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古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在呼图壁县城以南45公里处,距离克拉玛依市将近300公里。
1958年的“大跃进”,对齐古油田的初期开发工作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齐古油田至今尚未正式开发。
第一部钻机用“滑道”运至井场
在天山山脉的北面,山峦以梯状的形式渐渐矮了下来。即便如此,从山谷望上去,山势依然陡峭。
在一处陡峭的山梁上,有一条羊肠小道弯弯绕绕可达谷底。这条小道的确是羊踩出来的。
可1957年,有一部重达几十吨的钻机架到了谷底间不大的一块平地上。
但这笨重的钻机是怎么运送进来的呢?
第一部钻机是许士杰带人运进来的。
1954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在天山山脉的山前构造带上进行了1:50000的地面地质详查,找到了齐古构造,查清了齐古背斜的地层排列顺序。
1956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又进行了地面构造细测,认为齐古构造长16公里,宽约3公里。
由于齐古构造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构造带上,面积较大、构造完整。最重要的是,最有希望出油气的地层未受到剥蚀。
这样的勘探成果,意味着齐古构造是发现中下侏罗系和三叠系油藏的最有利地区。
许士杰在清冽冰凉的齐古河洗了把脸,继续指挥搬运钻机的工作。
1957年的夏季,这片山谷里绿草茵茵,健壮的哈萨克妇女在远处的山坡上放牧着牛羊。
但许士杰无心看景,他又跑到山顶大声呼喊谷底的司机和工人们拉紧滑索。
作为独山子矿务局的局长,许士杰知道,发现新油田的这第一锤子买卖必须要做好。
滑道——这是许士杰等人的发明。
这里唯一的一条所谓的沙石“公路”早已被频繁发生的山涧洪水冲断了。把几十吨重的钻机运到井场,是首要完成的工作。
他们将钻机部件拉运到谷顶,再沿着崖壁用木板垫出了一条长约50米的滑道,直达谷底。然后用拖拉机拽住钻机,把所有能用的车辆以及人力与拖拉机密切配合,小心下拉。
就这样,40米高、50吨重的钻机被搬运到了定好的井位上。
克拉玛依所属的油田,与这位后来的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有过这样一段缘分。
许老于2008年9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许士杰病重期间及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李源潮、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了慰问和哀悼。
因1a井的喷油而被发现的油田
钻机就位后,1957年8月开钻。
打的第一口井是浅1井,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浅钻队打的。
从154米开始,浅1井就不断地“报喜”了——
经常是正打着钻,泥浆槽面上就漂出油花、冒着气泡。
等打到295.24米时,泥浆被大量的油气侵入,简单分离之后,大约冒出了1吨油。
浅1井的任务完成了:它证明齐古构造是一个含油构造。
年底,新疆石油管理局根据石油工业部批准的钻探计划,在齐古背斜西高点顶部部署了齐1井,其设计井深1200米。
齐1井是1958年1月1日开钻的。
钻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与两年前的勘探成果吻合了——
在钻侏罗系头屯河组的过程中,发生多次油气显示,在320米处,泥浆发生严重气侵,在岩屑中见到了含油显示。
在384米到389米的井段,取出了含油砂巖。
在417米,泥浆又发生严重气侵,泥浆槽面用火可以点燃。
当井钻到442米时,发生了井涌,喷出带着油花的淡水,一个小时可以收集到600升石油。
不过,当钻到448米时,井内水量大增,每天产水约240立方米。
虽然打出的主要液体是水,只能将齐1井提前完钻、工程报废。但是,这口井绝不是失败——
顶气、中油、底水:一套完整的储层物质结构展现了出来,说明齐古构造有着很好的含油前景。
下一步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设计、确定更加合理的井位和钻探措施。
1958年3月20日,独山子矿区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闭幕,大会决议:1958年矿务局的勘探方针是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寻找新油田。并把齐古地区作为重点钻探目标。
6月22日,在齐1井所获取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新疆石油管理局设计部署的1a井开钻。
1a井设计井深还是1200米,但打到874.45米时就提前完钻了。
这次的提前完钻,和齐1井提前完钻的原因完全不同——
从261米开始,泥浆中陆续有油气显示,到669米时,油花随着循环液大量溢出,平均一天能出油一吨左右。
7月22日,井打到859米时,开始喷出大量原油,喷出油峰高达20米以上。
从22日晚11点30分到23日中午12点这12个半小时中,就喷出黑绿色原油三十多吨。
1958年8月15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在1a井下侏罗系三工河组845米至847米井段试油,获得日产油2.3吨。
这一天,齐古油田被正式发现。
力争一年采油三万吨
7月22日1a井的喷油,就已经振奋了克拉玛依石油人的心。
8月初,独山子矿区党委确定了开发齐古油田的方针:以油养油,钻采炼齐头并进,全面开花。
目标是:力争当年在这一地区采油三万吨。
初步规划是:先开发浅油层,拟在齐古构造中部1a井周围适当布置井位,一面寻找“A+B级”储油面积,一面进行生产,以增加原油产量。规划还计划在齐古构造的东部也适当布置井位,争取年底探明油区的含油面积。
几乎就在同时,齐古地区山洪暴发。
涛涛洪水淹没了钻杆、油管等许多钻井器材。
为了抢救器材,大家置生死于度外,跳入急流中。
危急时刻,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爆发——
据史料记载,有些职工甚至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扛起了八米多长、几百公斤重的钻杆。
这仅仅四个多小时的抗洪抢钻,被写进了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的历史。
职工们“早日拿下大油田”的豪迈壮志是可贵的,无论是“力争当年在这一地区采油三万吨”这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是“拼死也要抢救钻井器材“的真心壮举。
可一旦来自中国“最高处”过热的头脑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结合之后,必将发生很多无法挽回但却必须记载的历史——是年,正是“大跃进”的高潮期。
1958年8月7日,独山子矿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这实际上是一场“比武誓师大会”。
齐古区钻井队放出了“年内钻井12600米”和“超过张云清、赶上玉门关,独矿原油包一半”的“卫星”。
张云清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油田第一个打出了月上千米进尺的成绩,成为了各探区各支钻井队竞相超越的目标。
可是,齐古油田地处山前构造带,这里的地质构造与处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油田完全不同:岩层高陡、斜度大;地层硬;水层发育。
在这里钻井,首要的关键点是小钻压钻进以防斜,而且要在钻进过程中封堵住水层,不能够只图快。否则,距离找大油田的目标将会南辕北辙。
保持清醒头脑的技术人员站出来说话了——
独山子矿区副总工程师安怀之和钻井处主任工程师邹承德认为,快速钻进是需要地层条件做前提的,若要科学合理地钻探齐古油田,就不可能“月上千”。
企图“插白旗”的这两个“条件论”者,在1958年11月2日召开的独山子矿务局齐古钻井现场会议上被揪出来,遭到了一百四十多名要“插红旗”的“先进职工”的强烈批判。
批判者们很骄傲、很自豪,他们手中有着“铁一般的证据”:一只青年钻井队,使用自己装配的“跃进一号”钻机,抱着“要给条件论者一点颜色看看”的决心,从9月14日到10月13日,在齐5井上,用了30天的时间实现进尺1002米。
可是,这红红火火、热闹非凡的齐古油田在1959年4月之后,却突然没有了之前那些“遍插红旗”的消息了。
1962年,独山子矿务局将齐古油田交由采油一厂管理。
大跃进期间的齐古油田
给公众的答案,是1991年才揭晓的——
“1958年,我局曾在这一地区打了23口井,几乎口口井偏斜,其中4口井井斜严重超标。
钻井工艺研究所科研人員为解决这一难题,于今年6月奔赴齐古油田,分别在齐233井、齐234井进行防斜打直新技术的应用,获得成功。
这两口井的最大井斜仅为2度45分、3度45分,达到了总公司标准。
与未采用防斜技术的齐206井、齐220井相比,钻压平均提高140%;机械钻速平均提高72.5%;试验井段每米钻井成本下降70%,两口井分别节省费用97.3万元、100.9万元。”——1991年11月28日《新疆石油报》
齐古油田,在一口发现井出油之后;在必要的勘探、评价等措施没有得到准确结论之前;在没有认真分析地层特点的情况下,只凭一股自上而下的大跃进之风一拥而上、盲目铺开摊子,就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绝大多数井成了报废井。
直到1963年,新疆石油管理局科学研究所编制储量年报时,才依据已取得的资料,计算了齐古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地质储量,含油面积8.3平方公里,估算石油地质储量1732万吨。
科学理性的分析进一步找到了20世纪50年代“齐古现象”的弊病。
据《齐古油田志》记载:由于齐古油田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工程事故多,致使油田的勘探长期处于停顿状态。
直至1990、1991年,以侏罗系头屯河组、三工河组为目的层,部署并钻探了Q206、Q220、Q233、Q234等4口评井。
其中,Q220井在八道湾组压裂试油,分别获得日产31.8吨和7.4吨的高产工业油流,从而证实了八道湾组油藏的存在。
Q234井在三工河组压裂试油,获日产油5.06吨。
为了查明齐古背斜构造三叠系含油气情况,兼探八道湾组含油气情况,扩大齐古油田勘探领域,了解二叠系岩性及含油性,1990年部署并钻探了预探井——齐8井1991年3月在三叠系小泉沟群压裂试油,4毫米油嘴日产油25.37吨,日产气2040 立方米。
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谢宏闻听此讯,为之一振——
1991年4月3日,他来到了齐古油田现场,兴奋地说:“我代表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局市党委,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和感谢。”
同时,谢宏对齐古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作了安排部署:要在已知的油层外,继续往下打,要在这一带扩大新的含油领域,争取传来更好的消息。
好消息又有一个——
1992年10月31日,齐009评价井在三叠系小泉沟群数个层位用25毫米孔板试气,分别获得日产气27250立方米、30980立方米,从而证实了小泉沟群油气藏的存在。
齐古并未死去
1994年以后,仅有的几口产油气的井——1a井、齐8井、齐34井和Q220井在生产过程中却产量很低,两年前让人兴奋的齐8井,日产量只有1.2吨了。
结合当时新疆石油管理局的总体情况,齐古油田已经失去了继续大规模钻探的必要。
1996年3月16日,当时新疆石油管理局唯一的一支在低产低能区块挖潜的专业化队伍——黑油山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管理局的部署,开赴齐古油田。
这“挖潜开采”的方式有多种,既有正规的抽油,也要将流出井口的液体中漂浮着的原油捞起来。
总之,原则就是“少投入、多产出”。
1999年,采油一厂正式将齐古油田移交给黑油山公司管理。
2000年7月,对齐8井曾先后三次修井,日产油由1.7吨上升到7吨。2003年6月又对齐8井进行化学溶蜡修井,日产油由1.2吨上升到6.3吨。
2003年7月以前,齐古油田缺乏电源,基本上只能采用自喷或夏季开井、冬季关井的间歇生产方式。
2003年7月以后,黑油山公司开始应用天然气发电机进行发电,有1a井、齐34井和Q2203井转为抽油生产。
截止到2005年12月,齐古油田井口累积生产原油17583.6吨,井口天然气产量9540立方米。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攀升,国内能源需求日益加剧。在单位时间内多找油田、找大油田,是必须的战略。
2005年,新疆油田公司提出了“从大油田向大油气田跨越式发展”的长期目标。
西北缘滚动勘探开发成果显著,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开始手术,克拉美丽气田跃然出世……
在这种大环境下,齐古也许需要等待,等待战略与战术相交汇的那个点。
因为,齐古没有死去。
责任编辑 全照立
1958年的“大跃进”,对齐古油田的初期开发工作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齐古油田至今尚未正式开发。
第一部钻机用“滑道”运至井场
在天山山脉的北面,山峦以梯状的形式渐渐矮了下来。即便如此,从山谷望上去,山势依然陡峭。
在一处陡峭的山梁上,有一条羊肠小道弯弯绕绕可达谷底。这条小道的确是羊踩出来的。
可1957年,有一部重达几十吨的钻机架到了谷底间不大的一块平地上。
但这笨重的钻机是怎么运送进来的呢?
第一部钻机是许士杰带人运进来的。
1954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在天山山脉的山前构造带上进行了1:50000的地面地质详查,找到了齐古构造,查清了齐古背斜的地层排列顺序。
1956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又进行了地面构造细测,认为齐古构造长16公里,宽约3公里。
由于齐古构造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构造带上,面积较大、构造完整。最重要的是,最有希望出油气的地层未受到剥蚀。
这样的勘探成果,意味着齐古构造是发现中下侏罗系和三叠系油藏的最有利地区。
许士杰在清冽冰凉的齐古河洗了把脸,继续指挥搬运钻机的工作。
1957年的夏季,这片山谷里绿草茵茵,健壮的哈萨克妇女在远处的山坡上放牧着牛羊。
但许士杰无心看景,他又跑到山顶大声呼喊谷底的司机和工人们拉紧滑索。
作为独山子矿务局的局长,许士杰知道,发现新油田的这第一锤子买卖必须要做好。
滑道——这是许士杰等人的发明。
这里唯一的一条所谓的沙石“公路”早已被频繁发生的山涧洪水冲断了。把几十吨重的钻机运到井场,是首要完成的工作。
他们将钻机部件拉运到谷顶,再沿着崖壁用木板垫出了一条长约50米的滑道,直达谷底。然后用拖拉机拽住钻机,把所有能用的车辆以及人力与拖拉机密切配合,小心下拉。
就这样,40米高、50吨重的钻机被搬运到了定好的井位上。
克拉玛依所属的油田,与这位后来的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有过这样一段缘分。
许老于2008年9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许士杰病重期间及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李源潮、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了慰问和哀悼。
因1a井的喷油而被发现的油田
钻机就位后,1957年8月开钻。
打的第一口井是浅1井,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浅钻队打的。
从154米开始,浅1井就不断地“报喜”了——
经常是正打着钻,泥浆槽面上就漂出油花、冒着气泡。
等打到295.24米时,泥浆被大量的油气侵入,简单分离之后,大约冒出了1吨油。
浅1井的任务完成了:它证明齐古构造是一个含油构造。
年底,新疆石油管理局根据石油工业部批准的钻探计划,在齐古背斜西高点顶部部署了齐1井,其设计井深1200米。
齐1井是1958年1月1日开钻的。
钻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与两年前的勘探成果吻合了——
在钻侏罗系头屯河组的过程中,发生多次油气显示,在320米处,泥浆发生严重气侵,在岩屑中见到了含油显示。
在384米到389米的井段,取出了含油砂巖。
在417米,泥浆又发生严重气侵,泥浆槽面用火可以点燃。
当井钻到442米时,发生了井涌,喷出带着油花的淡水,一个小时可以收集到600升石油。
不过,当钻到448米时,井内水量大增,每天产水约240立方米。
虽然打出的主要液体是水,只能将齐1井提前完钻、工程报废。但是,这口井绝不是失败——
顶气、中油、底水:一套完整的储层物质结构展现了出来,说明齐古构造有着很好的含油前景。
下一步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设计、确定更加合理的井位和钻探措施。
1958年3月20日,独山子矿区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闭幕,大会决议:1958年矿务局的勘探方针是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寻找新油田。并把齐古地区作为重点钻探目标。
6月22日,在齐1井所获取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新疆石油管理局设计部署的1a井开钻。
1a井设计井深还是1200米,但打到874.45米时就提前完钻了。
这次的提前完钻,和齐1井提前完钻的原因完全不同——
从261米开始,泥浆中陆续有油气显示,到669米时,油花随着循环液大量溢出,平均一天能出油一吨左右。
7月22日,井打到859米时,开始喷出大量原油,喷出油峰高达20米以上。
从22日晚11点30分到23日中午12点这12个半小时中,就喷出黑绿色原油三十多吨。
1958年8月15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在1a井下侏罗系三工河组845米至847米井段试油,获得日产油2.3吨。
这一天,齐古油田被正式发现。
力争一年采油三万吨
7月22日1a井的喷油,就已经振奋了克拉玛依石油人的心。
8月初,独山子矿区党委确定了开发齐古油田的方针:以油养油,钻采炼齐头并进,全面开花。
目标是:力争当年在这一地区采油三万吨。
初步规划是:先开发浅油层,拟在齐古构造中部1a井周围适当布置井位,一面寻找“A+B级”储油面积,一面进行生产,以增加原油产量。规划还计划在齐古构造的东部也适当布置井位,争取年底探明油区的含油面积。
几乎就在同时,齐古地区山洪暴发。
涛涛洪水淹没了钻杆、油管等许多钻井器材。
为了抢救器材,大家置生死于度外,跳入急流中。
危急时刻,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爆发——
据史料记载,有些职工甚至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扛起了八米多长、几百公斤重的钻杆。
这仅仅四个多小时的抗洪抢钻,被写进了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的历史。
职工们“早日拿下大油田”的豪迈壮志是可贵的,无论是“力争当年在这一地区采油三万吨”这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是“拼死也要抢救钻井器材“的真心壮举。
可一旦来自中国“最高处”过热的头脑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结合之后,必将发生很多无法挽回但却必须记载的历史——是年,正是“大跃进”的高潮期。
1958年8月7日,独山子矿区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这实际上是一场“比武誓师大会”。
齐古区钻井队放出了“年内钻井12600米”和“超过张云清、赶上玉门关,独矿原油包一半”的“卫星”。
张云清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油田第一个打出了月上千米进尺的成绩,成为了各探区各支钻井队竞相超越的目标。
可是,齐古油田地处山前构造带,这里的地质构造与处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油田完全不同:岩层高陡、斜度大;地层硬;水层发育。
在这里钻井,首要的关键点是小钻压钻进以防斜,而且要在钻进过程中封堵住水层,不能够只图快。否则,距离找大油田的目标将会南辕北辙。
保持清醒头脑的技术人员站出来说话了——
独山子矿区副总工程师安怀之和钻井处主任工程师邹承德认为,快速钻进是需要地层条件做前提的,若要科学合理地钻探齐古油田,就不可能“月上千”。
企图“插白旗”的这两个“条件论”者,在1958年11月2日召开的独山子矿务局齐古钻井现场会议上被揪出来,遭到了一百四十多名要“插红旗”的“先进职工”的强烈批判。
批判者们很骄傲、很自豪,他们手中有着“铁一般的证据”:一只青年钻井队,使用自己装配的“跃进一号”钻机,抱着“要给条件论者一点颜色看看”的决心,从9月14日到10月13日,在齐5井上,用了30天的时间实现进尺1002米。
可是,这红红火火、热闹非凡的齐古油田在1959年4月之后,却突然没有了之前那些“遍插红旗”的消息了。
1962年,独山子矿务局将齐古油田交由采油一厂管理。
大跃进期间的齐古油田
给公众的答案,是1991年才揭晓的——
“1958年,我局曾在这一地区打了23口井,几乎口口井偏斜,其中4口井井斜严重超标。
钻井工艺研究所科研人員为解决这一难题,于今年6月奔赴齐古油田,分别在齐233井、齐234井进行防斜打直新技术的应用,获得成功。
这两口井的最大井斜仅为2度45分、3度45分,达到了总公司标准。
与未采用防斜技术的齐206井、齐220井相比,钻压平均提高140%;机械钻速平均提高72.5%;试验井段每米钻井成本下降70%,两口井分别节省费用97.3万元、100.9万元。”——1991年11月28日《新疆石油报》
齐古油田,在一口发现井出油之后;在必要的勘探、评价等措施没有得到准确结论之前;在没有认真分析地层特点的情况下,只凭一股自上而下的大跃进之风一拥而上、盲目铺开摊子,就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绝大多数井成了报废井。
直到1963年,新疆石油管理局科学研究所编制储量年报时,才依据已取得的资料,计算了齐古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地质储量,含油面积8.3平方公里,估算石油地质储量1732万吨。
科学理性的分析进一步找到了20世纪50年代“齐古现象”的弊病。
据《齐古油田志》记载:由于齐古油田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工程事故多,致使油田的勘探长期处于停顿状态。
直至1990、1991年,以侏罗系头屯河组、三工河组为目的层,部署并钻探了Q206、Q220、Q233、Q234等4口评井。
其中,Q220井在八道湾组压裂试油,分别获得日产31.8吨和7.4吨的高产工业油流,从而证实了八道湾组油藏的存在。
Q234井在三工河组压裂试油,获日产油5.06吨。
为了查明齐古背斜构造三叠系含油气情况,兼探八道湾组含油气情况,扩大齐古油田勘探领域,了解二叠系岩性及含油性,1990年部署并钻探了预探井——齐8井1991年3月在三叠系小泉沟群压裂试油,4毫米油嘴日产油25.37吨,日产气2040 立方米。
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谢宏闻听此讯,为之一振——
1991年4月3日,他来到了齐古油田现场,兴奋地说:“我代表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局市党委,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和感谢。”
同时,谢宏对齐古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作了安排部署:要在已知的油层外,继续往下打,要在这一带扩大新的含油领域,争取传来更好的消息。
好消息又有一个——
1992年10月31日,齐009评价井在三叠系小泉沟群数个层位用25毫米孔板试气,分别获得日产气27250立方米、30980立方米,从而证实了小泉沟群油气藏的存在。
齐古并未死去
1994年以后,仅有的几口产油气的井——1a井、齐8井、齐34井和Q220井在生产过程中却产量很低,两年前让人兴奋的齐8井,日产量只有1.2吨了。
结合当时新疆石油管理局的总体情况,齐古油田已经失去了继续大规模钻探的必要。
1996年3月16日,当时新疆石油管理局唯一的一支在低产低能区块挖潜的专业化队伍——黑油山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管理局的部署,开赴齐古油田。
这“挖潜开采”的方式有多种,既有正规的抽油,也要将流出井口的液体中漂浮着的原油捞起来。
总之,原则就是“少投入、多产出”。
1999年,采油一厂正式将齐古油田移交给黑油山公司管理。
2000年7月,对齐8井曾先后三次修井,日产油由1.7吨上升到7吨。2003年6月又对齐8井进行化学溶蜡修井,日产油由1.2吨上升到6.3吨。
2003年7月以前,齐古油田缺乏电源,基本上只能采用自喷或夏季开井、冬季关井的间歇生产方式。
2003年7月以后,黑油山公司开始应用天然气发电机进行发电,有1a井、齐34井和Q2203井转为抽油生产。
截止到2005年12月,齐古油田井口累积生产原油17583.6吨,井口天然气产量9540立方米。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攀升,国内能源需求日益加剧。在单位时间内多找油田、找大油田,是必须的战略。
2005年,新疆油田公司提出了“从大油田向大油气田跨越式发展”的长期目标。
西北缘滚动勘探开发成果显著,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开始手术,克拉美丽气田跃然出世……
在这种大环境下,齐古也许需要等待,等待战略与战术相交汇的那个点。
因为,齐古没有死去。
责任编辑 全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