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的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刻意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评,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整部作品,喜剧层面中蕴涵了深刻的悲剧情思。由于他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社会,见证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官僚主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只认金钱和利益的现象,于是,在创作《儒林外史》时,他不得不拿起讽刺的投枪、匕首直刺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要害,可谓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刻画得入木三分。下面,本人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一下粗浅的探讨。
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之处,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写范进中举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范进乡试回来,家里的人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连做早饭的米都没有,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起母亲那只生蛋的老母鸡到集市上去卖,准备买几升米来煮粥吃。这种一贫如洗的悲苦生活,造成了他怯懦的性格。他不安于这种命运,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他既不会躬耕劳作,又不会买卖经营。因此,不得不把改变现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科举考试上。每一次赴考他都充满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又都总是伴随幻想破灭失望而归。积习几十年的痛苦经历,使他差不多陷于绝望的境地:虽然仍旧希望考中,却又几乎完全不相信会真的考中。这种希望和失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矛盾的心理使他变得麻木不仁。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写到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的讽刺性还表现在它常常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作者的看法,而不是作者直接地表露或抽象地议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吴敬梓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并巧妙地将它和讽刺手法结合在一起。他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他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展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如:第五回“严监生疾终正寝”的一段,作者对严监生无一褒贬之词,而只靠人物临死前一个极平常的细节活动,就使一个地主守财奴的悭吝本性活灵活鲜地表现了出来。正是因为这个情节的描述,严监生成了久久活现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悭吝的典型。
《儒林外史》的语言是幽默风趣的,它用富有口语特色的个性化语言,对各色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进行刻画。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后,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因长期受折磨而脆弱的心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这简短的三个感叹词,包含了很深的内容,这一连三句短促的感叹,交织着极度的痛苦和欢乐。“好了!”是庆幸人生的转机,屈辱穷困的生活从此可以结束了。“我中了!”是欢呼梦寐以求的名利到手了。人们常说穷秀才、富举人,中举就意味着爬上了统治阶级的行列,可以升官发财,可以作威作福。范进在极度兴奋的一瞬间呐喊出来的心声,道出了他几十年辛苦的挣扎的奥秘,暴露出了他追名逐利的性格特点。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以讽刺见长的《儒林外史》,由于作者熟悉生活、深入生活,同时又能运用生花的艺术之笔,遵循着艺术的规律去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因而才塑造出了一组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广阔而深刻的批判。正因如此,才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之处,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写范进中举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范进乡试回来,家里的人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连做早饭的米都没有,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起母亲那只生蛋的老母鸡到集市上去卖,准备买几升米来煮粥吃。这种一贫如洗的悲苦生活,造成了他怯懦的性格。他不安于这种命运,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他既不会躬耕劳作,又不会买卖经营。因此,不得不把改变现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科举考试上。每一次赴考他都充满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又都总是伴随幻想破灭失望而归。积习几十年的痛苦经历,使他差不多陷于绝望的境地:虽然仍旧希望考中,却又几乎完全不相信会真的考中。这种希望和失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矛盾的心理使他变得麻木不仁。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写到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的讽刺性还表现在它常常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作者的看法,而不是作者直接地表露或抽象地议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吴敬梓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并巧妙地将它和讽刺手法结合在一起。他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他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展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如:第五回“严监生疾终正寝”的一段,作者对严监生无一褒贬之词,而只靠人物临死前一个极平常的细节活动,就使一个地主守财奴的悭吝本性活灵活鲜地表现了出来。正是因为这个情节的描述,严监生成了久久活现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悭吝的典型。
《儒林外史》的语言是幽默风趣的,它用富有口语特色的个性化语言,对各色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进行刻画。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后,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因长期受折磨而脆弱的心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这简短的三个感叹词,包含了很深的内容,这一连三句短促的感叹,交织着极度的痛苦和欢乐。“好了!”是庆幸人生的转机,屈辱穷困的生活从此可以结束了。“我中了!”是欢呼梦寐以求的名利到手了。人们常说穷秀才、富举人,中举就意味着爬上了统治阶级的行列,可以升官发财,可以作威作福。范进在极度兴奋的一瞬间呐喊出来的心声,道出了他几十年辛苦的挣扎的奥秘,暴露出了他追名逐利的性格特点。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以讽刺见长的《儒林外史》,由于作者熟悉生活、深入生活,同时又能运用生花的艺术之笔,遵循着艺术的规律去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因而才塑造出了一组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广阔而深刻的批判。正因如此,才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