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认为湿、热、瘀是盆腔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病位在冲任、胞宫,病性为虚实夹杂。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包括内治和外治。内治分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瘀阻、气虚血瘀四个证型。外治法包括外治法包括中药灌肠、中药熨烫、穴位敷贴、灸法、中药离子导入。同时附有病案举例。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中医外治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3-01
1、概述
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1]。急性盆腔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可转变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常见的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2]。本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的妇女很少发生[3]。慢性盆腔炎病程长、复发率高,不易根治,中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论述
本病在古籍中无相应病名记载,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妇人腹痛”、“瘕积”、“带下病”、“热入血室”、“不孕”、“月经失调”等范畴。
3、病因病机
慢性盆腔炎多因湿邪内侵、留连,与胞脉气血搏结,导致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病程迁延,正气受损,不荣则痛,日久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湿、热、瘀是盆腔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本病病位在冲任、胞宫,病性为虚实夹杂。
4、治疗方法
西医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效果不尽人意,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有较大的临床优势[4],包括内治和外治。
4.1.中医内治法: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结合全身症状,四诊合参审其寒热虚实,辨证施治:
4.1.1湿热瘀结证。治则: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药:银甲丸加减。 4.1.2气滞血瘀证。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4.1.3寒湿瘀阻证。治则: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4.1.4气虚血瘀证。治则:益气健脾,化瘀散结。方药:理冲汤加减。
4.2.中医外治法
4.2.1中药灌肠:直肠给药,直达病灶,减轻了肝脏的负担,亦避免了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操作要点:中药浓煎100ml,加热至40℃左右,肛管插入10~15cm,药液缓慢滴入直肠,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常用药物:蒲公英、红藤、败酱草、生米仁、三棱、莪术、皂角刺等。
4.2.2中药熨烫:利用温热之力使药性通过体表透入经络、血脉,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作用。操作要点:药物装入无纺布袋后封口,浸泡后沥干,加热至60~70℃,病人舒适为宜,隔毛巾敷于下腹部疼痛部位15分钟。常用药物:秦艽、独活、羌活、透骨草、防风、白芷、五加皮、赤芍、莪术、路路通等。
4.2.3中药穴位敷贴: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的穴位上,透过肌肤腠理,直达病所。操作要点:将药研成细粉,调成膏剂,制成直径1cm的药饼,固定于所选的穴位(取穴关元、气海、中极、子宫穴、水道、归来等),保留6小时以上,常用药物:当归、透骨草、秦艽、莪术、赤芍、路路通、黄芪、桂枝、没药等。
4.2.4灸法: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消瘀散结的目的。操作要点:艾条对准施灸穴位(取穴关元、气海、神阙、中极、三阴交等),使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处灸10~15分钟。
4.2.5中药离子导入:利用中频电流对人体穿透力强、作用深的特点,将药物离子通过穴位作用于病灶,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炎镇痛等作用。操作要点:将贴有药物贴片正负电极板平放于治疗部位,调节强度、温度,以病人舒适为宜,治疗25分钟。药物贴片主要成分:丹参、茯苓、莪术、郁金、姜黄、三棱、附子、秦艽、桑寄生等。
4.3. 生活起居调摄
正视疾患,增强信心;房事有洁,劳逸适度;适当营养,起居有常;动静结合,情志舒畅。
5、病案举例
患者,女,29岁,于2018年9月3日就诊。
初诊:因下腹隐痛反复发作两年伴不孕,二年前取环术后受凉感冒后随即出现小腹疼痛,口服抗生素3天痛止、药停。之后经常发作,时常口服各类抗生素,现已无效。刻下:小腹隐痛,畏寒肢冷,腰酸腰痛,带下水样,纳少,舌淡苔白腻,舌下静脉瘀曲,脉沉细,妇检:双侧附件增厚压痛。2018年6月HSG:左侧输卵管积水,右侧输卵管通而极不畅。不孕症专科建议宫腹腔镜手术或行IVF。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继发性不孕症(输卵管因素)。中医诊断:盆腔炎(寒湿瘀阻证)。处方: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肉桂6克,小茴香6克,干姜9克,延胡索12克,没药6克,土鳖虫12克,路路通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每帖药物除煎服外同时灌肠。冬至后加上艾灸,(取穴关元、气海、中极、命门、腰阳关)。
前后就诊共16次,以上方为主,随症加减,经前期和月经期加用香附、艾叶,经净后加威灵仙、山甲粉。服药后,腹痛,腰痛症状逐渐缓解消失。2019年3月输卵管通液:通畅。
2019年4月27日,停經36天验血HCG:1236mIU/ml,P:55.13nmol/L。5月8日B超:宫内孕囊20*23mm,胚芽3mm,见心管博动。
按:本案患者妇科术后加之感冒,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感染引发盆腔炎,初发之时,未足程足量应用抗菌药物以巩固疗效消除病灶,以致病程迁延成慢性盆腔炎,故腹痛缠绵,引起输卵管粘连、积水、堵塞。经常口服抗生素易致菌群失调或耐药,且抗生素性属苦寒,可抗菌解毒,但亦能伤阳,不规则使用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损伤了脾肾阳气,导致形寒肢冷、胃纳欠佳。患者带下量多,《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湿邪下注,加之阳气受损,湿与寒凝聚下焦,阻遏胞脉气血运行,导致寒湿瘀阻,腹痛不孕是必然的。治疗以干姜、肉桂、小茴香、艾叶暖宫散寒,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当归、川芎、芍药活血化瘀,延胡、没药、香附化瘀止痛,威灵仙、土鳖虫、山甲粉、路路通散结通络疏通输卵管。全方散寒止痛,化瘀通络,加之中药灌肠和灸法,药效直达病所,故才将一切症结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12
[2] 田凌,张岩雪,王翔燕. 丹莪活血化瘀类中药灌肠及蒸热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9):1234-1235。
[3] 周敏,曾谊. 急性盆腔炎患者的护理干预[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72。
[4] 杨月毅,兰苏平. 温通逐瘀汤保留灌肠联合小剂量氟罗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45 例[J] . 中国中医药科,2021,28(3):468。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健委中医专科培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