!
在那个星期六还需要上半天班的年代,中午下班后最好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逛逛台北光华桥下的旧书摊。台北早期最有名的旧书街是牯岭街,不过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养成逛旧书摊的习惯,后来牯岭街的旧书摊迁移到光华桥下,离我上班的地点不远,那里除了旧书摊以外,还有古董店、电子产品店等等,类似一个综合商场,自然而然地就成为闲逛的最佳去处。
我通常逛完桥下的旧书摊,还会走进桥旁的“新光华商场”,这里是有名的贩卖光盘的地方,但也是最具有古书味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一家颇具知名度的古书店——百城堂,它的书柜里总是摆着一函又一函的线装古籍,有时候连地上也成堆放着刚买进来的书。我当时对古籍一无所知,但就喜欢在这里流连摩挲,书店主人林汉章君虽然不苟言笑,但待我不错,常常跟我漫谈古籍版本及收藏掌故,久而久之,那股嗜古情怀就被熏染成形了,每当看着古籍书页上泛黄的纸、版印的字、木刻的图,那愉悦的心情就油然兴起。
“古籍”的定义,随着时代的推演会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是以辛亥革命(1911)为界线,但作为一位古籍爱好者,我觉得那个界定不需要太硬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比较简单,凡是线装书籍,直到民国早年的刊本、写本、稿本、拓本,甚至于石印本、珂罗版本都可以称为“古籍”,而且我认为线装的装帧方式很重要,因为那是一种味道,当然还有其他如包背装、蝴蝶装等装帧方式,虽较少见,也不排除。这里我没有提到西洋古籍的定义,那是因为受限于我对书籍的偏好所致,这偏好归纳成八个字,就是“厚古薄今,倾中排洋”。通常我是以这样的条件来觅书,而有买卖这种线装古籍的旧书店,我都视之为古书店。
一般说来,台湾古书买卖的情况并不热烈,甚至有点寂寞,因为古书来源较少、书价相对较高,喜好人口自然不会多。清末民初,台湾受日本统治五十年,中国文化典籍在台湾的流传自然受到限制;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大量军民从大陆迁移台湾,除了图书馆及博物馆的图书典藏外,民间也带来了一部分中国典籍,但随着时间的过往,当时来台人口逐渐凋零,这些书籍逐渐散去之后,古书来源随之匮乏。
所以台湾的古书店并不多,以我粗陋的认知,大多都在台北,而且是以光华商场为中心。百城堂开设于1986年12月15日,位于新光华商场的地下室,我几乎每星期去一次。我记得我的第一部古籍就是在百城堂买的,一部明版的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花了我约一个月的薪水,当时价格不菲,现在来看却又十分值得。从此以后,百城堂就成为我寻觅古籍的首选之地,例如万历版《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欣赏编及续编》、道光年间六色套印本《杜工部集》、同治版《淡水厅志》等等,都购自此处。每当在百城堂一函函解套、一本本翻阅,和林君谈论古籍版本的情境,都让我勾勒成民初的琉璃厂,心想郑振铎等人和书店主人们论交谈书的氛围,是否如是一般?百城堂于2006年初搬离新光华商场,迁至离原址不远的八德路一段82巷内的一处二楼,店面宽敞许多,线装古籍却日见稀少。
百城堂对门是另一家古书店“妙章书局”,主人蔡建涂君。其本店设于南昌街上,此地是分店,其经营主要以日据时期中日文旧书为主,也有一些中国木刻版及石印版书,不过数量不多,我在这家店只买过嘉庆版《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及和刻本文禄三年《游仙窟钞》等几部书。妙章书局分店于1999年中结束营业,搬回南昌街本店,而蔡君也不幸于几年前过世了。
同在这地下室的另一端,还有一家名为“琉璃厂”的书店,主人吴仁和君。书店里新旧杂陈,线装古书不多,我曾在这里看过一部照旷阁《纪效新书》,虽然有图,但是品相不佳,书页残破,当时虽有一点心动却没下手,不久即为他人买去,琉璃厂书店也在1999年11月从新光华商场搬离了。
在光华桥下有一家“古文堂”书店,主人曾学兴君,主要以贩卖简体字新书为主,新印古籍及石印版书也有一些,木刻版书较少,我在这里买了不少与古籍版本有关的新书,做为研读参考之用,也曾买过荣宝斋印的《十竹斋笺谱》、《北京笺谱》及一本光绪木刻版《大悲神咒》。古文堂在光华桥拆除后,短暂安置在临时商场,而后搬到八德路四段389巷继续营业。
离开光华商场周遭,有一家“旧香居”在金华街,主人吴辉康君,经营旧书字画,当时线装古籍并不多,我在这里买过一些旧笺纸。旧香居经过几次迁移后,落脚在龙泉街,交由其女公子吴雅慧掌柜,经营艺术文史旧书,由于经营得法,近来颇受追捧,2012年6月又在新生南路三段开设台大店,则以经营古书业务为主。
诚品书店的四次古书拍卖会
诚品书店是台湾有名的连锁书店,成立于1989年,由吴清友所创办。于1999年首创二十四小时营业不打烊,成为全球首创的新经营模式,也成为许多观光客来台观光时必须亲身体验的地方。
当年在诚品书店敦化南路旗舰店里面,附设有一间古书店,店里有中文、英文、日文等古籍,还专卖藏书票,我到诚品去,看古书总比看新书多。
诚品古书店除了买卖古书之外,当年还有一项创举,就是它举办了四次“古书拍卖会”,为台湾的古书业界留下些许回忆,可惜这些值得回忆的点点滴滴,随着“诚品古书店”于1997年结束营业而无法继续累积。
诚品的四次拍卖会分别为:
“第一届台北古书拍卖会”于1992年10月4日举办,在拍卖目录前言中叙述了诚品举办古书拍卖的原因:“台北自诩为国际性大都会,民众的购买力早已让欧美各国称羡,唯独在古书业,并未随着经济起飞而发展,反而日趋没落,甚至不能跟它蓬勃的出版业相提并论,无疑是此地文化界的一大缺陷……,第一届台北古书拍卖会只是个开端,我们不但要作点灯人,更希望作燃灯人,让古书的光辉继续照耀文化界。”
这次拍卖以中外文限定本、珍本书、绝版书、善本书及期刊为主,共有92种拍卖品,其中中文24种、日文15种、英文53种;另外有20世纪中叶以前的出版品128种同时在现场展售。 “第二届台北古书拍卖会”于1993年11月14日举办,拍卖品共90种,包括中文37种、日文2种、英文51种,除中文古籍外,都为19世纪末及20世纪出版品。
另外有现场展售品265种,包括中外文书籍、期刊、地图和画片等,这一年拍卖会目录附有索引,并专制一张藏书票。
“第三届台北古书拍卖会”于1994年11月13日举办,此次虽名为拍卖会,但未举行现场拍卖,而是在展示期间,由买方针对拍卖品填写标单投标,展示结束后视投标金额高低决定物归谁家。
此次共有拍卖品91种、仅供展示之非卖品2种、现场展售品132种;包括中文181种、外文44种。
“台北古书拍卖暨展售会”于1996年11月10日举办,此次拍卖品172种、展售品424种;包括中文199种、日文141种、英文256种。
此次拍卖较前一次相隔两年,也没有称为“第四届”,可能古书店的营运不易已出现征兆。但这次拍卖中,日据时代在台出版的台湾关系书拍得非常好,几乎全部拍出,值得一记。我在这次拍卖会,拍得宣统元年叶德辉复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及仿武英殿本《墨法集要》二部书。
1997年6月,诚品决定结束古书店的营运,这项消息让许多古书爱好者感到惋惜,以诚品书店的规模,要维持一间古书店的经营都如此不易,台湾古书买卖的前景可见一斑。
诚品将其古书店的库存,包括自己使用的工具书在内,做了一次清仓减价展售,我得到消息后,赶忙前去,看到柜子里、桌子上一堆堆的书都重新标了价钱,的确比原价便宜许多,我挑了乾隆年间书业堂刊《芥子园画传二集》、嘉庆年间水心斋刊《徐霞客游记》、道光年间信古斋刊《人谱类记》、长芦盐运使如山重刊《御纂诗义折中》及民国十年段祺瑞影印《佛祖统系道影》等书,另外也挑了二十几本工具书,作为查询资料之用,诚品古书店的结束,我总算没有缺席。
2009年7月,我从服务机关提前退休,利用空闲时间开始整理所收藏的一小橱古籍,以前欣赏它的版刻、它的纸墨、它的装帧,当成艺术品来看待,现在则是翻阅研读它的内容,从中找出一些趣味心得,写成短文放在部落格“故纸堆蠹鱼”里,和爱书同好分享。
藏书的真义不在“藏”,而在“分享”,古书能得之于己确是一种机缘,但不应将其密锁深柜,使其永不见天日,而应适时与人共享,以发挥图书原来所具备的传布知识的功能,我撰写心得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参与第二十届台北书展也是基于这种理念。
古籍,回溯传统的递嬗
第二十届台北书展于2012年2月举办,今年书展的主题是“绿色阅读”,以时间为轴线,关照阅读行为的传统、现在与未来,并依这三种时序展出情调各异的书本对象,以呈现文化递嬗的过程。
书展基金会当初在规划这个展览的时候,辗转找到我,希望能共襄盛举。我觉得今年的主题规划甚具巧思,将绵延四百多年的阅读行为聚集在一块,让参观者一眼即能关照横跨四百余年的阅读历史,非常有意义,所以乐意略尽个人绵薄之力。
我觉得如果这些古籍的展出,能够让参观者在视觉上将现代出版品与四百多年前的出版品相连结、相比较,进而引发对于古代雕版印刷艺术及古籍出版事业的研究兴趣,同时也让来台参展的海外出版商有机会一睹四百多年前的中国古籍风采,对我们老祖宗的版刻技艺由衷感到赞赏敬佩,那就是参展的最大意义了。
在“传统”时区,展出明版古籍43部,其中28部由“台北国家图书馆”提供,另外15部由我提供一起展出,其中有4部,包括《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乐律全书》及《牡丹亭还魂记》,“台北国家图书馆”和我各提供不同的版本参展,让参观者可以相互比对不同版本的特色。这个展区命名为“悠游天下-明代文人的乐活方式”,因为明代有自觉的文人,都不汲汲营营于功名,而多追求山水庭园、饮食起居、甚至于家居摆设等闲逸生活,当时许多图书出版都反应了当代的文人风采,因此这次书展将展示的古籍分为人文雅趣、戏曲文学、养生意境及自然观察四个类别。
“人文雅趣”类展出:《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方氏墨谱》、《黄氏八种画谱》、《素园石谱》、《蝶几谱》、《仙机武库》、《太古遗音》等。
“戏曲文学”类展出:《牡丹亭还魂记》、《乐律全书》、《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吴骚集》、《白雪斋选订乐府吴骚合编》、《词林逸响》等。
“养生意境”类展出:《食物本草》、《易牙遗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养生肤语》、《饮食须知》、《石山医案》、《文公家礼仪节》、《雅尚斋遵生八笺》。
“自然观察”类展出:《金石昆虫草木状》、《兽经》、《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野菜谱》、《禽虫述》、《山居杂志》、《异鱼图赞笺》、《西湖志类钞》等。
这次展览的古籍数量虽然不很多,但具体而微的呈现了明代文人的品味生活,以及明代精湛的版刻艺术,尤其台北“国家图书馆”的珍贵馆藏能够出馆参展,多么不容易,确实是一项很难得的展览。展览期间回响甚多,尤其是从来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原版古籍的人,很难相信这些展品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寿命,都惊艳于那精湛的雕版艺术与古意盎然的纸香墨味,很多人在展柜之前流连不去,这种与人分享的感受备觉温馨而有意义。
如今随着大陆古籍拍卖市场的火热,连台湾的古籍书价也愈来愈高涨,我已经没有能力再添加藏书了,只能好好善待那因缘际会来到我手上的一小橱古籍,能以不同的方式多与人分享,化一为百,让古籍传布知识的功能充分发挥,也就不枉今生我与这些古籍相遇的机缘了。
在那个星期六还需要上半天班的年代,中午下班后最好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逛逛台北光华桥下的旧书摊。台北早期最有名的旧书街是牯岭街,不过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养成逛旧书摊的习惯,后来牯岭街的旧书摊迁移到光华桥下,离我上班的地点不远,那里除了旧书摊以外,还有古董店、电子产品店等等,类似一个综合商场,自然而然地就成为闲逛的最佳去处。
我通常逛完桥下的旧书摊,还会走进桥旁的“新光华商场”,这里是有名的贩卖光盘的地方,但也是最具有古书味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一家颇具知名度的古书店——百城堂,它的书柜里总是摆着一函又一函的线装古籍,有时候连地上也成堆放着刚买进来的书。我当时对古籍一无所知,但就喜欢在这里流连摩挲,书店主人林汉章君虽然不苟言笑,但待我不错,常常跟我漫谈古籍版本及收藏掌故,久而久之,那股嗜古情怀就被熏染成形了,每当看着古籍书页上泛黄的纸、版印的字、木刻的图,那愉悦的心情就油然兴起。
“古籍”的定义,随着时代的推演会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是以辛亥革命(1911)为界线,但作为一位古籍爱好者,我觉得那个界定不需要太硬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比较简单,凡是线装书籍,直到民国早年的刊本、写本、稿本、拓本,甚至于石印本、珂罗版本都可以称为“古籍”,而且我认为线装的装帧方式很重要,因为那是一种味道,当然还有其他如包背装、蝴蝶装等装帧方式,虽较少见,也不排除。这里我没有提到西洋古籍的定义,那是因为受限于我对书籍的偏好所致,这偏好归纳成八个字,就是“厚古薄今,倾中排洋”。通常我是以这样的条件来觅书,而有买卖这种线装古籍的旧书店,我都视之为古书店。
一般说来,台湾古书买卖的情况并不热烈,甚至有点寂寞,因为古书来源较少、书价相对较高,喜好人口自然不会多。清末民初,台湾受日本统治五十年,中国文化典籍在台湾的流传自然受到限制;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大量军民从大陆迁移台湾,除了图书馆及博物馆的图书典藏外,民间也带来了一部分中国典籍,但随着时间的过往,当时来台人口逐渐凋零,这些书籍逐渐散去之后,古书来源随之匮乏。
所以台湾的古书店并不多,以我粗陋的认知,大多都在台北,而且是以光华商场为中心。百城堂开设于1986年12月15日,位于新光华商场的地下室,我几乎每星期去一次。我记得我的第一部古籍就是在百城堂买的,一部明版的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花了我约一个月的薪水,当时价格不菲,现在来看却又十分值得。从此以后,百城堂就成为我寻觅古籍的首选之地,例如万历版《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欣赏编及续编》、道光年间六色套印本《杜工部集》、同治版《淡水厅志》等等,都购自此处。每当在百城堂一函函解套、一本本翻阅,和林君谈论古籍版本的情境,都让我勾勒成民初的琉璃厂,心想郑振铎等人和书店主人们论交谈书的氛围,是否如是一般?百城堂于2006年初搬离新光华商场,迁至离原址不远的八德路一段82巷内的一处二楼,店面宽敞许多,线装古籍却日见稀少。
百城堂对门是另一家古书店“妙章书局”,主人蔡建涂君。其本店设于南昌街上,此地是分店,其经营主要以日据时期中日文旧书为主,也有一些中国木刻版及石印版书,不过数量不多,我在这家店只买过嘉庆版《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及和刻本文禄三年《游仙窟钞》等几部书。妙章书局分店于1999年中结束营业,搬回南昌街本店,而蔡君也不幸于几年前过世了。
同在这地下室的另一端,还有一家名为“琉璃厂”的书店,主人吴仁和君。书店里新旧杂陈,线装古书不多,我曾在这里看过一部照旷阁《纪效新书》,虽然有图,但是品相不佳,书页残破,当时虽有一点心动却没下手,不久即为他人买去,琉璃厂书店也在1999年11月从新光华商场搬离了。
在光华桥下有一家“古文堂”书店,主人曾学兴君,主要以贩卖简体字新书为主,新印古籍及石印版书也有一些,木刻版书较少,我在这里买了不少与古籍版本有关的新书,做为研读参考之用,也曾买过荣宝斋印的《十竹斋笺谱》、《北京笺谱》及一本光绪木刻版《大悲神咒》。古文堂在光华桥拆除后,短暂安置在临时商场,而后搬到八德路四段389巷继续营业。
离开光华商场周遭,有一家“旧香居”在金华街,主人吴辉康君,经营旧书字画,当时线装古籍并不多,我在这里买过一些旧笺纸。旧香居经过几次迁移后,落脚在龙泉街,交由其女公子吴雅慧掌柜,经营艺术文史旧书,由于经营得法,近来颇受追捧,2012年6月又在新生南路三段开设台大店,则以经营古书业务为主。
诚品书店的四次古书拍卖会
诚品书店是台湾有名的连锁书店,成立于1989年,由吴清友所创办。于1999年首创二十四小时营业不打烊,成为全球首创的新经营模式,也成为许多观光客来台观光时必须亲身体验的地方。
当年在诚品书店敦化南路旗舰店里面,附设有一间古书店,店里有中文、英文、日文等古籍,还专卖藏书票,我到诚品去,看古书总比看新书多。
诚品古书店除了买卖古书之外,当年还有一项创举,就是它举办了四次“古书拍卖会”,为台湾的古书业界留下些许回忆,可惜这些值得回忆的点点滴滴,随着“诚品古书店”于1997年结束营业而无法继续累积。
诚品的四次拍卖会分别为:
“第一届台北古书拍卖会”于1992年10月4日举办,在拍卖目录前言中叙述了诚品举办古书拍卖的原因:“台北自诩为国际性大都会,民众的购买力早已让欧美各国称羡,唯独在古书业,并未随着经济起飞而发展,反而日趋没落,甚至不能跟它蓬勃的出版业相提并论,无疑是此地文化界的一大缺陷……,第一届台北古书拍卖会只是个开端,我们不但要作点灯人,更希望作燃灯人,让古书的光辉继续照耀文化界。”
这次拍卖以中外文限定本、珍本书、绝版书、善本书及期刊为主,共有92种拍卖品,其中中文24种、日文15种、英文53种;另外有20世纪中叶以前的出版品128种同时在现场展售。 “第二届台北古书拍卖会”于1993年11月14日举办,拍卖品共90种,包括中文37种、日文2种、英文51种,除中文古籍外,都为19世纪末及20世纪出版品。
另外有现场展售品265种,包括中外文书籍、期刊、地图和画片等,这一年拍卖会目录附有索引,并专制一张藏书票。
“第三届台北古书拍卖会”于1994年11月13日举办,此次虽名为拍卖会,但未举行现场拍卖,而是在展示期间,由买方针对拍卖品填写标单投标,展示结束后视投标金额高低决定物归谁家。
此次共有拍卖品91种、仅供展示之非卖品2种、现场展售品132种;包括中文181种、外文44种。
“台北古书拍卖暨展售会”于1996年11月10日举办,此次拍卖品172种、展售品424种;包括中文199种、日文141种、英文256种。
此次拍卖较前一次相隔两年,也没有称为“第四届”,可能古书店的营运不易已出现征兆。但这次拍卖中,日据时代在台出版的台湾关系书拍得非常好,几乎全部拍出,值得一记。我在这次拍卖会,拍得宣统元年叶德辉复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及仿武英殿本《墨法集要》二部书。
1997年6月,诚品决定结束古书店的营运,这项消息让许多古书爱好者感到惋惜,以诚品书店的规模,要维持一间古书店的经营都如此不易,台湾古书买卖的前景可见一斑。
诚品将其古书店的库存,包括自己使用的工具书在内,做了一次清仓减价展售,我得到消息后,赶忙前去,看到柜子里、桌子上一堆堆的书都重新标了价钱,的确比原价便宜许多,我挑了乾隆年间书业堂刊《芥子园画传二集》、嘉庆年间水心斋刊《徐霞客游记》、道光年间信古斋刊《人谱类记》、长芦盐运使如山重刊《御纂诗义折中》及民国十年段祺瑞影印《佛祖统系道影》等书,另外也挑了二十几本工具书,作为查询资料之用,诚品古书店的结束,我总算没有缺席。
2009年7月,我从服务机关提前退休,利用空闲时间开始整理所收藏的一小橱古籍,以前欣赏它的版刻、它的纸墨、它的装帧,当成艺术品来看待,现在则是翻阅研读它的内容,从中找出一些趣味心得,写成短文放在部落格“故纸堆蠹鱼”里,和爱书同好分享。
藏书的真义不在“藏”,而在“分享”,古书能得之于己确是一种机缘,但不应将其密锁深柜,使其永不见天日,而应适时与人共享,以发挥图书原来所具备的传布知识的功能,我撰写心得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参与第二十届台北书展也是基于这种理念。
古籍,回溯传统的递嬗
第二十届台北书展于2012年2月举办,今年书展的主题是“绿色阅读”,以时间为轴线,关照阅读行为的传统、现在与未来,并依这三种时序展出情调各异的书本对象,以呈现文化递嬗的过程。
书展基金会当初在规划这个展览的时候,辗转找到我,希望能共襄盛举。我觉得今年的主题规划甚具巧思,将绵延四百多年的阅读行为聚集在一块,让参观者一眼即能关照横跨四百余年的阅读历史,非常有意义,所以乐意略尽个人绵薄之力。
我觉得如果这些古籍的展出,能够让参观者在视觉上将现代出版品与四百多年前的出版品相连结、相比较,进而引发对于古代雕版印刷艺术及古籍出版事业的研究兴趣,同时也让来台参展的海外出版商有机会一睹四百多年前的中国古籍风采,对我们老祖宗的版刻技艺由衷感到赞赏敬佩,那就是参展的最大意义了。
在“传统”时区,展出明版古籍43部,其中28部由“台北国家图书馆”提供,另外15部由我提供一起展出,其中有4部,包括《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乐律全书》及《牡丹亭还魂记》,“台北国家图书馆”和我各提供不同的版本参展,让参观者可以相互比对不同版本的特色。这个展区命名为“悠游天下-明代文人的乐活方式”,因为明代有自觉的文人,都不汲汲营营于功名,而多追求山水庭园、饮食起居、甚至于家居摆设等闲逸生活,当时许多图书出版都反应了当代的文人风采,因此这次书展将展示的古籍分为人文雅趣、戏曲文学、养生意境及自然观察四个类别。
“人文雅趣”类展出:《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方氏墨谱》、《黄氏八种画谱》、《素园石谱》、《蝶几谱》、《仙机武库》、《太古遗音》等。
“戏曲文学”类展出:《牡丹亭还魂记》、《乐律全书》、《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吴骚集》、《白雪斋选订乐府吴骚合编》、《词林逸响》等。
“养生意境”类展出:《食物本草》、《易牙遗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养生肤语》、《饮食须知》、《石山医案》、《文公家礼仪节》、《雅尚斋遵生八笺》。
“自然观察”类展出:《金石昆虫草木状》、《兽经》、《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野菜谱》、《禽虫述》、《山居杂志》、《异鱼图赞笺》、《西湖志类钞》等。
这次展览的古籍数量虽然不很多,但具体而微的呈现了明代文人的品味生活,以及明代精湛的版刻艺术,尤其台北“国家图书馆”的珍贵馆藏能够出馆参展,多么不容易,确实是一项很难得的展览。展览期间回响甚多,尤其是从来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原版古籍的人,很难相信这些展品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寿命,都惊艳于那精湛的雕版艺术与古意盎然的纸香墨味,很多人在展柜之前流连不去,这种与人分享的感受备觉温馨而有意义。
如今随着大陆古籍拍卖市场的火热,连台湾的古籍书价也愈来愈高涨,我已经没有能力再添加藏书了,只能好好善待那因缘际会来到我手上的一小橱古籍,能以不同的方式多与人分享,化一为百,让古籍传布知识的功能充分发挥,也就不枉今生我与这些古籍相遇的机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