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阅读中怎样体现创新?体现具备创新行为的个性?当然是在全面细致的掌握住文章的细节并加以符合个性理解的整合后所形成的既合理而又体现个性的一种自我解读。
【关键词】阅读 个性解读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时说:“文学教育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提高文学的理解力、鉴赏力以及联想力与想像力,更可以启迪思维,非常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只要注意去挖掘,还是可为的。我们不妨结合案例来分析。
我们学习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有的同学看完了导学案以后,提问:“老师,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思考的价值,在充分肯定评价该同学的思维质量以后,就和同学们来抓住文本中的语言因素来探究:
有的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因为老监生鲁四老爷,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冷酷无隋的鲁四认为祥林嫂的婆家抢走了她是名正言顺的,是合法的,无话可说。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鄙视,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有的说柳妈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在第90段里,小市民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己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到致命打击。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有的说她的婆婆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因为在第35段写道:“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那么她的小叔子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买掉她换钱。
有的说鲁镇人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在第77段里,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但笑容却冰冷冷的。在第79段里,男人、女人、老女人只把祥林嫂的故事作为谈资,“陪出许多眼泪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己,其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在第80段里,全镇的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的故事感到厌烦的头痛。在第87段里,“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觉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冷漠厌烦,嘲笑唾弃,是增加祥林嫂痛苦的软刀子。
有的说她自己是凶手。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我们希望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彰显的个性是指具有“创新行为”的个性。
上面这个案例,引起我们思考:怎样张扬学生个性呢?在实际中,我们发现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1.能够营造求异思维的氛围。教师应该提供质疑的机会,如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短篇小说《祝福》质疑,同学们也要珍惜、利用这个氛围,学会理解欣赏别人,能够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发言,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顾及别人的感受,积极的为集体献言献策,忌说空话大话而言之有物。
2.能够认识自己。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如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说话的内容负责;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管住自己情绪、目标、时间;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能把自己对“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表达清楚。善于发现的弱点,如应变能力薄弱,死死抱着原则性不放,放弃了灵活性。提升素质,等待机会。
3.能够保持好奇心。对新生事物有敏感性,有好奇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独自冷静观察时,还是协作学习时,注意积累知识、经验,增强自信,变换一个角度(如调一调,加一加,反一反)对某问题进行思考,如“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还有祥林嫂自己,变一变,产生自己的观点,然后施展你的智慧。
4.能够辨证地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抽象与具体法,普遍联系法,纵横发展法,全面考察法。如思考祥林嫂的死因,就使用“全面考察法”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问题,让同学们全面认识“祥林嫂的死因”。
面对同学们的创新的个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展示,教师应该及时注意“整合”,让同学们看到祥林嫂被杀死的人有:1.亲人:婆婆、堂伯、大伯,他们是具有封建宗法观念的夫权、族权代表;2.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他们是封建礼教的代表;3.众人:柳妈、鲁镇男女,封建迷信、愚昧、冷漠无隋的他们是神权的帮凶;4.知识分子:“我”,他是个有能力反抗封建却不反抗的懦弱者。这些人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是这个典型环境在展现典型^、物的性格特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也就是这个“整合”,才能使同学们对刚才的多元讨论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阅读 个性解读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时说:“文学教育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提高文学的理解力、鉴赏力以及联想力与想像力,更可以启迪思维,非常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只要注意去挖掘,还是可为的。我们不妨结合案例来分析。
我们学习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有的同学看完了导学案以后,提问:“老师,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思考的价值,在充分肯定评价该同学的思维质量以后,就和同学们来抓住文本中的语言因素来探究:
有的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因为老监生鲁四老爷,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冷酷无隋的鲁四认为祥林嫂的婆家抢走了她是名正言顺的,是合法的,无话可说。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鄙视,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有的说柳妈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在第90段里,小市民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己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到致命打击。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有的说她的婆婆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因为在第35段写道:“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那么她的小叔子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买掉她换钱。
有的说鲁镇人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在第77段里,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但笑容却冰冷冷的。在第79段里,男人、女人、老女人只把祥林嫂的故事作为谈资,“陪出许多眼泪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己,其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在第80段里,全镇的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的故事感到厌烦的头痛。在第87段里,“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觉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冷漠厌烦,嘲笑唾弃,是增加祥林嫂痛苦的软刀子。
有的说她自己是凶手。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我们希望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彰显的个性是指具有“创新行为”的个性。
上面这个案例,引起我们思考:怎样张扬学生个性呢?在实际中,我们发现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1.能够营造求异思维的氛围。教师应该提供质疑的机会,如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短篇小说《祝福》质疑,同学们也要珍惜、利用这个氛围,学会理解欣赏别人,能够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发言,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顾及别人的感受,积极的为集体献言献策,忌说空话大话而言之有物。
2.能够认识自己。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如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说话的内容负责;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管住自己情绪、目标、时间;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能把自己对“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表达清楚。善于发现的弱点,如应变能力薄弱,死死抱着原则性不放,放弃了灵活性。提升素质,等待机会。
3.能够保持好奇心。对新生事物有敏感性,有好奇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独自冷静观察时,还是协作学习时,注意积累知识、经验,增强自信,变换一个角度(如调一调,加一加,反一反)对某问题进行思考,如“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还有祥林嫂自己,变一变,产生自己的观点,然后施展你的智慧。
4.能够辨证地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抽象与具体法,普遍联系法,纵横发展法,全面考察法。如思考祥林嫂的死因,就使用“全面考察法”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问题,让同学们全面认识“祥林嫂的死因”。
面对同学们的创新的个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展示,教师应该及时注意“整合”,让同学们看到祥林嫂被杀死的人有:1.亲人:婆婆、堂伯、大伯,他们是具有封建宗法观念的夫权、族权代表;2.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他们是封建礼教的代表;3.众人:柳妈、鲁镇男女,封建迷信、愚昧、冷漠无隋的他们是神权的帮凶;4.知识分子:“我”,他是个有能力反抗封建却不反抗的懦弱者。这些人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是这个典型环境在展现典型^、物的性格特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也就是这个“整合”,才能使同学们对刚才的多元讨论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