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军人 两代忠烈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w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常言道:幼怕丧母;中怕丧妻;晚怕丧子。可这人间的不幸,都让杨家遇上了。
  杨老汉叫杨家忠,是天岗湖的儿子。湖水的滋润,民风的感染,给了他一身过人的水性和强健的体魄,也给了他一副宽厚、豪爽的侠肝义胆。1948年,刚到17岁的杨家忠参加了解放军。他先后在江淮独立旅任司号员、通讯员、班长兼水手,参加过淮海和渡江战役,荣立过四次战功。但在渡江解放南京时,他腿部、肩部不幸负伤,离开了部队。
  退役后,伤痕累累的杨家忠回到了老家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沈行村,扛起了锄头。由于穷和有伤残,他30岁才成家。1961年,妻子生下了儿子杨正奎。三年后,妻子生女儿小霞时,不幸得病,抛下丈夫和一对儿女,撒手西去。无奈,杨家忠把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自己与儿子相依为命。此后,他再也没有成家。
  1978年春,年仅17岁的杨正奎瞒着父亲,报名参军了。杨家忠知道后,却非常赞成:“孩子,不要管我,你做得对!”
  儿子是孝子,他深知父亲独自一人生活的艰难。于是,正奎委托亲属照料父亲,有时还从自己仅有的6元津贴中,省出三五元钱,寄来补贴家用。
  转眼间,又一年春天到了。不知咋地,很长时间儿子没有信来,连过年都没有信来,杨家忠非常纳闷。1979年4月的一天,一向孤寂的杨家来了许多人,连县里武装部、民政局和乡长、村长都来了。杨家忠这才知道,儿子已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了。
  武装部的领导对他说:“正奎虽然当兵时间不长,但他作战很勇敢,牺牲也很悲壮。感谢你为祖国培养了一位英雄,一位好儿子!”
  杨正奎的追悼会是在天岗湖边举行的,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和几百名中小学生都赶来参加。杨家忠是被人扶进会场的,他用颤抖的手从县民政局长手中接过儿子的军功章、烈士证书和500元抚恤金。动情地说了句:“奎儿,你不是孬种,你是为国而死的,你死的值!”就再也说不下去了。顿时,全场一片唏嘘。
  儿子死了,杨家忠宛如天岗湖上的一只孤雁。他一遍又一遍抚摸着儿子的遗物,感受着儿子的体温。
  
  二
  天岗湖不是大湖,只有34平方公里;也不是名湖,很少有人知晓。但它却连接着苏皖两省。不过名称各异,江苏叫天岗湖,安徽叫天井湖。
  就像一个湖有两个称呼一样,张家的女儿也有两个名字,即张霞和杨霞。养父母叫张成柱和李元兰,住安徽五河县天井乡张姚村,为人非常善良。小霞到张家后,只改姓没换名。小霞长大后,也隐隐约约地知道自己是抱养来的。
  小霞10岁那年,杨家忠曾买了很多东西,去看望一次。张成柱说:“如果你想要女儿,可以带回去。” 杨家忠连忙摆手:“不,不,我只是看看而已。”
  从这以后,杨家忠没敢再去看女儿,他怕扰乱了张家平静的生活。他把对女儿的负疚和思念深深地埋藏到心底。
  儿子牺牲那年,杨家忠还不到5 0岁,但看上去就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丧子之痛使他过早地衰老。有人曾劝他:“你一个人生活这样难,不能把女儿要回来照顾你吗?” “不,我不能这样自私。孩子虽然是我的,但我没尽到责任。张家已抚养她16年,我怎能说要就要回来呢?”杨家忠一口回绝。
  不知是谁把这事反映到了县里,1979年7月,泗洪县民政局副局长陈兆华专程去五河县,会同当地民政部门与张家协商变更小霞的抚养关系。出人意料的是,没费一点口舌,张家就同意把养女归还给杨家,而且不要任何报酬。
  16年的抚养,16年的感情,养父母对小霞已视同己出。他们哪里舍得女儿离开,但为了英雄的父亲,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
  离别的痛苦的,重逢也是感人的。这毕竟非同寻常。
  小霞曾经怨恨过父亲,你为什么要抛弃我,为什么?……
  到了杨家,小霞看到从一间破草房里走出一个步履蹒跚,满脸风霜的老汉。她心中一阵痛楚: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亲生父亲吗?这就是我今后的家吗?
  沉默,难堪的沉默。终于,双方的眼睛对视到一起。小霞轻轻地呼唤了一声“爸爸呀,我是小霞。”便一头扑进老人的怀抱!
  骨肉亲情也许生来有缘。所有的不解、怨恨和委屈都在那一刻化为了乌有……
  
  三
  杨老汉是一位默默生活在乡间的战斗英雄。生性要强的他从没向别人炫耀过自己的战功。生活再困难,也没向乡村干部提出过任何要求。他常说:“比起我死去的战友,我知足了”。但这次他破例了,他感到自己有愧于女儿,他不愿让女儿为自己操劳而耽误前程,他想找部队首长,求自己昔日的战友,想让女儿当兵。
  1979年11月底,在女儿回家4个月后,杨老汉决定带女儿去儿子生前部队,他还戴上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军功章。他想让女儿知道:自古以来,杨家人都是爱国的,宋代不就出现过杨家将吗?!你是杨家的后代,你的哥哥是有骨气的,你的家也是光荣的。
  此时正奎生前部队已从云南边陲小城金平转到思茅。父女俩经过8天长途奔波才赶到这里。听说英雄的父亲和妹妹来了,部队官兵列队敬礼。他们用迎接最珍贵客人的方式,隆重欢迎远方的亲人。
  部队首长给父女俩安排了最好的房间,订做了丰盛的饭菜,还特意用飞机送他们到昆明旅游。之后,军首长又特别批准杨正奎烈士的妹妹杨霞参军入伍,使父女俩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20天后,杨家忠返回了天岗湖,杨霞则留在哥哥战斗过的地方。她被分在靠近中缅和中越边境的解放军61医院,进行文化补习和军事、护理知识训练。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
  也许是巧合,父亲杨家忠参军时,年仅17岁;哥哥杨正奎参军时,正好17岁;杨霞参军时,也是17岁。
  穿上新军装的第一个星期,杨霞就请假来到金平县烈士陵园。来到哥哥长眠的地方。她把一束鲜花恭恭敬敬地摆放到哥哥墓前。她凝视着墓上的红星,墓前的照片,墓旁的松柏,独诉心语:哥哥呀哥哥,小妹朝思暮想,但从未见过你。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旁。哥哥呀,你听到小妹带泪的呼唤吗?
  四
  大江东去,雁去燕来。很快,杨霞从一个满脸羞涩、识字不多的村姑,变成了一位知书达理的军中天使。三年后,部队首长特批她到军校深造。然而,就在这时,杨霞得知,养父卧病在床,生父也得了脑血栓。在未来前途和照料亲人面前,杨霞选择了后者。她放弃了对她来说唯一的一次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毅然退伍回乡。
  杨霞往返于生父和养父两家,轮番照料。多年后,两位老人相继离开人世。
  杨霞的丈夫高欢是其哥哥在云南前线的战友,杨正奎曾救助过他。高欢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杨霞结下良缘,他也是后来杨家脱贫致富的功臣。
  杨正奎与作者是30年前同一天入伍的战友,但在同一部队时,相隔较远,我并不认识他。多年后,我参与编写泗洪英烈传时,获悉了他的事迹。采访后,我撰写了“一汪湖水、两家亲情、三个军人的故事。”作品发表于1996年第7期《风流一代》杂志,标题为“爸爸,女儿今生与你有缘。”
  之后,北京影视传播公司的导演郑鑫先生打电话与我联系,想把这篇作品改编成十集电视剧,题目叫《父亲》。郑导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没意见。他又问我要多少钱,我说可以不要钱。后来他还是寄来一笔在当时来说不菲的改编费。
  时隔不久,郑导又带着编剧、演员等到天岗湖畔的杨家体验生活,他们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我当时在《泗洪报》社任副主编,对他们一行人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杨老汉那时还在,但身体不是太好;女婿高欢离家不久,正在天津打工;外孙女在当地中学读书。在杨家,我们还见到了张成柱的亲生女儿张素娟。她正在和杨霞姐姐在一起做家务。姐妹俩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看得出,她们相处得很好。
  真情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一周后,郑导一行与杨家人洒泪而别。据说电视剧《父亲》后来在一家省台播放了。
  杨家的故事有许多巧合,也有许多传奇,但仔细一想,又都在情理之中。其实,在许多普通的乡村和街头巷尾,每天都在演绎着像杨家这样的真情故事,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任何年代,都要有人献身,有人奉献。尤其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忍辱负重,处处想到国家、想到他人的小人物,折射出人性的光辉,特别令我们感慨、感动,甚至值得我们一生铭记。
其他文献
一、宁常、镇溧两路基本情况    宁常高速公路起点接宁杭高速溧水桂庄枢纽,向东经过溧水、句容、金坛和武进,终点与沿江高速常州南相接,路线全长89.97公里,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四纵四横四联”中“联三”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溧高速公路起于润扬大桥,南接沪宁高速的丹徒枢纽,向南途经丹徒、金坛和溧阳,终点止于溧阳市的新昌枢纽与宁杭高速相连,路线全长65.95公里,是江苏省“四纵四横四联”中“联二”的重要组成
期刊
《秦淮世家》:一部应该获得  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关于古城的优秀小说,有很多,《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  关于古城金陵的优秀小说,也很多,《金陵春梦》是一部。  关于一个家族的优秀小说,也很多,《红楼梦》是一部。  《秦淮世家》是一部写古城、写古城金陵、写一个家族都非常优秀的小说,是我看到的描写古城金陵一个家族的最好的小说了。  《秦淮世家》,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作者庞瑞垠
期刊
一    讲故事是小说的基本功能。“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佛斯特:《小说面面观》,20、21页,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虽然这种判断带有某种片面性,但作为小说的一种基本特征,“故事性”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正如钱谷融先生所言:“爱听奇闻逸事,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一个生动的故事远比一篇充满至理名言的圣人经典更有吸引力。小说最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
期刊
幼时,我喜欢在长江边偷偷学游泳,逮鱼捉虾,为这也没少挨揍。那时,人们最希望的是长江“翻塘”,浮出水面透气的那些形态各异、五彩斑斓、叫不出名目的鱼虾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小螃蟹们也抢滩似地涌上江堤,随便翻开一块石头,炸了窝似的四散逃去……  我虽然也耳闻目睹过淹死人,但长江,仍是儿时就心驰神往的地方。  在文革后期那个年月,大人下地干一天农活都不舍得买一块烧饼吃。而刚刚上学的我,却每每因学校组织的游泳活
期刊
秋雨绵绵之中,我又一次来到阳澄湖边的蟹市巴城。这几年来,巴城突然一下子走红了,成了上海边上一道耀眼的风景线。每到菊花正黄蟹正肥的季节,节假日里,不知有多少上海车辆赶往那里,吃蟹、买蟹、逛蟹市,已成了上海人休闲度假的新乐趣。  上月我应几位好友相邀,来过巴城一次,回去后感觉到在这里吃蟹不如看蟹,看蟹不如买蟹,买蟹不如问蟹,不过那次实在是行色匆忙,未能尽兴。所以这次又有了机缘,尽管百事缠身,还是摆脱一
期刊
刚刚收到花城出版社的张懿编辑寄来一大摞书,其中有一本便是邵燕祥先生刚刚出版的《教科书外看历史》。此前看过邵燕祥先生也是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由朱正先生领衔主编的《思想者文库》中的《非神化》。邵先生减退了诗人的天真浪漫,增添的是对过往历史的难以忘怀,对过往岁月的不留退路的彻底批判。还是一贯的犀利风格,不改的锋芒,对中国社会封建遗毒的批判,对胡风案的审视,对反右扩大化的反省,对柯庆施为什么说“中国知识分子
期刊
去年秋天和今年夏天,半年多时间内,有幸两次去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尽管两次全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转了几圈,然而,鄂尔多斯的飞快发展,辉煌成就,已足以令我们惊叹、震撼!  第一次去,住鄂尔多斯假日大酒店,参加《中国作家》杂志与鄂尔多斯市的文学合作项目签字仪式,还参观了康巴什新区,虽然只呆了一天,可感触颇多。  首先,一个地级市与一个国家级文学刊物签订一个多项目的文学合作协议,设立“鄂尔多斯文学大奖”
期刊
这些年似乎有个变化,大学老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亲近,与本科生的关系疏远。八十年代不必说博士生,即便硕士生也很少,老师和本科生构成了基本的师生关系。现在我一直不习惯、也制止研究生称自己是什么“老板”。“老板”这个词在今日大学的流行,正是大学世俗化的表现之一。那时,我以“辅导员”的身份带本科生,这一经历成为我深刻的青春记忆。  送走1982级学生,系里给我重新安排工作。“你把这一届学生带好,我给你磕头。”
期刊
沙边子村出了个全国劳模    沙边子村漫漫沙漠,沙边子村寸草不长,沙边子人世代受苦!  当地有首民谣这样唱:四季刮黄风,抬脚不见踪;风来沙遮目,房埋沙里头。这歌谣沙边子人不知道唱了多少年,忧伤的声音在茫茫沙漠里久久地呜咽,回旋,总也散不去。  不过,自从沙边子村来了个名叫李玉芬的女人,这情景就有点变了!女人是从邻近的高记场村来的。全村人都在注视着这个女人。女人还拖了四个娃,三女一男,起初还有个男人
期刊
一、买刀    就要这把了。秦小冷在杂草丛生的头上抓了一把,抓下一根枯草似的头发来,在离刀口一厘米的上方,轻吹一口气,头发瞬间截断,轻飘飘地飞了出去。  好刀!秦小冷将手伸进口袋,掏了半天,竟没掏出一分钱来。口袋空了个把月了。秦小冷想起来了。有几个小混混模样的围了过来,蹲在地摊上看刀。卖主一见这些主子,立即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小混混身上。秦小冷悄悄抬起后脚跟,将军刀塞了进去。再将咖啡色牛皮刀套封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