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去法国之前,还只是一个对艺术一腔热血的懵懂青年。在准备面签的时候,面签指导老师还特意提醒我,千万不要跟签证官说什么:“我喜欢法国,因为她是一个浪漫和艺术的国度。”因为十个要去法国的人,有九个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跟签证官这么说,于是乎对签证官这么表述对法国的印象,几乎等于表达“我对法国一无所知”一样。
当我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整日泡在巴黎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里,沐浴在梵高的阳光下,弯腰在杜尚的马桶前,偶尔路过毕加索的涂鸦杰作的时候,却在饭桌上,被法国人对葡萄酒的高谈阔论给吸引过去,想起当年面签指导老师的谆谆告诫,于是做了一个小调查,“法国是一个艺术的国度吗?”50%的人不置可否;那么“法国是一个酒韵文化丰富的国度吗?”这就像打开话匣子的按钮,本来就能唠善侃的老法,会从我们饭桌上的这支酒,谈到他小时候,他老爸带他去参观酒庄,喝到的一支记忆深刻的无名村庄酒。
耳濡目染之下,也渐渐明白法国人对自己葡萄酒文化的自豪之处,这种葡萄酒文化,甚至和他们的宗教生活一样根深蒂固。罗马人沿着罗讷河深入法国腹地,所到之处,不仅留下了教堂等建筑,也普及了葡萄种植和酿造工艺,野蛮的高卢人在信仰十字架之前,也许早已经被罗马人带来的这种暗红色的液体所折服。
教会一直掌握着葡萄种植和酿制工艺的尖端技术,这也是他们财富的来源之一。我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小镇参观教堂建筑的时候,感叹于罗马建筑的技术精湛,也好奇于教堂周围总是有大片的橄榄园或者是葡萄园。同行的老师告诉我们,种植葡萄酿酒和提炼橄榄油是中世纪修道院的两大经济支柱产业。当时的教士不仅开垦荒地种植葡萄,还研究葡萄品种、酿酒工艺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而且教皇的口味对葡萄酒口味的流行趋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研究风土和葡萄品种的关系,本笃教会的僧侣,甚至会亲自用嘴去品尝泥土,这可不像用嘴品尝葡萄酒这么风雅。
可以肯定的是宗教对葡萄酒文化的推广是巨大的,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波尔多产区。在10世纪末期,波尔多的葡萄酒产区是唯一没有受到教会的影响力而开始增长的产区。波尔多的葡萄酒增长要得益于英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到了12世纪末,波尔多产区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张,英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还影响到香槟产区,沙龙马恩河畔的主教甚至颁布法令,确定香槟产区的范围,这个法令也被认为是标志香槟产区正式诞生的第一号文件。
于是就在这个求艺的过程中,不小心也不可避免地与葡萄酒有染,这里的僧侣不戒酒,耶稣会在最后的晚餐,指着倒满红色葡萄酒的酒杯对他的信徒说,这是我的血。但要理解让法国人自豪的葡萄酒文化,还是要从他们的一日三餐开始。
葡萄酒,是酒?还是一种带酒精的饮料?我更倾向后者,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从12度到15度左右,口感怡人,带着丰富的果香,特别是来自博若莱的新酒,其红色浆果香气更是新鲜而芬芳,非常容易入口。加之十个葡萄酒产区,遍布法国,产品种类丰富,物美价廉,超市里最普通的餐酒,也就一欧元到三欧元,助推了消费。
24小时的便利店售卖机,不仅销售饮料,也销售葡萄酒。要知道在法国有习惯性罢工的文化,周日所有的商店都不营业,广场的早市也中午12点半就收档了。如果碰巧要去朋友家吃晚宴又没有提前准备礼物,能买什么就成为很大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在路上经过一家花店,进门挑选了一盆的小玫瑰,如果放在广州的花市,也就是十块钱人民币一盆的那种,花费六欧,加上一个小包装和蝴蝶结,结算七欧,欧洲人工贵,所有人工服务都要加收人工费。
出门直走,又看到一家NICOLAS,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连锁店,其开店之密集,可以和广州的7-11便利店叫板。营业的小帅哥笑得太灿烂,被电到的我忍不住推门进去询了一下价,立刻被葡萄酒的价格吓到。在国内轻易就要二百到三百元人民币的葡萄酒,这儿的均价却在二欧左右,粉红葡萄酒的价格在二欧到三欧之间就有很多挑选,恒温柜里的白葡萄酒性价比也很诱人,于是忍不住三欧买了一支粉红葡萄酒。帅哥还很热情地一边找零,一边说我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只是年轻人的普通聚会,但是来的几拨朋友带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酒和自制食物,不是可乐和雪碧,更不是苹果和香蕉,带花的,我是唯一一个。我带的粉红葡萄酒和另外两个朋友带的白酒,被当作餐前酒喝了,配以炸薯片和小花生豆,还有友人做的小香肠卷。
席间说起挑礼物的这个小插曲,友人们大笑。也许是因为产地优势,性价比高的葡萄酒成为法国人日常饮料消费的首选,中国是以茶代酒,而这里是以酒代茶。虽然所有销售酒精饮料的场所,都标明喝酒有害健康,而调查也表示,法国的年轻人酒精消费要高于其他国家,但生活习惯还在继续,谁让人家是著名产地呢。
当我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整日泡在巴黎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里,沐浴在梵高的阳光下,弯腰在杜尚的马桶前,偶尔路过毕加索的涂鸦杰作的时候,却在饭桌上,被法国人对葡萄酒的高谈阔论给吸引过去,想起当年面签指导老师的谆谆告诫,于是做了一个小调查,“法国是一个艺术的国度吗?”50%的人不置可否;那么“法国是一个酒韵文化丰富的国度吗?”这就像打开话匣子的按钮,本来就能唠善侃的老法,会从我们饭桌上的这支酒,谈到他小时候,他老爸带他去参观酒庄,喝到的一支记忆深刻的无名村庄酒。
耳濡目染之下,也渐渐明白法国人对自己葡萄酒文化的自豪之处,这种葡萄酒文化,甚至和他们的宗教生活一样根深蒂固。罗马人沿着罗讷河深入法国腹地,所到之处,不仅留下了教堂等建筑,也普及了葡萄种植和酿造工艺,野蛮的高卢人在信仰十字架之前,也许早已经被罗马人带来的这种暗红色的液体所折服。
教会一直掌握着葡萄种植和酿制工艺的尖端技术,这也是他们财富的来源之一。我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小镇参观教堂建筑的时候,感叹于罗马建筑的技术精湛,也好奇于教堂周围总是有大片的橄榄园或者是葡萄园。同行的老师告诉我们,种植葡萄酿酒和提炼橄榄油是中世纪修道院的两大经济支柱产业。当时的教士不仅开垦荒地种植葡萄,还研究葡萄品种、酿酒工艺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而且教皇的口味对葡萄酒口味的流行趋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研究风土和葡萄品种的关系,本笃教会的僧侣,甚至会亲自用嘴去品尝泥土,这可不像用嘴品尝葡萄酒这么风雅。
可以肯定的是宗教对葡萄酒文化的推广是巨大的,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波尔多产区。在10世纪末期,波尔多的葡萄酒产区是唯一没有受到教会的影响力而开始增长的产区。波尔多的葡萄酒增长要得益于英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到了12世纪末,波尔多产区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张,英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还影响到香槟产区,沙龙马恩河畔的主教甚至颁布法令,确定香槟产区的范围,这个法令也被认为是标志香槟产区正式诞生的第一号文件。
于是就在这个求艺的过程中,不小心也不可避免地与葡萄酒有染,这里的僧侣不戒酒,耶稣会在最后的晚餐,指着倒满红色葡萄酒的酒杯对他的信徒说,这是我的血。但要理解让法国人自豪的葡萄酒文化,还是要从他们的一日三餐开始。
葡萄酒,是酒?还是一种带酒精的饮料?我更倾向后者,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从12度到15度左右,口感怡人,带着丰富的果香,特别是来自博若莱的新酒,其红色浆果香气更是新鲜而芬芳,非常容易入口。加之十个葡萄酒产区,遍布法国,产品种类丰富,物美价廉,超市里最普通的餐酒,也就一欧元到三欧元,助推了消费。
24小时的便利店售卖机,不仅销售饮料,也销售葡萄酒。要知道在法国有习惯性罢工的文化,周日所有的商店都不营业,广场的早市也中午12点半就收档了。如果碰巧要去朋友家吃晚宴又没有提前准备礼物,能买什么就成为很大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在路上经过一家花店,进门挑选了一盆的小玫瑰,如果放在广州的花市,也就是十块钱人民币一盆的那种,花费六欧,加上一个小包装和蝴蝶结,结算七欧,欧洲人工贵,所有人工服务都要加收人工费。
出门直走,又看到一家NICOLAS,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连锁店,其开店之密集,可以和广州的7-11便利店叫板。营业的小帅哥笑得太灿烂,被电到的我忍不住推门进去询了一下价,立刻被葡萄酒的价格吓到。在国内轻易就要二百到三百元人民币的葡萄酒,这儿的均价却在二欧左右,粉红葡萄酒的价格在二欧到三欧之间就有很多挑选,恒温柜里的白葡萄酒性价比也很诱人,于是忍不住三欧买了一支粉红葡萄酒。帅哥还很热情地一边找零,一边说我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只是年轻人的普通聚会,但是来的几拨朋友带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酒和自制食物,不是可乐和雪碧,更不是苹果和香蕉,带花的,我是唯一一个。我带的粉红葡萄酒和另外两个朋友带的白酒,被当作餐前酒喝了,配以炸薯片和小花生豆,还有友人做的小香肠卷。
席间说起挑礼物的这个小插曲,友人们大笑。也许是因为产地优势,性价比高的葡萄酒成为法国人日常饮料消费的首选,中国是以茶代酒,而这里是以酒代茶。虽然所有销售酒精饮料的场所,都标明喝酒有害健康,而调查也表示,法国的年轻人酒精消费要高于其他国家,但生活习惯还在继续,谁让人家是著名产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