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源远流长,人们从自然中发现各种美的形式并用在各类设计中。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类和自然的疏远。这种疏远让人类和自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回归自然又成为一种主流,并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而不断渗透到设计的各个方面。希望这一次回归是理性的、成熟的。
1、引言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带来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带给我们的满足感。设计者和设计的使用者都沉浸在寻找和创造新颖的、高技术含量的素材的热情中。我们试图摆脱自然的束缚,就像摆脱地球引力一样。
可是我们终于累了,或者说疲倦了,现代文明疏远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疏远最终让人类更加渴求“朴素的”、“自然的”“绿色的”等类似的字眼。我们发现那些来源于动植物的图案造型是那么美、那些砂土、石头、水和植物的色彩和结构是那么让人赏心悦目。
2、回归自然已成为成为设计的主流。
放眼整个国际潮流,回归自然、生态学热已成为一种主流,并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而不断渗透到设计的各个方面。不论是色彩、结构、材质、形式,设计师不断的从自然中寻找灵感。
比如服装设计师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大量运用海滩色、泥土色、森林色、天空色、冰川色以及非洲原始民族的自然色彩,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在面料上选用一些未经人工处理的本白色原棉、麻、生丝等天然纤维织物,加上粗糙的手感;在造型上采用不加垫肩的自然肩线,追求无拘束的舒适性。比如日本设计师古川云雪先生的一次时装秀中我们看到手绘的鹦鹉图案、针织面料上印的昆虫图案都出现在时装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渴望。他说:“我热爱自然中的色彩和图案,太阳的火红、鲜花的艳丽及各种生物的形象、都是我灵感的源泉。”
又比如现代的景观设计更是把自然放在首要位置。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尽量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寻找自然的元素;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保留、利用与再生场地中的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它们发挥新的实用及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运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景观设计成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水与最小程度的依靠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续地运转及生长。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
再如工业设计,更是遵从从奢华转为重视内心情感、关注健康生活、强化家庭文化的自然主义潮流。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们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运用各种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温馨,身心舒逸。我们欣喜的看到了这样的设计:
无限鱼缸——设计师将几个有棱有角的玻璃器皿叠加,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变得狂野不羁。在玻璃和水的层层投影下,鱼缸的形态无形得到延伸,似乎没有边际,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有机性和自由性。
虹彩表——设计师根据蘑菇的形状设计了这件产品,除了用来看时间外,接上电源的它还能发出神奇的光,让你犹如置身在雨后的草地,周围弥漫着泥土的清新。
“亲吻鸟”衣架——“亲吻鸟”衣架的灵感来自于飞翔的鸟儿,利用了可再生的弹性塑料制成,因而在挂放衣物时无需吊钩。因为材质的特殊性,它可以承受各种衣物的重量,而且由于造型上来说它不具备方向性,所以它们看上去总是显得很有序。
3、设计回归自然的渊源。
这些设计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人类是自然之子,人能从自然中感受到快乐、舒适、和谐。
所以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让设计本身成为一个令人愉悦的过程,让设计作品真正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享受。如果我们试图远离“自然”的影响去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方向,那我们怎么和大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如何带给他们真正的视觉上的愉悦感。而脱离了市场和受众的设计岂不是设计师孤芳自赏的表现吗?!
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的亲密相处,突然被工业化这个“诱人”的词语打破了。工业革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带来了人类和自然的疏远。设计师以走在时代前列为己任,因此在这场革命面前更是英勇的大跨步向前。我们开始鄙视自然的朴素和有机感,设计师试图从实用功能和科技中去去引申出设计的形式,甚至艺术的形式。我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脱离自然,并愈演愈烈。终于我们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危险性。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在我们在反省中重新回到了自然的身边。
在这番亲近、疏远、亲近的不断变化中,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设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并不是以挑战自然、疏远自然为手殴的。不管是设计师还是普罗大众都是受着大自然的熏陶成长起来的。自然是一切装饰和修饰的基础,更是我们的形式美法则的源泉。
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形式美法则应运而生。
自然中充满了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这些对立互相衬托,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比”的形式法则产生了。
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并且我们发现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我们因此把“对称”作为我们基础的形式美法则。
我们从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当然包括人类本身发现了1:1.618这个完美的比例,并称其为黄金分割比;我们从人体运动、鸟的飞翔、野兽的奔驰、风吹草动、流水激浪中找到了平衡的形式美;我们从贝壳、海螺的生长结构、月的阴晴圆缺中发现了渐变奥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基本的形式法则和审美原则都有着自然的影子,都是人们从自然中总结演变而来的。并不是设计师独自想象定义出来的。因此当我们把这些形式法则运用到设计作品中,才能真正和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为我们运用的是设计师和受众都认可和接受的形式法则。
因此来源于自然的形式美法则被充分的运用到各种设计中,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件设计作品中找到自然的某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是我们的科学和技术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是维系人类和自然的某种纽带。然而我们曾经受社会浮躁心理的影响切断过这个纽带,结果是被切断的双方(自然和人类)都感到了切肤之痛。
4、结语
如今,自然之风,绿色之风吹遍世界,吃穿住行各方面,只要和自然的、有机的、绿色的、环保的有关,人们都信任并喜欢。而对于人工的、机械化的、高科技的等等曾经着迷的设计却开始产生很深的怀疑。对此,我不禁有点隐隐的担心,我们不希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经过几番波折,应该更理智更成熟的对待自然,我们的设计回归自然,并不是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并不是和现代化的、工业化的、高科技的站在对立面,而是要把两者更好的融合。让现代文明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以自然为本,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度,超过这个度,事情都会走向反方向。
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源远流长,人们从自然中发现各种美的形式并用在各类设计中。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的过度膨胀疏远了人们和自然的关系。这种疏远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我们又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希望这一次回归是理性的、真诚的、成熟的。让人类的生活和自然和谐的发展。
让我们的设计抛却浮躁、抛却虚荣,从自然中去寻找我们设计的真正位置。
1、引言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带来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带给我们的满足感。设计者和设计的使用者都沉浸在寻找和创造新颖的、高技术含量的素材的热情中。我们试图摆脱自然的束缚,就像摆脱地球引力一样。
可是我们终于累了,或者说疲倦了,现代文明疏远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疏远最终让人类更加渴求“朴素的”、“自然的”“绿色的”等类似的字眼。我们发现那些来源于动植物的图案造型是那么美、那些砂土、石头、水和植物的色彩和结构是那么让人赏心悦目。
2、回归自然已成为成为设计的主流。
放眼整个国际潮流,回归自然、生态学热已成为一种主流,并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而不断渗透到设计的各个方面。不论是色彩、结构、材质、形式,设计师不断的从自然中寻找灵感。
比如服装设计师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大量运用海滩色、泥土色、森林色、天空色、冰川色以及非洲原始民族的自然色彩,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在面料上选用一些未经人工处理的本白色原棉、麻、生丝等天然纤维织物,加上粗糙的手感;在造型上采用不加垫肩的自然肩线,追求无拘束的舒适性。比如日本设计师古川云雪先生的一次时装秀中我们看到手绘的鹦鹉图案、针织面料上印的昆虫图案都出现在时装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渴望。他说:“我热爱自然中的色彩和图案,太阳的火红、鲜花的艳丽及各种生物的形象、都是我灵感的源泉。”
又比如现代的景观设计更是把自然放在首要位置。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尽量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寻找自然的元素;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保留、利用与再生场地中的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它们发挥新的实用及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运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景观设计成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水与最小程度的依靠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续地运转及生长。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
再如工业设计,更是遵从从奢华转为重视内心情感、关注健康生活、强化家庭文化的自然主义潮流。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们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运用各种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温馨,身心舒逸。我们欣喜的看到了这样的设计:
无限鱼缸——设计师将几个有棱有角的玻璃器皿叠加,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变得狂野不羁。在玻璃和水的层层投影下,鱼缸的形态无形得到延伸,似乎没有边际,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有机性和自由性。
虹彩表——设计师根据蘑菇的形状设计了这件产品,除了用来看时间外,接上电源的它还能发出神奇的光,让你犹如置身在雨后的草地,周围弥漫着泥土的清新。
“亲吻鸟”衣架——“亲吻鸟”衣架的灵感来自于飞翔的鸟儿,利用了可再生的弹性塑料制成,因而在挂放衣物时无需吊钩。因为材质的特殊性,它可以承受各种衣物的重量,而且由于造型上来说它不具备方向性,所以它们看上去总是显得很有序。
3、设计回归自然的渊源。
这些设计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人类是自然之子,人能从自然中感受到快乐、舒适、和谐。
所以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让设计本身成为一个令人愉悦的过程,让设计作品真正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享受。如果我们试图远离“自然”的影响去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方向,那我们怎么和大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如何带给他们真正的视觉上的愉悦感。而脱离了市场和受众的设计岂不是设计师孤芳自赏的表现吗?!
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的亲密相处,突然被工业化这个“诱人”的词语打破了。工业革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带来了人类和自然的疏远。设计师以走在时代前列为己任,因此在这场革命面前更是英勇的大跨步向前。我们开始鄙视自然的朴素和有机感,设计师试图从实用功能和科技中去去引申出设计的形式,甚至艺术的形式。我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脱离自然,并愈演愈烈。终于我们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危险性。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在我们在反省中重新回到了自然的身边。
在这番亲近、疏远、亲近的不断变化中,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设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并不是以挑战自然、疏远自然为手殴的。不管是设计师还是普罗大众都是受着大自然的熏陶成长起来的。自然是一切装饰和修饰的基础,更是我们的形式美法则的源泉。
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形式美法则应运而生。
自然中充满了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这些对立互相衬托,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比”的形式法则产生了。
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并且我们发现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我们因此把“对称”作为我们基础的形式美法则。
我们从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当然包括人类本身发现了1:1.618这个完美的比例,并称其为黄金分割比;我们从人体运动、鸟的飞翔、野兽的奔驰、风吹草动、流水激浪中找到了平衡的形式美;我们从贝壳、海螺的生长结构、月的阴晴圆缺中发现了渐变奥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基本的形式法则和审美原则都有着自然的影子,都是人们从自然中总结演变而来的。并不是设计师独自想象定义出来的。因此当我们把这些形式法则运用到设计作品中,才能真正和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为我们运用的是设计师和受众都认可和接受的形式法则。
因此来源于自然的形式美法则被充分的运用到各种设计中,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件设计作品中找到自然的某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是我们的科学和技术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是维系人类和自然的某种纽带。然而我们曾经受社会浮躁心理的影响切断过这个纽带,结果是被切断的双方(自然和人类)都感到了切肤之痛。
4、结语
如今,自然之风,绿色之风吹遍世界,吃穿住行各方面,只要和自然的、有机的、绿色的、环保的有关,人们都信任并喜欢。而对于人工的、机械化的、高科技的等等曾经着迷的设计却开始产生很深的怀疑。对此,我不禁有点隐隐的担心,我们不希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经过几番波折,应该更理智更成熟的对待自然,我们的设计回归自然,并不是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并不是和现代化的、工业化的、高科技的站在对立面,而是要把两者更好的融合。让现代文明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以自然为本,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度,超过这个度,事情都会走向反方向。
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源远流长,人们从自然中发现各种美的形式并用在各类设计中。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的过度膨胀疏远了人们和自然的关系。这种疏远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我们又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希望这一次回归是理性的、真诚的、成熟的。让人类的生活和自然和谐的发展。
让我们的设计抛却浮躁、抛却虚荣,从自然中去寻找我们设计的真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