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年似水,我与梁晓声相交已达四十个年头。古语云:“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想当初读梁晓声文章,见其直面人生忧时忧世,忧济元元;观其为人处世,披肝沥胆,古道热肠,愿引为知己。我便向曾经的作协掌门人唐达成表达了这种看法,他目光闪烁道:“读其书,看其人,知晓声是高怀观世,壮气横天之君子。”
多年之前,我曾向晓声约稿。不久,他就将以犀利目光击透浮躁现实生活和扭曲心态的长篇小说《浮城》交给《当代》杂志。遗憾的是,编辑部竟做退稿处理。面对晓声,我羞愧难当,而晓声毫无怨言,安慰我之后将小说另投花城出版社。人家比我们有识力和魄力,将《浮城》印了几十万册,深受读者喜爱。让我感动的是,他重友谊讲交情,后来有新作《红晕》等,仍主动交给我,皆编发在《当代》上。
晓声心地善良,恪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老作家林予,在晓声初出茅庐、闯荡文坛之时,曾热情相助提携修改稿件,推荐报刊发表。后来他不幸罹患癌症,且经济拮据,晓声闻之立刻汇去四千元救急。须知,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资普通一家三口一年的生活开销。况且,晓声哥哥患病,长年住院治疗的费用也靠他供给。他曾向有钱的友人呼吁,减少一些花天酒地的奢侈,救助陷入困境的作家林予,但直到林予撒手人寰,有钱朋友竟一毛未拔。于是,晓声萌生撰写《泯灭》鞭挞金钱对人灵魂的异化。
我经常到黄亭子儿影宿舍楼梁晓声住所去看他,谈文学、谈世事,或引友人去拜访。有时正好看到他一个人用餐,几片烤焦的馒头片、一块菱形的玉米面发糕、一根黄瓜、两根大葱、一碟黄酱、一碗面条,他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一次,一位到访的记者目睹此景,两眼湿润地对我说:“这可是一位名满全国的大作家啊!”《人世间》的责编李师东也是我的朋友,他来到梁晓声书房,见“一张小木桌,一把小木椅”,晓声在这里“一笔一画地写着字,完完全全的一个爬格子的工匠样子”,他不胜感慨。
其实,从小就家境贫寒的晓声对生活并无奢求,过普通人的日子,挺好。父亲是位建筑工人,晓声在嘈杂的大杂院长大。品学兼优的哥哥考上了大学,父母亲却悲痛而歉疚地对哥哥说:“孩子,家里穷,供不起你上大学啊!”有美好憧憬和前程的哥哥沉默了,后来精神失常,父母为此抱憾终生。梁晓声心里也在流血。一直肩负着哥哥的生活和医疗费用,拳拳亲情令人动容,其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道主义,成为《人世间》的骨骼和血肉。
梁晓声多次慷慨捐款给希望工程。他的稿费,一半交给母亲生活和给哥哥治病,剩下的再捐一部分给渴望求学的穷困孩子。他知道靠自己微薄的力量,既改变不了社会,也拯救不了苍生。他说,作为一名作家,用严肃、用真诚、用美的语言去写作,是我们当下文学缺少的元素。“社会上需要几个有棱角的作家,写点有棱角的文章。当温良的成为了绝大多数,我就做不讨人喜欢的少数吧!”他的作品与只尚空谈悲悯的东西不同,是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理性担当和道义,替社会正义发声,为黎民黔首的困厄疾呼,留下了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如暮鼓晨钟,世人称其为平民作家。
他曾以一个北大荒拓荒者的身份,创作了一批讴歌知青英雄主义精神的独树一帜的小说,如《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写《京华见闻录》,表达了知青作家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对新时代理想命题的探索;写《年轮》等反思使命,书写人性不泯的激情;写《雪城》,为知青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对待打抱不平。晓声以文学为知青的生活和命运做了记录,给知青文学尾声留下了发乎真情的浓墨重彩的文字,他的多部长篇和几十部中短篇小说构成了梁氏知青文学的《清明上河图》式的恢宏景观,成为了历史存证。
大约在2017年,我听说快到古稀之年的晓声要创作一长篇,颇为感佩。2018年春我去看他,他有点沮丧,说身体查出毛病,怀疑脏腑器官出了问题。很巧,此前不久,我在太原结识了一位很棒的老中医,便劝晓声不妨去试试。太原的朋友闻之,以讲学为由,邀我俩前往。把脉之后,老中医只说“脏腑健康”四字,晓声愕然,接着大喜称奇。在回京的高铁上,晓声一扫来时的沉闷寡语,兴致勃勃地大谈《人世间》的创作。他说,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將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其实,他写《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时,就对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各阶层作了深刻的分析,看得出他对民间,特别是城市底层的生活和知识分子非常熟悉。如果我没猜错,那时他就开始酝酿《人世间》了。
《人世间》几乎囊括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直至当下中国关乎时代变迁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巨大社会变革。这是一部伟大的叙事,负载着庄重使命,通过风雨流年的人情世态,来折射芸芸众生在新旧嬗变的大变革中的种种面容及命运。小说以当代北方省会城市为背景,以周氏三兄妹五十年生活轨迹为线索,勾连并刻画了十多位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通过其命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半个世纪宏阔的历史、时代图景和普通百姓苦辣酸甜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憧憬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没有英雄的咏叹,却充满激昂旋律;是好人文化的呈现,却有史诗品格。
《人世间》获茅盾文学奖,是梁晓声精神守望的果实,是他向传统现实主义的致敬。
得知晓声获茅奖的消息时,我正在绥芬河开会,立刻发去短信祝贺。他回道:“兄长,收到啦。自家人,有空聚哈,问嫂子好!”世间烟火中的情感,最朴实,也最有味道。
多年之前,我曾向晓声约稿。不久,他就将以犀利目光击透浮躁现实生活和扭曲心态的长篇小说《浮城》交给《当代》杂志。遗憾的是,编辑部竟做退稿处理。面对晓声,我羞愧难当,而晓声毫无怨言,安慰我之后将小说另投花城出版社。人家比我们有识力和魄力,将《浮城》印了几十万册,深受读者喜爱。让我感动的是,他重友谊讲交情,后来有新作《红晕》等,仍主动交给我,皆编发在《当代》上。
晓声心地善良,恪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老作家林予,在晓声初出茅庐、闯荡文坛之时,曾热情相助提携修改稿件,推荐报刊发表。后来他不幸罹患癌症,且经济拮据,晓声闻之立刻汇去四千元救急。须知,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资普通一家三口一年的生活开销。况且,晓声哥哥患病,长年住院治疗的费用也靠他供给。他曾向有钱的友人呼吁,减少一些花天酒地的奢侈,救助陷入困境的作家林予,但直到林予撒手人寰,有钱朋友竟一毛未拔。于是,晓声萌生撰写《泯灭》鞭挞金钱对人灵魂的异化。
我经常到黄亭子儿影宿舍楼梁晓声住所去看他,谈文学、谈世事,或引友人去拜访。有时正好看到他一个人用餐,几片烤焦的馒头片、一块菱形的玉米面发糕、一根黄瓜、两根大葱、一碟黄酱、一碗面条,他大快朵颐,吃得津津有味。一次,一位到访的记者目睹此景,两眼湿润地对我说:“这可是一位名满全国的大作家啊!”《人世间》的责编李师东也是我的朋友,他来到梁晓声书房,见“一张小木桌,一把小木椅”,晓声在这里“一笔一画地写着字,完完全全的一个爬格子的工匠样子”,他不胜感慨。
其实,从小就家境贫寒的晓声对生活并无奢求,过普通人的日子,挺好。父亲是位建筑工人,晓声在嘈杂的大杂院长大。品学兼优的哥哥考上了大学,父母亲却悲痛而歉疚地对哥哥说:“孩子,家里穷,供不起你上大学啊!”有美好憧憬和前程的哥哥沉默了,后来精神失常,父母为此抱憾终生。梁晓声心里也在流血。一直肩负着哥哥的生活和医疗费用,拳拳亲情令人动容,其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道主义,成为《人世间》的骨骼和血肉。
梁晓声多次慷慨捐款给希望工程。他的稿费,一半交给母亲生活和给哥哥治病,剩下的再捐一部分给渴望求学的穷困孩子。他知道靠自己微薄的力量,既改变不了社会,也拯救不了苍生。他说,作为一名作家,用严肃、用真诚、用美的语言去写作,是我们当下文学缺少的元素。“社会上需要几个有棱角的作家,写点有棱角的文章。当温良的成为了绝大多数,我就做不讨人喜欢的少数吧!”他的作品与只尚空谈悲悯的东西不同,是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理性担当和道义,替社会正义发声,为黎民黔首的困厄疾呼,留下了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如暮鼓晨钟,世人称其为平民作家。
他曾以一个北大荒拓荒者的身份,创作了一批讴歌知青英雄主义精神的独树一帜的小说,如《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写《京华见闻录》,表达了知青作家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对新时代理想命题的探索;写《年轮》等反思使命,书写人性不泯的激情;写《雪城》,为知青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对待打抱不平。晓声以文学为知青的生活和命运做了记录,给知青文学尾声留下了发乎真情的浓墨重彩的文字,他的多部长篇和几十部中短篇小说构成了梁氏知青文学的《清明上河图》式的恢宏景观,成为了历史存证。
大约在2017年,我听说快到古稀之年的晓声要创作一长篇,颇为感佩。2018年春我去看他,他有点沮丧,说身体查出毛病,怀疑脏腑器官出了问题。很巧,此前不久,我在太原结识了一位很棒的老中医,便劝晓声不妨去试试。太原的朋友闻之,以讲学为由,邀我俩前往。把脉之后,老中医只说“脏腑健康”四字,晓声愕然,接着大喜称奇。在回京的高铁上,晓声一扫来时的沉闷寡语,兴致勃勃地大谈《人世间》的创作。他说,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將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其实,他写《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时,就对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各阶层作了深刻的分析,看得出他对民间,特别是城市底层的生活和知识分子非常熟悉。如果我没猜错,那时他就开始酝酿《人世间》了。
《人世间》几乎囊括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直至当下中国关乎时代变迁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巨大社会变革。这是一部伟大的叙事,负载着庄重使命,通过风雨流年的人情世态,来折射芸芸众生在新旧嬗变的大变革中的种种面容及命运。小说以当代北方省会城市为背景,以周氏三兄妹五十年生活轨迹为线索,勾连并刻画了十多位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通过其命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半个世纪宏阔的历史、时代图景和普通百姓苦辣酸甜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憧憬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没有英雄的咏叹,却充满激昂旋律;是好人文化的呈现,却有史诗品格。
《人世间》获茅盾文学奖,是梁晓声精神守望的果实,是他向传统现实主义的致敬。
得知晓声获茅奖的消息时,我正在绥芬河开会,立刻发去短信祝贺。他回道:“兄长,收到啦。自家人,有空聚哈,问嫂子好!”世间烟火中的情感,最朴实,也最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