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植根雪域高原的藏族宗教在其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对其古老原始宗教苯教的形成概况及其与佛教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论述。
关键词:藏族;苯教;佛教;佛苯关系
宗教是藏文化的核心,是藏族基本的社会组织,社会的基本凝聚力,藏族的传统社会其实是政教一体。作为土生土长的藏族苯教,不仅在佛教传入前的千年以上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就一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骨脉,就是在6世纪初佛教正式传入雪域藏地后的5个多世纪中,也仍然以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优势从未放弃与外来佛教抗争的努力。直至与佛教相互融合或演变为与佛教并驾齐驱的民间文化信仰在雪域藏地广为流播,千年依然。
一、苯教概况
藏族先民世代繁衍生息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那里山峦纵横,峭壁林立,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无常……所有这些现象都使藏族先民感到困惑不解、万分畏惧,由此就产生了以自然崇拜为主体的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它形成于藏族的原始社会末期在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区之前,苯教文化统治着整个藏区。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周围邻边地区的民族文化,逐渐从封闭的地域文化走向开放的跨界文化·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演进为多元的复合性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原始藏人的人生礼仪、信仰理念、建筑艺术、医药天文等一体的藏族原始文化。
二、苯教的起源及发展演变阶段
关于苯教的起源,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苯教起源于四川藏区的原始宗教信仰,然后向西传至西藏等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苯教起源于藏区固有的原始总教,最初流行于象雄地区,后经过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传播到整个藏区。这一观点在许多吐蕃历史的藏文史籍中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材料。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苯教在其发展中大概经历了“笃本”、“伽本”和“觉本”三个发展阶段。
“笃本”大致盛行于第一代赞普王聂赤赞普之后第六代赞普王达赤赞普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据传在卫(前藏)翕雪地方,有一个叫汝辛的苯教大巫师,精通祭祀、禳祓、遣送、役使鬼神的法术。其内容包括“下方作镇压鬼怪,上方作供祀天神,中间作兴旺人家的法事”的巫术。后被苯教徒纳人其系统思想体系。他把过去苯教的种种巫术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个派别,叫笃苯,又称黑苯派。
“伽本”是笃本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从象雄、克什米尔、勃律、波斯、印度等地的宗教中吸纳了许多成分,融入了“笃本”中。伽苯“是苯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致出现在第八代赞普王止贡赞普时期。”恰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出现了代替神灵说话、与神鬼打交道、并脱离体力劳动的职业巫师(或称咒师);二是出现了祖先崇拜;三是在其发展的后期逐渐从原始宗教演变为人为宗教,成为吐蕃统治服务的工具;四是苯教巫师内部开始有了一定的分工。从此,苯教结束了以前的那种只重巫术,缺乏理论的历史,有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觉本”是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和苯教斗争的产物。“觉本”意为翻译苯,大约形成于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后的中后期、是苯教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苯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亦称是佛教化的苯教。其重要特征就是将佛教中的一些经典、仪规加以改变成苯教的经典和仪规。
三、苯教与佛教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自佛教传入以后,它与已然矗立于雪域的古老宗教之间,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排斥,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佛苯之斗争
佛教刚传入时,苯教巫师们敏感到它潜在的威胁,对其怀有敌意、忌意,如民间传说大、小召寺建造神殿时,在夜晚曾被鬼神彻底摧毁,这无疑是一种站在苯教立场上的说法。佛教在有远见卓识的赞普们的扶持下渐渐发展,但苯教势力依然很大,两教的区别、冲突也随时日扩大。象历史上一切落后意识一样,苯教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通过统治集团中崇苯的大臣和个别赞普和佛教作殊死斗争。
佛苯第一次斗争发生在赤德祖赞死后。第二次发生在赤松德赞弘法期间。佛苯第三次斗争,即苯教最后一次得势,是仰仗了朗达玛灭佛,实际是因几代崇佛赞普在政策上的失误和自然灾害造成的。
佛苯之互动
从佛教和苯教的历史来看,前弘期佛教为了在吐蕃立足极力吸收苯教的内容;后弘期苯教在佛苯斗争中败北以后为了其生存和发展极力吸收佛教的内容。苯教从其后期开始大量吸收佛教显宗的内容。经过上千年的磨合,苯教和藏传佛教之间在一些重要教义上的融合缩短了这两个宗教之间的距离,消除许多分歧,促成了在许多重要教义上的共识,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即趋于统一。
教义上的合流实际上就是苯教与藏族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的适应,也是苯教与藏族主流社会的一种文化融合,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在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这种融合并非没有负面影响,苯教本来是青藏高原自成体系的一个本土宗教,它的原始宗教部分、仪轨、修行、密宗、大圆满等传统都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但在苯教和佛教的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发生的融合必将使苯教迎合佛教,苯教传统中很多具有独特传统和内容的文化特质必将因为迎合佛教而失传。
四、结语
从宗教类型学的角度说,藏民族信仰的宗教也比较复杂,人们常常认为藏族宗教主要就是苯教和佛教。藏传佛教自身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古代土著宗教对于这个外来宗教的影响,也就是说,佛教在藏区一直在走本地化和民族化的道路,这种所谓的本地化其实就是佛教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加人大量地方性和民族宗教信仰的成分。同样,藏区的雍仲苯教也是古代的外来宗教和土著宗教不断结合,相互间不断形成涵化(文化适应),在大量吸收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面对藏区宗教的这种复杂关系,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否则有可能会造成偏差。
参考文献:
[1]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罗桑开珠《略论苯教的历史发展特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
[3]谢热《藏族习俗中的本教遗留》[J],青海社会科学,1988(3).
[4]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杨天美(1986.8—),女,四川绵阳,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藏族;苯教;佛教;佛苯关系
宗教是藏文化的核心,是藏族基本的社会组织,社会的基本凝聚力,藏族的传统社会其实是政教一体。作为土生土长的藏族苯教,不仅在佛教传入前的千年以上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就一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骨脉,就是在6世纪初佛教正式传入雪域藏地后的5个多世纪中,也仍然以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优势从未放弃与外来佛教抗争的努力。直至与佛教相互融合或演变为与佛教并驾齐驱的民间文化信仰在雪域藏地广为流播,千年依然。
一、苯教概况
藏族先民世代繁衍生息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那里山峦纵横,峭壁林立,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无常……所有这些现象都使藏族先民感到困惑不解、万分畏惧,由此就产生了以自然崇拜为主体的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它形成于藏族的原始社会末期在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区之前,苯教文化统治着整个藏区。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周围邻边地区的民族文化,逐渐从封闭的地域文化走向开放的跨界文化·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演进为多元的复合性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原始藏人的人生礼仪、信仰理念、建筑艺术、医药天文等一体的藏族原始文化。
二、苯教的起源及发展演变阶段
关于苯教的起源,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苯教起源于四川藏区的原始宗教信仰,然后向西传至西藏等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苯教起源于藏区固有的原始总教,最初流行于象雄地区,后经过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传播到整个藏区。这一观点在许多吐蕃历史的藏文史籍中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材料。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苯教在其发展中大概经历了“笃本”、“伽本”和“觉本”三个发展阶段。
“笃本”大致盛行于第一代赞普王聂赤赞普之后第六代赞普王达赤赞普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据传在卫(前藏)翕雪地方,有一个叫汝辛的苯教大巫师,精通祭祀、禳祓、遣送、役使鬼神的法术。其内容包括“下方作镇压鬼怪,上方作供祀天神,中间作兴旺人家的法事”的巫术。后被苯教徒纳人其系统思想体系。他把过去苯教的种种巫术加以总结,形成了一个派别,叫笃苯,又称黑苯派。
“伽本”是笃本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从象雄、克什米尔、勃律、波斯、印度等地的宗教中吸纳了许多成分,融入了“笃本”中。伽苯“是苯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致出现在第八代赞普王止贡赞普时期。”恰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出现了代替神灵说话、与神鬼打交道、并脱离体力劳动的职业巫师(或称咒师);二是出现了祖先崇拜;三是在其发展的后期逐渐从原始宗教演变为人为宗教,成为吐蕃统治服务的工具;四是苯教巫师内部开始有了一定的分工。从此,苯教结束了以前的那种只重巫术,缺乏理论的历史,有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觉本”是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和苯教斗争的产物。“觉本”意为翻译苯,大约形成于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后的中后期、是苯教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苯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亦称是佛教化的苯教。其重要特征就是将佛教中的一些经典、仪规加以改变成苯教的经典和仪规。
三、苯教与佛教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自佛教传入以后,它与已然矗立于雪域的古老宗教之间,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排斥,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佛苯之斗争
佛教刚传入时,苯教巫师们敏感到它潜在的威胁,对其怀有敌意、忌意,如民间传说大、小召寺建造神殿时,在夜晚曾被鬼神彻底摧毁,这无疑是一种站在苯教立场上的说法。佛教在有远见卓识的赞普们的扶持下渐渐发展,但苯教势力依然很大,两教的区别、冲突也随时日扩大。象历史上一切落后意识一样,苯教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通过统治集团中崇苯的大臣和个别赞普和佛教作殊死斗争。
佛苯第一次斗争发生在赤德祖赞死后。第二次发生在赤松德赞弘法期间。佛苯第三次斗争,即苯教最后一次得势,是仰仗了朗达玛灭佛,实际是因几代崇佛赞普在政策上的失误和自然灾害造成的。
佛苯之互动
从佛教和苯教的历史来看,前弘期佛教为了在吐蕃立足极力吸收苯教的内容;后弘期苯教在佛苯斗争中败北以后为了其生存和发展极力吸收佛教的内容。苯教从其后期开始大量吸收佛教显宗的内容。经过上千年的磨合,苯教和藏传佛教之间在一些重要教义上的融合缩短了这两个宗教之间的距离,消除许多分歧,促成了在许多重要教义上的共识,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即趋于统一。
教义上的合流实际上就是苯教与藏族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的适应,也是苯教与藏族主流社会的一种文化融合,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在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这种融合并非没有负面影响,苯教本来是青藏高原自成体系的一个本土宗教,它的原始宗教部分、仪轨、修行、密宗、大圆满等传统都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但在苯教和佛教的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发生的融合必将使苯教迎合佛教,苯教传统中很多具有独特传统和内容的文化特质必将因为迎合佛教而失传。
四、结语
从宗教类型学的角度说,藏民族信仰的宗教也比较复杂,人们常常认为藏族宗教主要就是苯教和佛教。藏传佛教自身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古代土著宗教对于这个外来宗教的影响,也就是说,佛教在藏区一直在走本地化和民族化的道路,这种所谓的本地化其实就是佛教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加人大量地方性和民族宗教信仰的成分。同样,藏区的雍仲苯教也是古代的外来宗教和土著宗教不断结合,相互间不断形成涵化(文化适应),在大量吸收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面对藏区宗教的这种复杂关系,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否则有可能会造成偏差。
参考文献:
[1]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罗桑开珠《略论苯教的历史发展特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
[3]谢热《藏族习俗中的本教遗留》[J],青海社会科学,1988(3).
[4]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杨天美(1986.8—),女,四川绵阳,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