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仰软权力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1209WT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软权力是一种柔性控制力,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内社会治理中,软权力理论同样适用。社会整合中存在着多种软权力,其中,信仰软权力居于核心地位,对于凝聚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发挥信仰软权力功能,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社会整合;信仰;软权力
  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1-0030-03
  
  信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活动,属于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中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判断依据,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信仰现象的复杂性和久远性,对于信仰的考察也必然是多学科、多角度的。本文试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考察信仰,并把它看作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
  
  一、信仰与软权力之关联
  
  软权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先提出来的,他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以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权力》一文中,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了“软权力”概念。奈指出,有很多种影响他人行为的方式,既可以通过威胁和奖励,也可以通过吸引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前者是运用“硬权力”,后者是施展“软权力”。在奈看来,“硬权力”指的是通常同诸如军事和经济力量那样的与具体资源相关的“硬性命令式权力”,“软权力”指的是与诸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与抽象资源相关的、决定他人偏好的“软性同化式权力”。奈和罗伯特•欧基汉在合著的一篇文章中更明确地指出,硬权力是指通过威胁或者奖励,让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而软权力则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性手段,让他人自愿追求你所要的东西的能力。[1]换句话说,“硬权力”的运用表现为借助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大棒”)手段,直接迫使他人改变自己的意志或者行为。而“软权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其体系规则,从而间接地促使他人确定自身的偏好。具体说来,软权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2]
  软权力理论虽然主要是在国际政治中运用,但是对于国内政治来讲也同样适用。在国内社会治理中,凡是通过非强制的方式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目标的,都可以看作是治理者在行使软权力,比如通过信息控制和舆论引导的方式(信息软权力)、通过信仰教育的方式(信仰软权力)、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交往软权力)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信仰软权力。
  为什么信仰能够成为社会整合的软权力?这是由信仰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谓信仰,是指人們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任何理论学说,只有人们信仰它的时候,才会自觉地以这种理论学说为指导,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因此,信仰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马克思强调的理论要“说服人”,就是要得到群众的信仰。换一个角度看,一旦统治者控制了民众的信仰,也就控制了民众的思想和行动,使他们自愿地按照统治者的要求行动,这是一种柔性的控制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信仰具有软权力的性质,或者说,信仰是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即信仰软权力。
  所谓信仰软权力,是指统治者(或执政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民众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使之成为民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目标。这是一种比依靠强制力更高超的社会治理手段。需要强调的是,软权力的“软”并不是软弱无能、不是要放弃权力,而是意味着运用权力更灵活、更具有可接受性,它能够使权力行使者尽量避免遭遇抵抗,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二、信仰软权力的功能
  
  信仰软权力作为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对于凝聚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为社会稳定提供精神支柱。社会稳定离不开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离不开主导意识形态的确立,这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信仰迷失意味着精神支柱的坍塌。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4]。“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和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5]。思想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思想混乱是社会不稳定的前兆。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消极现象时说过,“目前社会主义的种种消极现象、歪风邪气、犯罪行为,以及一些人反社会主义的敌对活动,它们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当然不能都归咎于思想战线的混乱。但是确实不能低估了思想战线混乱造成的影响。”[6]
  第二,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提供合法性论证。社会民众对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基本态度无非是三种:认同、疏离、对抗。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统治阶级可以诉诸压迫性力量(硬权力)进行强力控制,但更为重要的是诉诸诱导性力量(软权力)进行控制。这里的软权力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统治阶级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7]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于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大。”[8]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稳固地位的维持离不开被统治者的自愿服从,而自愿服从常常来源于劝导人们服从统治阶级的观念体系,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论证。当然,通过硬权力也可以达到维护统治地位的目的,但是如果没有软权力作基础,不但成本高,而且不容易长久。
  第三,为社会成员提供主导价值观。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说:“为了弄清自己生存在什么样的世界,为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应该怎样行动,人必须拥有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活动中应该追求什么和避免什么。”[9]这里就道出了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而社会规范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通常存在着多种价值观,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需要用与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来主导人们的思想。当主导价值观充分发挥作用时,社会成员按照同样的价值标准去确立目标,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互相联系,由此构成稳定有序的社会;当主导价值观失去主导地位时,必然导致社会成员普遍的信仰危机,不同的社会成员就会按照不同的价值标准行事,这就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社会稳定也就成为泡影。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信仰的重要形式:宗教。虽然宗教信仰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但是它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这种伦理性对于社会整合来说具有基础性作用。宗教具有社会凝聚、道德约束、文化陶冶和心理调节等功能。宗教的意义和功能,就在于表明各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并且在一个更大的、超验的、伦理秩序的组成部分中,把现存社会秩序的规范、准则神圣化,并加以神圣性的论证。所以,宗教不但可以在变幻无常的生活环境中给人以心理的支撑和精神的安慰,使之归附于现行社会的目标,为之提供认同因素,而且还可以通过维护社会控制,强化现行社会价值观和目标,提供群体认同、机制认同以及克服罪恶感和精神异化等手段,来加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10]
  
  三、当代中国发挥信仰软权力的着力点
  
  信仰软权力主要通过主导意识形态表现出来。当前,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发挥信仰软权力的作用,就必须使主导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加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容和理论精髓,回应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非议与责难。任何信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产生于160年前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面临的社会状况、现实问题都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还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与当前的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世界有多大的理论指导意义,需要认真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的进一步研究,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理论精髓;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非议和责难,为开展理论信念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普及,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和现实指导力。信仰不仅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解释说明的工具和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者回答的是如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翻身做主人的问题;后者回答的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二者是相互联系、前后继承的关系。就当前而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都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为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力,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西方思潮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我们不能从任何理论和原则出发来裁剪现实,而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从实践中凝炼出新的理論,只有这样的理论才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导力。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社会成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首先从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始。根据加尔布雷斯的“双峰对称”理论,只有一个组织内部成员对本组织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同,该组织才能获得组织外部的认同。我党目前有党员7000多万,在民众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起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党的信仰软权力的发挥。但是也有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存在严重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现象,严重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的形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具有恶劣的社会影响,影响到民众对我党的认同和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信仰。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同时进行:在主观方面,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政绩观;在客观方面,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体制和机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减少腐败产生的制度性土壤。
  第四,加强对人的信仰及其相关原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维护社会成员不同信仰之间的和谐共存。信仰软权力的发挥离不开信仰教育,信仰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是直接指向内心最深层次的价值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讲,信仰不是教育的结果,更不是强迫的结果,而是内心感悟的结果。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激发起这种感悟,诱导人的心灵。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需要认真探索信仰形成的原理和规律。就一定社会而言,信仰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元的。就我国当前而言,除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外,也存在着其他的信仰,要发挥信仰软权力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不同信仰之间的关系。要尽量维护民众自身的信仰要求,只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能够促进社会整合,任何信仰都应该保留其存在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交流与沟通,达到不同信仰之间的相互认同与和谐共存。
  需要说明的是,信仰软权力对于社会整合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可过于夸大。一方面,尽管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但是信仰和价值观并不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惟一因素;另一方面,信仰和价值观的作用再大,它本身都会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发生改变。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改变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并在这个过程中超越原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建构新的价值观。可见,信仰软权力本身不是绝对的,它离不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夸大信仰软权力的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参考文献:
  [1]Keohane,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Foreign Affairs, 1998(9/10).
  [2]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95.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45.
  [7]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9.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30.
  [9]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7.
  [10]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76.
  责任编辑:戴群英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推动企业科学发展,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人人奋发向上、争为发展做贡献的精神,以充分彰显“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营造尊重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以深刻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培育团队合作理念,以和谐发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培育“绿色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努力实现“天人合一”。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着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中旬在无锡召开。会议围绕改革开放30年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其研讨主要内容综述如下:关于改革开放的缘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阶段和历史经验;关于30年来理论创新、党建制度创新问题;对3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转型、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苏南模式”的探讨等等。 
期刊
摘 要:对近两年来贵阳市非正常上访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重访与缠访数量居高不下;诉求的合理性和行为的违法性交织;部分上访人行为偏激;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和危害性较大;处置难度增大。必须通过信访强权、建立健全非正常上访应急处理机制、注重信访维稳考核的科学合理性及建立非正常上访专项资金几方面开展有效工作。  关键词:非正常上访;信访;应急处理机制;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C913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理论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理论,其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制度变迁的作用。但发达国家理论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及分析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并以此指导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关键词:科学发
期刊
摘 要:政府的区域政策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进行的大规模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驱动的苏南产业向苏中和苏北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低劳动成本优势、FDI力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效应被强化,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却被弱化。因此,未来江苏省政策调整应注重产业转移的质量,从而增强人力资本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增长的
期刊
摘 要:佛教伦理中蕴含着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的安顿。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社会,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力图诊治现代人的焦虑、浮躁等社会问题,冀此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关键词:佛教伦理;生命关怀;人间佛教;“心灵环保”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道义论的逻辑起点是公共利益,发端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法与契约论,它们分别表现了对德性的重视与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康德完成了最纯粹的道义论伦理体系,为道德而道德是这一体系的核心;二十世纪,罗尔斯继承并充实了康德的道义论体系,力图建构宏大的正义论体系处理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法;契约论;道义论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
期刊
摘要:根据我国传统诉讼法律体系的规定,环境诉讼原告只能为具有利害关系的个人或组织。然而,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这个制度设计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原告资格以放宽的制度设计,满足复杂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环境诉讼;原告;资格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92—03    一、我国关于诉讼原告的一般法律规定    在我国,
期刊
摘 要:运用马克思的概念演化分析法解读《资本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剥削概念是复杂的,其中资本家占有相对剩余价值不是剥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复杂的,它实际上是价值演化论;马克思的市场经济价值观也是复杂的,它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生产方式自然演进和内含矛盾的必然性。这些都是马克思演化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三个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重新认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的启蒙价值,有助于重建马克思的演
期刊
摘 要:民间行业商会在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温州民间行业商会经济功能的探究,既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行业商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又可以剖析行业商会功能发挥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探讨解决的出路。  关键词:民间行业商会;经济功能;发展障碍;温州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0-0059-06    作者简介:魏涛(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