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历史名窑之一。宋元以来,它与浙江龙泉窑齐名,又与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三足鼎立,被称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但因过去文献上没有专门的记载,长期以来,人们无从得知德化窑早期窑炉创建年代、窑炉结构与类型及其演变的历史。
解放后,国内有关单位曾多次深入到德化进行古陶瓷调查考察。1976年对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进行科学的发掘,清理出这两处窑炉基址,使得人们对德化窑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过程等情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一、碗坪仑窑 碗坪仑窑址在德化县盖德乡盖德村,东距德化县城约7公里,当地居民分布在碗窑溪两岸。古有山涧小道沿溪而行。建国后,沿溪傍山修筑了一条公路直达县城。碗坪仑窑址就座落在碗窑溪北岸高约30米的山坡上。1966年2月发现窑址时,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地表露着大量的匣钵、瓷片,其地因而得名为碗坪仑。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晋江地区(今泉州市)文管会等联合组成考古发掘组对碗坪仑窑址进行发掘,国家文物管理局特派人前来指导。
碗坪仑窑发掘揭露出两座窑基,编号为Y1和Y2。Y1依山坡而建,窑的头部和尾部都已被破坏。窑身残长12米,宽2.60~2.80米,残高0.15~0.25米。窑的方向为163度,窑底坡度约10度。窑基用长方形砖砌成,两壁有残窑门5处,窑门宽0.40~0.55米。窑底自上而下累迭有7层相间的黄沙、白沙和红烧土,厚约0.5米。
Y2是一个窑头近似半椭圆形的残窑基,窑身顶端倒塌,火膛及窑壁保存尚好。窑身残长约3.70米,宽1.40米,残高约0.70米,方向129度,窑底面呈10度倾斜坡。
碗坪仑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垫托、托盘、垫柱、匣钵、支圈、垫圈、垫饼、钵模、小碟模、带把模具等。瓷器产品以白瓷为主,此外还有黑釉、酱釉瓷器,部分产品还因火候差异呈青白或灰白,乃至牙黄。该窑产品形式多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北宋时代的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短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度高,釉色滋润,白里泛青,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纹饰以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构图严谨,生动秀丽。南宋时期以生产青瓷和黑瓷两大系统为主,除碗、盘、钵、罐、壶等日用瓷外,还生产大量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和军持。值得一提的是碗坪仑窑出土的军持、粉盒和腹部凸印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产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发现,由此可以证实它是一处重要的外销窑址。
二、屈斗宫窑址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东约1公里的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的南坡上,1953年由华东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尔后省、地、县等有关部门又多次复查,一致认为该窑址对研究德化窑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6年4月至7月间,晋江地区和德化县有关单位与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组成发掘工作队,对屈斗宫宋元窑址进行科学发掘。此次发掘揭露出较为完整的窑炉一座。窑炉坡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屈斗宫窑窑火腔和窑床保存基本完好,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5个通火孔。窑室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挡火墙),隔墙底设通火孔。窑室底部倾斜,倾斜度为12~22度。分室间地上铺石英细砂,砂上设置匣钵或托座。整座窑依山坡建造,似一条长龙卧伏在山坡上。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制铜罗盘、小盘、直道纹洗、莲瓣纹碗、缠枝花纹洗和军持的印模、制坯用的托盘,有敲开匣钵的铁窑刀以及各类匣钵垫、匣钵、匣钵盖,有覆烧芒口碗的支圈,有莲瓣纹碗和洗形器对口烧的托座,有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的垫圈。出土器物的品种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盆、高足杯等10余种。瓷器的釉色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第二种是白釉,洁白无疵,滋润莹净。此外,或灰或黄、或深或浅等不同色调,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未烧成熟和生烧所造成的败色。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纹饰有弦纹、卷草纹、篮纹、云纹、直道纹、篾纹、钱纹、凤纹、莲瓣纹和人物;还有莲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各种花卉,丰富多彩。特别是盒盖上的花纹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在花卉中还夹有“福”、“寿”、“金玉”、“金玉满堂”、“长寿新船”、“寿山福海”等吉祥文字。
根据对屈斗宫窑出土器物的造型特征和釉色等分析可以断定:屈斗宫窑是宋至元代初期的遗存。窑址生产的上限是南宋时代。此外窑址还出土大量具有元代风格和特征的产品如墩子式碗、高足杯、直道纹洗、粉盒、军持、壶、瓶等。其中两件直道纹洗的底部刻画着具有明显蒙古人特征的头像,一些三足垫饼上有元代的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根据这些实物,可以断定,窑址废弃时代应在元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屈斗宫窑中出土的军持、盒、小瓶、飞凤碗、执壶、弦纹洗、高足杯、瓷壶等器物在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有发现,说明屈斗宫窑产品当时畅销于国际市场。屈斗宫窑的发掘对研究宋元时代德化窑的烧造规模、制作工艺、窑炉发展和瓷器外销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屈斗宫窑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关注。1981年10月,屈斗宫窑址编入《中国名胜辞典》一书。1988年1月,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屈斗宫窑和浔中镇、三班镇、盖德乡范围内的宋至明代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编:耕生)
解放后,国内有关单位曾多次深入到德化进行古陶瓷调查考察。1976年对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进行科学的发掘,清理出这两处窑炉基址,使得人们对德化窑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过程等情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一、碗坪仑窑 碗坪仑窑址在德化县盖德乡盖德村,东距德化县城约7公里,当地居民分布在碗窑溪两岸。古有山涧小道沿溪而行。建国后,沿溪傍山修筑了一条公路直达县城。碗坪仑窑址就座落在碗窑溪北岸高约30米的山坡上。1966年2月发现窑址时,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地表露着大量的匣钵、瓷片,其地因而得名为碗坪仑。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晋江地区(今泉州市)文管会等联合组成考古发掘组对碗坪仑窑址进行发掘,国家文物管理局特派人前来指导。
碗坪仑窑发掘揭露出两座窑基,编号为Y1和Y2。Y1依山坡而建,窑的头部和尾部都已被破坏。窑身残长12米,宽2.60~2.80米,残高0.15~0.25米。窑的方向为163度,窑底坡度约10度。窑基用长方形砖砌成,两壁有残窑门5处,窑门宽0.40~0.55米。窑底自上而下累迭有7层相间的黄沙、白沙和红烧土,厚约0.5米。
Y2是一个窑头近似半椭圆形的残窑基,窑身顶端倒塌,火膛及窑壁保存尚好。窑身残长约3.70米,宽1.40米,残高约0.70米,方向129度,窑底面呈10度倾斜坡。
碗坪仑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垫托、托盘、垫柱、匣钵、支圈、垫圈、垫饼、钵模、小碟模、带把模具等。瓷器产品以白瓷为主,此外还有黑釉、酱釉瓷器,部分产品还因火候差异呈青白或灰白,乃至牙黄。该窑产品形式多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北宋时代的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短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度高,釉色滋润,白里泛青,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纹饰以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构图严谨,生动秀丽。南宋时期以生产青瓷和黑瓷两大系统为主,除碗、盘、钵、罐、壶等日用瓷外,还生产大量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和军持。值得一提的是碗坪仑窑出土的军持、粉盒和腹部凸印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产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发现,由此可以证实它是一处重要的外销窑址。
二、屈斗宫窑址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东约1公里的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的南坡上,1953年由华东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尔后省、地、县等有关部门又多次复查,一致认为该窑址对研究德化窑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6年4月至7月间,晋江地区和德化县有关单位与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组成发掘工作队,对屈斗宫宋元窑址进行科学发掘。此次发掘揭露出较为完整的窑炉一座。窑炉坡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屈斗宫窑窑火腔和窑床保存基本完好,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5个通火孔。窑室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挡火墙),隔墙底设通火孔。窑室底部倾斜,倾斜度为12~22度。分室间地上铺石英细砂,砂上设置匣钵或托座。整座窑依山坡建造,似一条长龙卧伏在山坡上。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制铜罗盘、小盘、直道纹洗、莲瓣纹碗、缠枝花纹洗和军持的印模、制坯用的托盘,有敲开匣钵的铁窑刀以及各类匣钵垫、匣钵、匣钵盖,有覆烧芒口碗的支圈,有莲瓣纹碗和洗形器对口烧的托座,有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的垫圈。出土器物的品种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盆、高足杯等10余种。瓷器的釉色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第二种是白釉,洁白无疵,滋润莹净。此外,或灰或黄、或深或浅等不同色调,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未烧成熟和生烧所造成的败色。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纹饰有弦纹、卷草纹、篮纹、云纹、直道纹、篾纹、钱纹、凤纹、莲瓣纹和人物;还有莲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各种花卉,丰富多彩。特别是盒盖上的花纹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在花卉中还夹有“福”、“寿”、“金玉”、“金玉满堂”、“长寿新船”、“寿山福海”等吉祥文字。
根据对屈斗宫窑出土器物的造型特征和釉色等分析可以断定:屈斗宫窑是宋至元代初期的遗存。窑址生产的上限是南宋时代。此外窑址还出土大量具有元代风格和特征的产品如墩子式碗、高足杯、直道纹洗、粉盒、军持、壶、瓶等。其中两件直道纹洗的底部刻画着具有明显蒙古人特征的头像,一些三足垫饼上有元代的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根据这些实物,可以断定,窑址废弃时代应在元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屈斗宫窑中出土的军持、盒、小瓶、飞凤碗、执壶、弦纹洗、高足杯、瓷壶等器物在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有发现,说明屈斗宫窑产品当时畅销于国际市场。屈斗宫窑的发掘对研究宋元时代德化窑的烧造规模、制作工艺、窑炉发展和瓷器外销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屈斗宫窑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关注。1981年10月,屈斗宫窑址编入《中国名胜辞典》一书。1988年1月,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屈斗宫窑和浔中镇、三班镇、盖德乡范围内的宋至明代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