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马》成功的启发
2011年,李东和导演田沁鑫一起去英国,下了飞机他们就去看《战马》。《战马》自2007年在英国火爆首演之后,已在伦敦西区驻场演出了4年,让李东没有想到的是,票依然买不到。他们提前很长时间托了人最后只买到了两张,除了他和田沁鑫其他随行的人都没机会进去。由于旅途劳累,李东在看那场戏的时候睡着了,但是那天之后,那匹舞台上的战马,就总在他的脑海里晃,挥之不去。
2013年,做完话剧《青蛇》之后,李东陷入了思考。他发现近几年中国整个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无论是电视、电影还是游戏产业,都出现了很多新的观众、新的受众群体,然而戏剧行业却始终没有跟上。他问自己为什么没有人来看戏剧,“我们做的不是观众想要的。”李东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
困顿之下,他又想起了那匹马。
“《战马》2007年在英国首演,极其轰动,后来又到美国、澳大利亚巡演,开拓出英语、德语、荷兰语版本,而从2007年演到今天,英国国家剧院的《战马》依然一票难求。”李东琢磨《战马》为什么这么成功:“一方面它的题材上没有任何问题,虽然背景是一战,但是主要描述孩子和马的成长历程,观众没有理解上的障碍;第二这个戏是一个当代的作品,我不想拿20世纪的东西给现在的年轻观众看,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年轻观众的欣赏能力和外国是同步的。我就是想让中国观众不出国门,用他们能花得起的价钱看一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戏剧演出。”
那一刻,李东做出了一个决定:做舞台剧《战马》的中文版。之所以要做中文版而不是引进版,是因为李东不想只演10场就结束了,他希望靠这部戏吸引更多原本从来不看剧的人走进剧场。
当时的李东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持久战。
攻破技术难关
2013年8月,中国国家话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在伦敦正式签署舞台剧《战马》合作协议。舞台剧《战马》中文版正式被提上日程。李东首先面临的,就是技术难题。
在谈判的初期,英国团队来“国话”看完剧院大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提出了很多技术问题。“我们的舞台是往上堆东西,而人家是舞台上很简洁,所有东西都是隐在幕后的。英国可以按照艺术家的要求配置设备,比如人家拿来的一个耳麦,我们的人看后说还用这么落后的,但其实人家是利用其灵敏度不高的特点,避免操纵马时的杂音被传出。英方团队的做法是按功能使用,而我们因为是晚会大国,往往是以价格作为参照标准,所以从我们的舞台上看到的往往是设备,而没有设计。”李东说,“演出搭了一个音响塔,因为英国方面要求必须保证在任何地方演出设备都是一致的,因此全部自己搭建不能用剧场原有的,而这套设备在国内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光这套音响设备的整合、搭建就花了7个月。”
整整一年半,整个剧组一直马不停蹄,灯光、服装、布景、道具、多媒体等各个技术部门都需要进行对接。戏中的军服全由英国造军服的工厂制作。 “这个戏的服装加上配饰一共2000多件,演员最多每场要换六至七套服装,换装时间仅为40秒。中英双方服装管理人员在修改服装上所花费的时间,比全新制作这些服装的时间要多得多。”李东说。
而剧中的主角几匹马和英国版本一样,这次是找南非艺术家专门打造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和纱布,每匹将近180斤,总造价将近600万人民币。整部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的制作费高达6000多万元,这在整个中国话剧界是从来没有过的,当年《青蛇》的制作费才700多万。李东介绍,剧组对待这些“马”就像对待一辆“法拉利”跑车一样,“马从舞台上下来之后,三个演员把马挂起来,自己再从马肚子底下转出来。就像F1赛场上维修师会上来维护赛车一样,我们也有专门的马的维护道具师,他能够应对马这个木偶在演出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
英国团队拿来的一本安全管理规范非常厚,每一个指标都有打分,每一项都有专业的操作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6月份,剧组用15天的时间进行了试装台,之后,所有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细节进行了培训,将所有问题一一解决。自7月19日话剧《生死场》演出完毕之后,国家话剧院这个场子就再也没演过别的戏,专门留给《战马》合成,40多天的合成时间也是前所未有的。对国家话剧院而言,制作《战马》绝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个戏的体量足足相当于我平时制作的戏的15倍。”李东叹道。
全心全意为马服务
技术难关攻破,接踵而来的就是演员。角色演员还好办,可那些“马”的演员,在中国原有的戏剧体系中,完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在这样一部以“马”为主角的作品中,英国国家剧院特别选择了一种源于非洲马里的独一无二工艺以及“实操木偶”的方式,历经了五年的磨合与试验,才将《战马》打造得如此活灵活现。不同于一般的舞台表演,舞台剧《战马》要求演员甘于为马服务。比如主角战马乔伊需要3名演员同时操纵,马头需要细腻,心脏要表现出呼吸,后腿则是动力,不仅要具备演员的各种能力及素质、更要具备运动员的力量及耐力、甚至要具备杂技演员的多种技巧,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演出对演员的要求和标准。
从“马”演员选拔到最终确定阵容,中国国家话剧院用了中国戏剧从未有过的方式:“角色演员需要按照英国导演的标准,即便是已经有社会知名度的演员,也要试戏。反观我们国内的演员,基本是进了院团就是终身制,不存在试戏更不用提落选。这其中有过笑话,也有过不愉快。最终出现在排练场的,除了角色演员外,都是30岁左右的演员,这个戏实际上是为剧院储备了一批正当年的力量。”李东举例说,“其中18个操控马的演员是从1500人中海选出来的,有富二代,也有中戏毕业后当了两年白领又回归舞台的人。整整一年的训练时间中,他们随时都面临淘汰,即便在即将上台的前一秒。”本刊采访之前,李东先在休息室对全体“马”的演员进行了训话,训话中可以看出这个“马”的团队有着严格的纪律和准则。一年前甄选中文版《战马》演员时,基于乔伊的身高体型完全是按照欧洲人的标准打造的,演员的第一关就是身高要在180公分以上,一口气由1500人严选至仅剩50人。排练室中不准拿手机,每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衣箱等等,更是基本纪律。
这支年轻的“战马”队伍每日严格训练,每天接受体能、力量、肌肉、线条、辅之以瑜珈、马术等高强度的综合训练,还进入马场体验性训练,光是学马的嘶叫、哀嚎、打喷嚏就用了三个月时间。最开始的时候,战马的马偶还没有制作完成,演员们就用两根竹竿代替模拟战马。而为了熟悉英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军队习俗,剧组特意邀请了英国驻华大使馆的武官为角色演员进行了英式军训。训练时,每个演员都收到了一本小册子《像马一样思考》,其详细记录了马的步态、呼吸、视觉、听觉、味觉乃至敏感部位等详细资料。由于极其消耗体力和容易受伤,《战马》剧组配有有按摩师和理疗师,定期检查演员们的健康,如果受伤了就必须休息。
李东介绍说,中国演员的表现令英方导演组吃惊,他们在短短三周时间完成了欧洲演员六个月才达到的目标。成为目前为止所有版本的《战马》中,最富成效的团队。更有趣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被分为六个组(每组三个人)进行训练的演员们所呈现出的战马形象,因各自成员性格的不同而有细微差异。
“《战马》的出现会为行业树立一个新的标准。当我们在谈一件作品艺术上怎么样的时候往往会问到票房怎么样,当你票房上很好的时候他们有会追问你艺术上怎么样。实际上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以分割来看,在今天的中国更是这样,如何让大众进入剧场并且在舞台上看到艺术,是极其重要的。”如今,尽管一直在说“如果早知道这么难,当初就不做了”,面对即将登上舞台接受观众检验的《战马》中文版,李东的口吻中充满了自豪。
2011年,李东和导演田沁鑫一起去英国,下了飞机他们就去看《战马》。《战马》自2007年在英国火爆首演之后,已在伦敦西区驻场演出了4年,让李东没有想到的是,票依然买不到。他们提前很长时间托了人最后只买到了两张,除了他和田沁鑫其他随行的人都没机会进去。由于旅途劳累,李东在看那场戏的时候睡着了,但是那天之后,那匹舞台上的战马,就总在他的脑海里晃,挥之不去。
2013年,做完话剧《青蛇》之后,李东陷入了思考。他发现近几年中国整个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无论是电视、电影还是游戏产业,都出现了很多新的观众、新的受众群体,然而戏剧行业却始终没有跟上。他问自己为什么没有人来看戏剧,“我们做的不是观众想要的。”李东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
困顿之下,他又想起了那匹马。
“《战马》2007年在英国首演,极其轰动,后来又到美国、澳大利亚巡演,开拓出英语、德语、荷兰语版本,而从2007年演到今天,英国国家剧院的《战马》依然一票难求。”李东琢磨《战马》为什么这么成功:“一方面它的题材上没有任何问题,虽然背景是一战,但是主要描述孩子和马的成长历程,观众没有理解上的障碍;第二这个戏是一个当代的作品,我不想拿20世纪的东西给现在的年轻观众看,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年轻观众的欣赏能力和外国是同步的。我就是想让中国观众不出国门,用他们能花得起的价钱看一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戏剧演出。”
那一刻,李东做出了一个决定:做舞台剧《战马》的中文版。之所以要做中文版而不是引进版,是因为李东不想只演10场就结束了,他希望靠这部戏吸引更多原本从来不看剧的人走进剧场。
当时的李东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持久战。
攻破技术难关
2013年8月,中国国家话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在伦敦正式签署舞台剧《战马》合作协议。舞台剧《战马》中文版正式被提上日程。李东首先面临的,就是技术难题。
在谈判的初期,英国团队来“国话”看完剧院大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提出了很多技术问题。“我们的舞台是往上堆东西,而人家是舞台上很简洁,所有东西都是隐在幕后的。英国可以按照艺术家的要求配置设备,比如人家拿来的一个耳麦,我们的人看后说还用这么落后的,但其实人家是利用其灵敏度不高的特点,避免操纵马时的杂音被传出。英方团队的做法是按功能使用,而我们因为是晚会大国,往往是以价格作为参照标准,所以从我们的舞台上看到的往往是设备,而没有设计。”李东说,“演出搭了一个音响塔,因为英国方面要求必须保证在任何地方演出设备都是一致的,因此全部自己搭建不能用剧场原有的,而这套设备在国内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光这套音响设备的整合、搭建就花了7个月。”
整整一年半,整个剧组一直马不停蹄,灯光、服装、布景、道具、多媒体等各个技术部门都需要进行对接。戏中的军服全由英国造军服的工厂制作。 “这个戏的服装加上配饰一共2000多件,演员最多每场要换六至七套服装,换装时间仅为40秒。中英双方服装管理人员在修改服装上所花费的时间,比全新制作这些服装的时间要多得多。”李东说。
而剧中的主角几匹马和英国版本一样,这次是找南非艺术家专门打造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和纱布,每匹将近180斤,总造价将近600万人民币。整部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的制作费高达6000多万元,这在整个中国话剧界是从来没有过的,当年《青蛇》的制作费才700多万。李东介绍,剧组对待这些“马”就像对待一辆“法拉利”跑车一样,“马从舞台上下来之后,三个演员把马挂起来,自己再从马肚子底下转出来。就像F1赛场上维修师会上来维护赛车一样,我们也有专门的马的维护道具师,他能够应对马这个木偶在演出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
英国团队拿来的一本安全管理规范非常厚,每一个指标都有打分,每一项都有专业的操作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6月份,剧组用15天的时间进行了试装台,之后,所有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细节进行了培训,将所有问题一一解决。自7月19日话剧《生死场》演出完毕之后,国家话剧院这个场子就再也没演过别的戏,专门留给《战马》合成,40多天的合成时间也是前所未有的。对国家话剧院而言,制作《战马》绝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个戏的体量足足相当于我平时制作的戏的15倍。”李东叹道。
全心全意为马服务
技术难关攻破,接踵而来的就是演员。角色演员还好办,可那些“马”的演员,在中国原有的戏剧体系中,完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在这样一部以“马”为主角的作品中,英国国家剧院特别选择了一种源于非洲马里的独一无二工艺以及“实操木偶”的方式,历经了五年的磨合与试验,才将《战马》打造得如此活灵活现。不同于一般的舞台表演,舞台剧《战马》要求演员甘于为马服务。比如主角战马乔伊需要3名演员同时操纵,马头需要细腻,心脏要表现出呼吸,后腿则是动力,不仅要具备演员的各种能力及素质、更要具备运动员的力量及耐力、甚至要具备杂技演员的多种技巧,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演出对演员的要求和标准。
从“马”演员选拔到最终确定阵容,中国国家话剧院用了中国戏剧从未有过的方式:“角色演员需要按照英国导演的标准,即便是已经有社会知名度的演员,也要试戏。反观我们国内的演员,基本是进了院团就是终身制,不存在试戏更不用提落选。这其中有过笑话,也有过不愉快。最终出现在排练场的,除了角色演员外,都是30岁左右的演员,这个戏实际上是为剧院储备了一批正当年的力量。”李东举例说,“其中18个操控马的演员是从1500人中海选出来的,有富二代,也有中戏毕业后当了两年白领又回归舞台的人。整整一年的训练时间中,他们随时都面临淘汰,即便在即将上台的前一秒。”本刊采访之前,李东先在休息室对全体“马”的演员进行了训话,训话中可以看出这个“马”的团队有着严格的纪律和准则。一年前甄选中文版《战马》演员时,基于乔伊的身高体型完全是按照欧洲人的标准打造的,演员的第一关就是身高要在180公分以上,一口气由1500人严选至仅剩50人。排练室中不准拿手机,每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衣箱等等,更是基本纪律。
这支年轻的“战马”队伍每日严格训练,每天接受体能、力量、肌肉、线条、辅之以瑜珈、马术等高强度的综合训练,还进入马场体验性训练,光是学马的嘶叫、哀嚎、打喷嚏就用了三个月时间。最开始的时候,战马的马偶还没有制作完成,演员们就用两根竹竿代替模拟战马。而为了熟悉英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军队习俗,剧组特意邀请了英国驻华大使馆的武官为角色演员进行了英式军训。训练时,每个演员都收到了一本小册子《像马一样思考》,其详细记录了马的步态、呼吸、视觉、听觉、味觉乃至敏感部位等详细资料。由于极其消耗体力和容易受伤,《战马》剧组配有有按摩师和理疗师,定期检查演员们的健康,如果受伤了就必须休息。
李东介绍说,中国演员的表现令英方导演组吃惊,他们在短短三周时间完成了欧洲演员六个月才达到的目标。成为目前为止所有版本的《战马》中,最富成效的团队。更有趣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被分为六个组(每组三个人)进行训练的演员们所呈现出的战马形象,因各自成员性格的不同而有细微差异。
“《战马》的出现会为行业树立一个新的标准。当我们在谈一件作品艺术上怎么样的时候往往会问到票房怎么样,当你票房上很好的时候他们有会追问你艺术上怎么样。实际上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以分割来看,在今天的中国更是这样,如何让大众进入剧场并且在舞台上看到艺术,是极其重要的。”如今,尽管一直在说“如果早知道这么难,当初就不做了”,面对即将登上舞台接受观众检验的《战马》中文版,李东的口吻中充满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