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本阐释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初中阶段学生所应具备的语文素养,这在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均有所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文本教学应逐步从简单的文本解读,过渡到深层涵义的文本阐释和意义建构。基于此,文章就培养学生的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多种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深层涵义,进一步培养学生阐释文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文本阐释;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阶段的升中考试已逐步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而初中语文学科在中考中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内容。其中关于文本阐释能力是当中强调的重点,并在每年的升中考试中有所体现。无论是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还是立足中考试题对深度阐释文本思维能力的侧重都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是现今和今后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所应追求的重点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以文本教学的主阵地——课文为载体,通过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解读文本、阐释文本的能力,进而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可见,就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虽然各大学校都在大谈新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改革,然而,应试教育早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根深蒂固,依旧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当下的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他们自身缺乏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基础,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讲解仍旧停留在“主题思想与写作特点”简单相加的传统模式上。而对于一些有深度的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过于片面,忽略了文本在某一特定时空所具有的意涵是和当代社会背景、当代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以致于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章时,无法深入、充分的阐释文本,这给学生审美能力、鉴赏水平乃至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影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初中语文文本教学陷入困境,处于为难的境地。为了克服初中语文传统文本教学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改革把学生阐释事物的能力列入了初中语文教学标准中,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生的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培养”落实到文本教学工作中,为文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找到生长点,以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培养学生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的困惑
困惑一:如何设计难度适中且能引导学生深层解读文本的教学任务?
学生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决定着他们对文本阐释的思路和审美角度,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的限制,一些没有铺垫或者是思维能力过高的任务会使他们无法适从,或者是脱离文本任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困惑二:目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难以摆脱的问题
(1)简单肤浅的文本解读,任务过于简单,缺乏深层理解。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容易忽略学生学习时候的一些细节,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更是把任务停留在处理文本浅层信息上,学生基本无需深入解读文章就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当学生的观察以及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感知时,也会疏于动脑,随之造成思维的惰性,导致他们的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也因此受滞。
(2)任务形式单一,造成思维盲区。存在部分语文教师对提高学生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文本阐释能力内涵的了解不清,导致他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忽略了文本结构等概括性任务以及作者意图推理任务等设计,造成学生思维发展出现盲区,从而影响学生熟悉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三、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文本阐释归根究底是对文学作品阅读之后的阐述与解释,离开对文学作品的记忆和熟悉,就谈不上文本阐释。教师们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还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样的,当教师在强调加强学生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否则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何获得,语文与别的学科又有何差异?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把有可能联系、比较、扩展和延伸的文本知识融合起来,然后对具体的文本进行阐释,展示文本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这样一来,就能够打通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隔阂”,语文就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店,而是一个整体。
(二)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由于认知障碍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和文本学习之间总隔着一道鸿沟,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不适用的教学方式,结合初中文本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文本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尽可能地引入一些能够影响学生的方法论,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方法的启迪。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教师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难以深入解读文本。倘若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能给学生开拓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提高文本阐释能力无疑是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与文本解读之间的鸿沟自然而然就会消除。
以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进行分析,这是一篇体现莫泊桑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本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不少教师将其教学价值定位于“如何解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将教学的立足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如何从少年约瑟夫的视角来看待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无义,而忽略了承载这个内容的语言形式,导致学生难以在文本认知上得到帮助。此文作为入编初中教材的外国短篇小说,编者意图是明确的:让学生在开阔文化视野教育的同时,习得语言表达的规范和技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进入课文情境,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验主人公的经历,聚焦文中突出的言语表达方式,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以培养解读、阐释小说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在阐释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激活思维,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训练学生规范表达
升中考试是一种限时的纸笔测试。即使你的基础知识夯实,思维能力活跃,也需要借助文字的方式才能在试卷上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文本阐释是与他们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文本阐释效果,准确地把文本信息传递出来。表达规范的前提条件是审题的准确,在众多的问题中通常会有限制性的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这些限定词语隐对问题的回答作出了限制,只有在对所有的要求理解透彻后,才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答案组织。在答案的表述上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作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文本深层阅读活动,并融入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文本阐释和综合能力提高目标的达成,使语文文本教学过程成为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家成.论学生发展能达到的境界——基于“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改革实践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2]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作者简介:
黄乃静,广西省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本科学历。
凌海荣,广西省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本科学历。
关键词:初中;文本阐释;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阶段的升中考试已逐步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而初中语文学科在中考中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内容。其中关于文本阐释能力是当中强调的重点,并在每年的升中考试中有所体现。无论是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还是立足中考试题对深度阐释文本思维能力的侧重都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是现今和今后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所应追求的重点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以文本教学的主阵地——课文为载体,通过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解读文本、阐释文本的能力,进而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可见,就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虽然各大学校都在大谈新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改革,然而,应试教育早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根深蒂固,依旧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当下的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他们自身缺乏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基础,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讲解仍旧停留在“主题思想与写作特点”简单相加的传统模式上。而对于一些有深度的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过于片面,忽略了文本在某一特定时空所具有的意涵是和当代社会背景、当代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以致于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章时,无法深入、充分的阐释文本,这给学生审美能力、鉴赏水平乃至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影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初中语文文本教学陷入困境,处于为难的境地。为了克服初中语文传统文本教学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改革把学生阐释事物的能力列入了初中语文教学标准中,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生的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培养”落实到文本教学工作中,为文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找到生长点,以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培养学生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的困惑
困惑一:如何设计难度适中且能引导学生深层解读文本的教学任务?
学生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决定着他们对文本阐释的思路和审美角度,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的限制,一些没有铺垫或者是思维能力过高的任务会使他们无法适从,或者是脱离文本任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困惑二:目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难以摆脱的问题
(1)简单肤浅的文本解读,任务过于简单,缺乏深层理解。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容易忽略学生学习时候的一些细节,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更是把任务停留在处理文本浅层信息上,学生基本无需深入解读文章就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当学生的观察以及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感知时,也会疏于动脑,随之造成思维的惰性,导致他们的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也因此受滞。
(2)任务形式单一,造成思维盲区。存在部分语文教师对提高学生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文本阐释能力内涵的了解不清,导致他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忽略了文本结构等概括性任务以及作者意图推理任务等设计,造成学生思维发展出现盲区,从而影响学生熟悉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三、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文本阐释归根究底是对文学作品阅读之后的阐述与解释,离开对文学作品的记忆和熟悉,就谈不上文本阐释。教师们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还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样的,当教师在强调加强学生文本阐释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否则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何获得,语文与别的学科又有何差异?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把有可能联系、比较、扩展和延伸的文本知识融合起来,然后对具体的文本进行阐释,展示文本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这样一来,就能够打通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隔阂”,语文就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店,而是一个整体。
(二)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由于认知障碍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和文本学习之间总隔着一道鸿沟,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不适用的教学方式,结合初中文本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文本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尽可能地引入一些能够影响学生的方法论,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方法的启迪。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教师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难以深入解读文本。倘若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能给学生开拓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提高文本阐释能力无疑是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与文本解读之间的鸿沟自然而然就会消除。
以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进行分析,这是一篇体现莫泊桑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本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不少教师将其教学价值定位于“如何解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将教学的立足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如何从少年约瑟夫的视角来看待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无义,而忽略了承载这个内容的语言形式,导致学生难以在文本认知上得到帮助。此文作为入编初中教材的外国短篇小说,编者意图是明确的:让学生在开阔文化视野教育的同时,习得语言表达的规范和技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进入课文情境,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验主人公的经历,聚焦文中突出的言语表达方式,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以培养解读、阐释小说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在阐释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激活思维,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训练学生规范表达
升中考试是一种限时的纸笔测试。即使你的基础知识夯实,思维能力活跃,也需要借助文字的方式才能在试卷上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文本阐释是与他们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文本阐释效果,准确地把文本信息传递出来。表达规范的前提条件是审题的准确,在众多的问题中通常会有限制性的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这些限定词语隐对问题的回答作出了限制,只有在对所有的要求理解透彻后,才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答案组织。在答案的表述上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阐释与综合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作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文本深层阅读活动,并融入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文本阐释和综合能力提高目标的达成,使语文文本教学过程成为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家成.论学生发展能达到的境界——基于“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改革实践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2]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作者简介:
黄乃静,广西省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本科学历。
凌海荣,广西省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