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景:
3岁的儿子每天都要我讲故事才能入睡。但这天因为和丈夫口角,我讲故事的时候明显没什么心情。故事讲完了,我关掉儿子的床头灯正准备离开,他拽住了我的衣角:“你还没有抱抱我呢!”
我只好抱了抱儿子,动作很快、很敷衍。
“妈妈—”儿子又叫住了我。
“还有什么?”我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你跟爸爸吵架了吧?我都听见了。妈妈,你心里难受吗?要不你过来—”
儿子一骨碌爬起身,小大人似的站在我面前,模仿我平时的样子拍拍床,“我也抱抱你好吗?这样你就不会不高兴了!”
就像个傻瓜一样,我整个人僵在了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拼命地往外冒。
除了乖乖地躺下去接受他的抱抱,我还能够怎样?我的儿子长大了。我想,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
分析:
借这个个案,我们想讨论一下儿童成长阶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块基石:同情。
同情,指的是感觉和理解别人的忧虑的一种能力。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能否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何时才会自主出现这种言行,就视乎后天父母的培养了。
贝勒医学院布鲁斯·佩里的研究发现, 0-3岁期间,孩子是否得到抚养者给予的关爱,是否被凌辱、忽视和受到损伤,直接影响到同情的种子能否萌芽。
想知道您的孩子是否具有足够的同情心?不妨试试下面这个小测验,根据给出的5种分值,按照孩子真实的情况,在每个选项后面为孩子打分。
一贯:5分 经常:4分 有时:3分 偶尔:2分 从不:1分
1.对他人的需要和情绪变化很敏感。( )
2.能正确解读他人非语言的暗示,如手势、面部表情、语调等。( )
3.随时注意他人的面部表情,并给予恰当的反应。( )
4.表现出理解他人的感情。( )
5.他人悲哀时,也陪着流泪或心烦意乱。( )
6.他人受到不公待遇时感到气愤。( )
7.表现得乐意理解别人的观点。( )
8.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
9.对需要的人提供支持和安慰。( )
10.能在口头上分享别人的感情。( )
评分标准:
40-50:完全达标;30-40:需要提高;20-30:存在问题;10-20:情况严重
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别着急,试试下面的方法。做起来不一定很容易,但做到了效果会很神奇—
1.经常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他的心里现在怎么想?”,提高他们理解他人非语言表达的能力(具体方法见《孩子》2002年9月号),习惯为别人着想;
2.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和阅读范畴,远离社会和媒体中的负面影响;
3.自己做好榜样:让孩子看见你是怎样在关心他人,又是怎样在行动;
4.别错过任何机会,有时候还要创造机会,比如带孩子去老人院、希望小学参观,关注国际灾民的困境等,有时简单地蒙上眼睛,体验几分钟盲人的生活都对孩子大有帮助;
5.孩子做出具有同情心的言谈举止时,一定要大力表扬,同时让他亲身体会到他做出的同情举动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安慰。
身边的媒体整天都在宣扬:这一代孩子将面临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但我们却想提醒你:同情心也许比竞争力更为重要。一个善于进攻的孩子将来也许很成功,但一个善于同情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快乐。因为它可以使孩子变得宽广、宽容,变得善良、怜悯,变得拥有足够的爱心去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就算你考虑不到这么大、这么远,至少该为自己想一想。上面案例中孩子同情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同理,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同情,最早受到报应的也是我们。你总不想自己的孩子长成一个对父母冷漠自私、漠不关心的小怪物吧?
3岁的儿子每天都要我讲故事才能入睡。但这天因为和丈夫口角,我讲故事的时候明显没什么心情。故事讲完了,我关掉儿子的床头灯正准备离开,他拽住了我的衣角:“你还没有抱抱我呢!”
我只好抱了抱儿子,动作很快、很敷衍。
“妈妈—”儿子又叫住了我。
“还有什么?”我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你跟爸爸吵架了吧?我都听见了。妈妈,你心里难受吗?要不你过来—”
儿子一骨碌爬起身,小大人似的站在我面前,模仿我平时的样子拍拍床,“我也抱抱你好吗?这样你就不会不高兴了!”
就像个傻瓜一样,我整个人僵在了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拼命地往外冒。
除了乖乖地躺下去接受他的抱抱,我还能够怎样?我的儿子长大了。我想,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
分析:
借这个个案,我们想讨论一下儿童成长阶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块基石:同情。
同情,指的是感觉和理解别人的忧虑的一种能力。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能否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何时才会自主出现这种言行,就视乎后天父母的培养了。
贝勒医学院布鲁斯·佩里的研究发现, 0-3岁期间,孩子是否得到抚养者给予的关爱,是否被凌辱、忽视和受到损伤,直接影响到同情的种子能否萌芽。
想知道您的孩子是否具有足够的同情心?不妨试试下面这个小测验,根据给出的5种分值,按照孩子真实的情况,在每个选项后面为孩子打分。
一贯:5分 经常:4分 有时:3分 偶尔:2分 从不:1分
1.对他人的需要和情绪变化很敏感。( )
2.能正确解读他人非语言的暗示,如手势、面部表情、语调等。( )
3.随时注意他人的面部表情,并给予恰当的反应。( )
4.表现出理解他人的感情。( )
5.他人悲哀时,也陪着流泪或心烦意乱。( )
6.他人受到不公待遇时感到气愤。( )
7.表现得乐意理解别人的观点。( )
8.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
9.对需要的人提供支持和安慰。( )
10.能在口头上分享别人的感情。( )
评分标准:
40-50:完全达标;30-40:需要提高;20-30:存在问题;10-20:情况严重
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别着急,试试下面的方法。做起来不一定很容易,但做到了效果会很神奇—
1.经常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他的心里现在怎么想?”,提高他们理解他人非语言表达的能力(具体方法见《孩子》2002年9月号),习惯为别人着想;
2.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和阅读范畴,远离社会和媒体中的负面影响;
3.自己做好榜样:让孩子看见你是怎样在关心他人,又是怎样在行动;
4.别错过任何机会,有时候还要创造机会,比如带孩子去老人院、希望小学参观,关注国际灾民的困境等,有时简单地蒙上眼睛,体验几分钟盲人的生活都对孩子大有帮助;
5.孩子做出具有同情心的言谈举止时,一定要大力表扬,同时让他亲身体会到他做出的同情举动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安慰。
身边的媒体整天都在宣扬:这一代孩子将面临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但我们却想提醒你:同情心也许比竞争力更为重要。一个善于进攻的孩子将来也许很成功,但一个善于同情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快乐。因为它可以使孩子变得宽广、宽容,变得善良、怜悯,变得拥有足够的爱心去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就算你考虑不到这么大、这么远,至少该为自己想一想。上面案例中孩子同情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同理,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同情,最早受到报应的也是我们。你总不想自己的孩子长成一个对父母冷漠自私、漠不关心的小怪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