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7年10月8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埃文斯。他们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获该奖项。
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马里奥·卡佩奇现年70岁,目前是美国犹他州医学院著名教授、人类基因系两位主任之一。卡佩奇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少年时移民美国。他在俄亥俄州安提亚克学院获得了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在DNAg5(螺旋结构发现者、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华生的指导下完成的。
卡佩奇在哈佛时就是一位成果丰富的研究者,他发现了导致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当他于1973年在犹他大学建立实验室时,便试图将分子基因学引入到对动物细胞的研究,以便获悉如何掌控这些细胞里的基因。卡佩奇于1977年开始一系列实验室研究,这些研究展现了对动物细胞进行基因打靶的技术,并在1989年成功对一只老鼠进行基因打靶。
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异形基因进行修正,另外一个便是利用人类基因病变构造动物模型,以发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多年来,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及其助手深入研究了“基因打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借助这项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症。
66岁的马丁·埃文斯曾是英国卡的夫大学哺乳动物基因教授和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埃文斯于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他在这之后决定研究基因对肢体发展的控制,在伦敦学院解剖与胚胎系攻读博士学位。
埃文斯1981年在重返剑桥大学后和马特·科夫曼成功地将类似的“EC”细胞与正常的老鼠胚胎进行分离。埃文斯随后和他的学生们证实,这些后来被之称为“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可以用来从组织层细胞全面恢复老鼠的生育能力,这些细胞因此可以引发突变或者进行挑选。
埃文斯的这些先驱性研究创造了哺乳动物基因的新路径,他一直在使用基因陷阱等方法来进行新的发现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式的研究。
获得物理学奖的阿尔贝·费尔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2007年10月9日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格尔,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阿尔贝·费尔1938年3月7日出生于法国的卡尔卡松。1962年,费尔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数学和物理硕士学位。1970年,费尔从巴黎第十一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阿尔贝·费尔目前为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费尔从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工作。后任研究小组组长。1995年至今则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集团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1988年,费尔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同时他对自旋电子学作出过许多贡献。
费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取得多种奖项,包括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1997年获欧洲物理协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学大奖,以及2003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金奖。
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1939年5月18日出生。从1959年到1963年,格林贝格尔在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学习物理,1962年获得中级文凭,1969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格林贝尔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1992被任命为科隆大学兼任教授;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后退休,但仍在继续工作。
格林贝格尔在学术方面获奖颇丰,包括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与阿尔贝·费尔、帕克林共同获得);1998年获由德国总统颁发的德国未来奖;2007年获沃尔夫基金奖的物理奖(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
获得化学奖的格哈德·埃特尔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7年10月10日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当天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他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
从1973年开始,埃特尔担任路德维希一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至2004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目前他是这个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科学家。 编后语:小朋友,认识了上面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后,你有什么感想?嗨,努力吧!总有一天,我们也能拿诺贝尔奖!
(责编:罗永模)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7年10月8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埃文斯。他们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获该奖项。
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马里奥·卡佩奇现年70岁,目前是美国犹他州医学院著名教授、人类基因系两位主任之一。卡佩奇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少年时移民美国。他在俄亥俄州安提亚克学院获得了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在DNAg5(螺旋结构发现者、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华生的指导下完成的。
卡佩奇在哈佛时就是一位成果丰富的研究者,他发现了导致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当他于1973年在犹他大学建立实验室时,便试图将分子基因学引入到对动物细胞的研究,以便获悉如何掌控这些细胞里的基因。卡佩奇于1977年开始一系列实验室研究,这些研究展现了对动物细胞进行基因打靶的技术,并在1989年成功对一只老鼠进行基因打靶。
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异形基因进行修正,另外一个便是利用人类基因病变构造动物模型,以发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多年来,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及其助手深入研究了“基因打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借助这项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症。
66岁的马丁·埃文斯曾是英国卡的夫大学哺乳动物基因教授和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埃文斯于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他在这之后决定研究基因对肢体发展的控制,在伦敦学院解剖与胚胎系攻读博士学位。
埃文斯1981年在重返剑桥大学后和马特·科夫曼成功地将类似的“EC”细胞与正常的老鼠胚胎进行分离。埃文斯随后和他的学生们证实,这些后来被之称为“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可以用来从组织层细胞全面恢复老鼠的生育能力,这些细胞因此可以引发突变或者进行挑选。
埃文斯的这些先驱性研究创造了哺乳动物基因的新路径,他一直在使用基因陷阱等方法来进行新的发现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式的研究。
获得物理学奖的阿尔贝·费尔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2007年10月9日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格尔,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阿尔贝·费尔1938年3月7日出生于法国的卡尔卡松。1962年,费尔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数学和物理硕士学位。1970年,费尔从巴黎第十一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阿尔贝·费尔目前为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费尔从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工作。后任研究小组组长。1995年至今则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集团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1988年,费尔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同时他对自旋电子学作出过许多贡献。
费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取得多种奖项,包括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1997年获欧洲物理协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学大奖,以及2003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金奖。
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1939年5月18日出生。从1959年到1963年,格林贝格尔在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学习物理,1962年获得中级文凭,1969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格林贝尔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1992被任命为科隆大学兼任教授;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后退休,但仍在继续工作。
格林贝格尔在学术方面获奖颇丰,包括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与阿尔贝·费尔、帕克林共同获得);1998年获由德国总统颁发的德国未来奖;2007年获沃尔夫基金奖的物理奖(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
获得化学奖的格哈德·埃特尔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7年10月10日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当天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他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
从1973年开始,埃特尔担任路德维希一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至2004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目前他是这个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科学家。 编后语:小朋友,认识了上面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后,你有什么感想?嗨,努力吧!总有一天,我们也能拿诺贝尔奖!
(责编: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