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巩某是某农村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父母一个月前离异。自父母离异以来,巩某经常莫名其妙地心情烦躁,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有时喜欢独处,有时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针对他的情况,在咨询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模仿法”和“阳性强化法”。通过三个阶段的咨询,巩某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关键词:父母离异;心情烦躁;模仿法;阳性强化法
正文
一、一般资料
巩某,男,14岁,某初级中学七年级一班学生。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一起生活,无躯体性疾病。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父母离异一个多月来,经常莫名其妙地心情烦躁,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有时喜欢独处,有时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
个人陈述:巩某的父亲脾气暴躁,所以他与母亲的关系更加亲密。一个多月前,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异。又因争夺抚养权,父母怒目相向,走上了法庭。经法庭调解,父亲获得了巩某的抚养权。自从离开母亲后,巩某觉得自己的世界一下子昏暗了许多。平时在家,看到醉醺醺的父亲,他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无名怒火。父亲对他虽然非常疼爱,但是,在父亲心情不好时,他也会变成父亲的出气筒。在学校里,巩某总是静不下心来,有时会感觉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是一个被抛弃的人,为此,巩某感到非常痛苦。
三、个人成长史、身体状态、社会功能
巩某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自幼身体健康,没有患过严重疾病。父母离异后,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再加上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大,致使原本感觉失落的他心情越来越糟,经常毫无缘由地烦躁。虽然能按时到校学习,但学习成绩一般。
四、心理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陈述
巩某思维非常活跃,口齿伶俐,动作灵敏,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很喜欢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下课过于活跃,情绪不稳定。
从巩某的任课老师处了解到:巩某过于顽皮并多次违纪,曾被多名同学投诉。对于老师的简单惩罚,早已司空见惯,不放在心上。
巩某身处一个离异的家庭,抚养权交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卻经常酗酒,所以巩某常被寄养在奶奶家。
从巩某的同学处了解到:巩某上课坐不住,下课到处跑,有时因为小事和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有时他也很讲义气,喜欢帮助同学。有一次,班内有一名同学感冒了,这名同学的床铺正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冷飕飕的凉风从门缝钻进来,让这个身体虚弱的男孩望而生畏。这时,巩某主动找到老师,说明了那位生病同学的情况,并主动提出要和该同学换一下床位。
五、心理测验结果
CBCL
社会能力 28
行为能力 75
六、评估与诊断
诊断依据:
1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抑郁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心理问题因现实负性事件引起,反应强度不甚强烈,不良情绪反应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由于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而产生的内心冲突,从而引起不良情绪反应,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不良情绪的反应在理智控制下,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社会交往,但效率下降。情绪反应的内容没有泛化。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根据神经症的鉴别标准,该求助者虽有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但与现实刺激有关,并且具有道德色彩,心理冲突表现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该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处于青春期,对父母在心理上仍有一定的依赖。
2、社会原因:(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一个月前父母离异。(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3、心理原因: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从而失去自尊心,产生不良情绪。
七、制定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同学关系。
远期目标:帮助求助者重拾自信,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方案由双方共同商定如下:
(一)方法原理:
1采用模仿法
在本校巩某熟悉的同学中,帮助其寻找榜样,并与作为榜样的同学深刻交流,让其明白帮助巩某的方法与目的,与老师共同关注,改变巩某的缺点。
2采用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就是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强化奖赏,则会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据此,在巩某能够认真听完一节课时,与同学愉快交流时,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时,及时对他进行鼓励和认可,从而使他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自身价值所在,增强自信心以及对自我有所改变的勇气。任课老师、周围同学皆可成为其行为监督者。
(二)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三次。
九、咨询过程
本次咨询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困扰,收集资料,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第一次咨询(2018年11月9日)
过程:咨询师认真倾听求助者的烦恼,对其能主动咨询给予积极关注,很快得到求助者的信任,使他能够尽情倾诉。初步确定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父母离异后,生活上以及感情上的不适应。据此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咨询结束后,向求助者的老师、同学了解情况,进一步补充资料。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恰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第二次咨询(2018年11月16日)
过程:1主要采用阳性强化法。首先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他生活、学习中的优势,予以肯定。然后就近一周来,求助者的自身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原因。
2 帮助巩某确定生活中的模仿对象,使求助者确定目标,明确方向。
第三阶段:巩固和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提高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次咨询(2018年11月21日)
过程:总结求助者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提出今后发展目标。
十、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能有效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上课时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学习有进步。
咨询师评估:紧张情绪基本消失,能够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放松心情。
求助者同学评估:和同学共同学习或游戏时,能够顺利合作,同学关系改善了不少。
CBCL
社会能力 35
行为能力 60
本案例是由父母离异引起的青少年一般心理问题,通过努力,巩某的自我控制有了明显增强,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了,学习节奏加快了,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作业书写认真,学习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关键词:父母离异;心情烦躁;模仿法;阳性强化法
正文
一、一般资料
巩某,男,14岁,某初级中学七年级一班学生。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一起生活,无躯体性疾病。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父母离异一个多月来,经常莫名其妙地心情烦躁,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有时喜欢独处,有时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
个人陈述:巩某的父亲脾气暴躁,所以他与母亲的关系更加亲密。一个多月前,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异。又因争夺抚养权,父母怒目相向,走上了法庭。经法庭调解,父亲获得了巩某的抚养权。自从离开母亲后,巩某觉得自己的世界一下子昏暗了许多。平时在家,看到醉醺醺的父亲,他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无名怒火。父亲对他虽然非常疼爱,但是,在父亲心情不好时,他也会变成父亲的出气筒。在学校里,巩某总是静不下心来,有时会感觉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是一个被抛弃的人,为此,巩某感到非常痛苦。
三、个人成长史、身体状态、社会功能
巩某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自幼身体健康,没有患过严重疾病。父母离异后,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再加上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大,致使原本感觉失落的他心情越来越糟,经常毫无缘由地烦躁。虽然能按时到校学习,但学习成绩一般。
四、心理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陈述
巩某思维非常活跃,口齿伶俐,动作灵敏,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很喜欢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下课过于活跃,情绪不稳定。
从巩某的任课老师处了解到:巩某过于顽皮并多次违纪,曾被多名同学投诉。对于老师的简单惩罚,早已司空见惯,不放在心上。
巩某身处一个离异的家庭,抚养权交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卻经常酗酒,所以巩某常被寄养在奶奶家。
从巩某的同学处了解到:巩某上课坐不住,下课到处跑,有时因为小事和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有时他也很讲义气,喜欢帮助同学。有一次,班内有一名同学感冒了,这名同学的床铺正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冷飕飕的凉风从门缝钻进来,让这个身体虚弱的男孩望而生畏。这时,巩某主动找到老师,说明了那位生病同学的情况,并主动提出要和该同学换一下床位。
五、心理测验结果
CBCL
社会能力 28
行为能力 75
六、评估与诊断
诊断依据:
1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抑郁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心理问题因现实负性事件引起,反应强度不甚强烈,不良情绪反应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由于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而产生的内心冲突,从而引起不良情绪反应,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不良情绪的反应在理智控制下,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社会交往,但效率下降。情绪反应的内容没有泛化。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根据神经症的鉴别标准,该求助者虽有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但与现实刺激有关,并且具有道德色彩,心理冲突表现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该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处于青春期,对父母在心理上仍有一定的依赖。
2、社会原因:(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一个月前父母离异。(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3、心理原因: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从而失去自尊心,产生不良情绪。
七、制定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同学关系。
远期目标:帮助求助者重拾自信,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方案由双方共同商定如下:
(一)方法原理:
1采用模仿法
在本校巩某熟悉的同学中,帮助其寻找榜样,并与作为榜样的同学深刻交流,让其明白帮助巩某的方法与目的,与老师共同关注,改变巩某的缺点。
2采用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就是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强化奖赏,则会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据此,在巩某能够认真听完一节课时,与同学愉快交流时,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时,及时对他进行鼓励和认可,从而使他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自身价值所在,增强自信心以及对自我有所改变的勇气。任课老师、周围同学皆可成为其行为监督者。
(二)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三次。
九、咨询过程
本次咨询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困扰,收集资料,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第一次咨询(2018年11月9日)
过程:咨询师认真倾听求助者的烦恼,对其能主动咨询给予积极关注,很快得到求助者的信任,使他能够尽情倾诉。初步确定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父母离异后,生活上以及感情上的不适应。据此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咨询结束后,向求助者的老师、同学了解情况,进一步补充资料。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恰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第二次咨询(2018年11月16日)
过程:1主要采用阳性强化法。首先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他生活、学习中的优势,予以肯定。然后就近一周来,求助者的自身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原因。
2 帮助巩某确定生活中的模仿对象,使求助者确定目标,明确方向。
第三阶段:巩固和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提高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次咨询(2018年11月21日)
过程:总结求助者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提出今后发展目标。
十、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能有效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上课时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学习有进步。
咨询师评估:紧张情绪基本消失,能够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放松心情。
求助者同学评估:和同学共同学习或游戏时,能够顺利合作,同学关系改善了不少。
CBCL
社会能力 35
行为能力 60
本案例是由父母离异引起的青少年一般心理问题,通过努力,巩某的自我控制有了明显增强,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了,学习节奏加快了,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作业书写认真,学习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