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工厂迁至内陆地区的方法对许多跨国企业而言,是解决人工成本上升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在政府政策上,为了使内陆地区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不少鼓励投资内陆地区的优惠政策。尽管目前迁往内陆的跨国企业在绝对数量上还相对比较少,但已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针对这种现象,2008年2月,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远鹏研究员,请他畅谈了近年来外商投资的新趋势。
外企“出走”:需防备产业“真空”
类似于外资企业的“中国+1”战略或者其他外迁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那么,这次的产能转移过程是一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产业提升的机遇,还是外企离开后,将产生产能真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后果呢?

对于这个问题,张研究员认为,外商的工厂近年来向东南亚国家迁移,除了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政策等因素外,还有外国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力增大因素。近些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越南等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政策吸引了不少外来企业,例如富士康等台资企业就将大手笔到越南投资建厂。张研究员表示,如果许多外企离开,目前当地的民企能不能填空缺是关键。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他对内资企业能不能上来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如果离开的企业是高科技大企业,那么伴随着它的离开,技术、配套的中小企业以及渠道也会随之离开。“比如笔记本电脑、液晶面板制造等高科技行业离开后,国内的企业能否发展上来呢?就目前来看情形并不是很乐观。然而,我们的眼光不一定集中在同一领域。用我们的长处来拼,内资企业完全可以进行错位竞争,做到‘扬长避短’。”
在许多内陆经济开发区努力将外资“请进来”的同时,一些沿海经济开发区又在请那些高耗能、粗放型的外资企业“迁出去”。张研究员对此的看法是,在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外资出走”是很正常的现象。国内最近关闭的外资企业以高耗能、粗放型企业数量最多,而这一类型的外企“出走”对于当地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具有相对好处的。
民企提档:关键在于抓强项
张研究员说,民企要做到“扬长避短”,可以参考近年来许多国内企业在其行业内的发展。张研究员举了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为例,他认为我国近年来的新能源类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常醒目的“亮点”。
“其实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大发展就在这两三年。”张研究员说,“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有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企业。”2005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在2006年末产能达到200兆瓦,2007年扩充到500兆瓦,发展十分迅速,2008年的目标产能为1G瓦;南京中电光伏公司2008年产能也将增加到600兆瓦;浙江省宁波太阳能电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电源生产企业之一,众多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此外,江苏、浙江、上海都是风能资源较丰富的省市,据估计江苏风力资源在238万千瓦,浙江在164万千瓦,上海市在2015年以前可供开发的风资源潜力至少有15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0亿千瓦时以上,所以长三角地区有条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目前两省一市的企业如江苏天奇股份、上电集团等在风机叶片、电机、齿轮制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吸引外资:政策利好最关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定了众多的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的政策,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带来的良机,让外资源源流入。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在“2008 新视角”高峰论坛上发言称,还会有很多外商到中国来投资,中国在开放经济中提升开放效益。
目前,全球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在鼓励吸引外资,竞争的方式主要就是靠政策引导,其95%以上都是采取鼓励外资的政策。2008年实施两税合一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张研究员认为,如果中国继续作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项和必选项目,其关键在在于相关法律、规章的健全。目前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成熟,外资在选择时一般会优先考虑中国大陆。从国内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长三角之所以能超过珠三角的关键就在于法律制度的健全,效率的提高,治安的良好。而政策的优势中还包括保持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般情况下,外商的投资有自身的预期,这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治安状况。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一般比较稳定,甚至上百年不变。即使修改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的政策也应当由一个相对稳定性,不能突然变化。
张远鹏,1965年2月出生,南京大学博士,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亚太学会理事。
外企“出走”:需防备产业“真空”
类似于外资企业的“中国+1”战略或者其他外迁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那么,这次的产能转移过程是一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产业提升的机遇,还是外企离开后,将产生产能真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后果呢?

对于这个问题,张研究员认为,外商的工厂近年来向东南亚国家迁移,除了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政策等因素外,还有外国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力增大因素。近些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越南等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政策吸引了不少外来企业,例如富士康等台资企业就将大手笔到越南投资建厂。张研究员表示,如果许多外企离开,目前当地的民企能不能填空缺是关键。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他对内资企业能不能上来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如果离开的企业是高科技大企业,那么伴随着它的离开,技术、配套的中小企业以及渠道也会随之离开。“比如笔记本电脑、液晶面板制造等高科技行业离开后,国内的企业能否发展上来呢?就目前来看情形并不是很乐观。然而,我们的眼光不一定集中在同一领域。用我们的长处来拼,内资企业完全可以进行错位竞争,做到‘扬长避短’。”
在许多内陆经济开发区努力将外资“请进来”的同时,一些沿海经济开发区又在请那些高耗能、粗放型的外资企业“迁出去”。张研究员对此的看法是,在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外资出走”是很正常的现象。国内最近关闭的外资企业以高耗能、粗放型企业数量最多,而这一类型的外企“出走”对于当地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具有相对好处的。
民企提档:关键在于抓强项
张研究员说,民企要做到“扬长避短”,可以参考近年来许多国内企业在其行业内的发展。张研究员举了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为例,他认为我国近年来的新能源类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常醒目的“亮点”。
“其实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大发展就在这两三年。”张研究员说,“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有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企业。”2005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在2006年末产能达到200兆瓦,2007年扩充到500兆瓦,发展十分迅速,2008年的目标产能为1G瓦;南京中电光伏公司2008年产能也将增加到600兆瓦;浙江省宁波太阳能电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电源生产企业之一,众多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此外,江苏、浙江、上海都是风能资源较丰富的省市,据估计江苏风力资源在238万千瓦,浙江在164万千瓦,上海市在2015年以前可供开发的风资源潜力至少有15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0亿千瓦时以上,所以长三角地区有条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目前两省一市的企业如江苏天奇股份、上电集团等在风机叶片、电机、齿轮制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吸引外资:政策利好最关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定了众多的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的政策,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带来的良机,让外资源源流入。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在“2008 新视角”高峰论坛上发言称,还会有很多外商到中国来投资,中国在开放经济中提升开放效益。
目前,全球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在鼓励吸引外资,竞争的方式主要就是靠政策引导,其95%以上都是采取鼓励外资的政策。2008年实施两税合一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张研究员认为,如果中国继续作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项和必选项目,其关键在在于相关法律、规章的健全。目前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成熟,外资在选择时一般会优先考虑中国大陆。从国内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长三角之所以能超过珠三角的关键就在于法律制度的健全,效率的提高,治安的良好。而政策的优势中还包括保持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般情况下,外商的投资有自身的预期,这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治安状况。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一般比较稳定,甚至上百年不变。即使修改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的政策也应当由一个相对稳定性,不能突然变化。
张远鹏,1965年2月出生,南京大学博士,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亚太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