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体会语言,用心灵去感受语言,达到和文本、作者的交流。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一、用真情的范读感染学生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富有情感的范读,最能让孩子们心动。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教者、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情真意切的朗读,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如教学《船长》一文,在学习“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段话时,我充满深情地说:“我每次读到这段话都特别的感动,忍不住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我的感受就会更深一层,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接着我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完后又说:“我读得肯定有不足之处,但有一点,我读时是很投入、很动情的,你们也愿意投入动情地读这一段话吗?”在我的感染下,学生开始用情地朗读起来。学生通过用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到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老师真切的话语和深情的范读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氛围,起到以情激情,拨动孩子心弦的作用。孩子们读在其中,议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自然就能读出感情了。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而教师的现场范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的,是课文录音所不能代替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用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读中,营造一种愿读、乐读、争着读的氛围,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首先,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就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探寻奥秘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
其次,教师也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尽快入文入画、入情入境。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来设计导读,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瑰丽景象。当学生听到瀑布发出的哗哗巨响,看到瀑布从高处飞泻直下,溅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高达数百米的壮丽景象时,学生不由地发出赞叹:“哇!真的太美了!”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的朗读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
三、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
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真棒!”“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个句子“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这样评价:“你读出了小溪流淌时唱歌的样子,让人觉得很有诗意,读出了作者游览时高兴的心情。我想此时的你也一定很高兴吧。”这一评价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入情。
教学中,有时我们的老师不管学生读得好不好,只知一味地表扬学生,其实这样做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当学生确实读得不够好的时候,老师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学生在读时却似乎读出了很陶醉的样子。我抿嘴笑笑说:“你们好像也被这‘暖风’熏醉了……”学生一听,会意地笑了。我接着说:“再读一遍!”学生马上专注地,带上强烈的不满和责问读出了这句诗。
四、用信任的眼光关注学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或其他学生的体会来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读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只要学生对语意有自己的理解,对语情有自己的领悟,就要让学生大胆地朗读出来。在教学《烟台的海》时,教师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自读后,老师问:“你最想读哪一段?为什么?”“我最想读冬天的海。因为冬天的海平常凝重,可一到寒流来袭时,那些泳浪就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气势磅礴。”“那你读一读吧。”“我最想读夏天的海。因为夏天的海让我感到很浪漫。”“我最想读……”
五、用有趣的表演调动学生
小孩子都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表演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当然表演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趣味性、形象性,更易激发学生兴趣。针对学生的表演欲望,何不让学生投入于此呢?因为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朗读表演是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更好地领悟文章中心。因此,表演读是很能激发、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
如:《狐假虎威》这课,教学时让学生带着自制的狐狸、老虎、小猴、山羊、小鹿、小兔、野猪的头饰,扮演文中角色,使用文中语言,模仿小动物的动作,配上合适的音乐,再现森林中的情境。无需教师多作讲解,学生自然领悟,并读出、演出了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笨。这样形象的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昂,读来有声有色,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一、用真情的范读感染学生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富有情感的范读,最能让孩子们心动。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教者、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情真意切的朗读,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如教学《船长》一文,在学习“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段话时,我充满深情地说:“我每次读到这段话都特别的感动,忍不住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我的感受就会更深一层,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接着我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完后又说:“我读得肯定有不足之处,但有一点,我读时是很投入、很动情的,你们也愿意投入动情地读这一段话吗?”在我的感染下,学生开始用情地朗读起来。学生通过用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到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老师真切的话语和深情的范读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氛围,起到以情激情,拨动孩子心弦的作用。孩子们读在其中,议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自然就能读出感情了。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而教师的现场范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的,是课文录音所不能代替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用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读中,营造一种愿读、乐读、争着读的氛围,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首先,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就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探寻奥秘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
其次,教师也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尽快入文入画、入情入境。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来设计导读,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瑰丽景象。当学生听到瀑布发出的哗哗巨响,看到瀑布从高处飞泻直下,溅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高达数百米的壮丽景象时,学生不由地发出赞叹:“哇!真的太美了!”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的朗读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
三、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
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真棒!”“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个句子“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这样评价:“你读出了小溪流淌时唱歌的样子,让人觉得很有诗意,读出了作者游览时高兴的心情。我想此时的你也一定很高兴吧。”这一评价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入情。
教学中,有时我们的老师不管学生读得好不好,只知一味地表扬学生,其实这样做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当学生确实读得不够好的时候,老师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学生在读时却似乎读出了很陶醉的样子。我抿嘴笑笑说:“你们好像也被这‘暖风’熏醉了……”学生一听,会意地笑了。我接着说:“再读一遍!”学生马上专注地,带上强烈的不满和责问读出了这句诗。
四、用信任的眼光关注学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或其他学生的体会来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读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只要学生对语意有自己的理解,对语情有自己的领悟,就要让学生大胆地朗读出来。在教学《烟台的海》时,教师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自读后,老师问:“你最想读哪一段?为什么?”“我最想读冬天的海。因为冬天的海平常凝重,可一到寒流来袭时,那些泳浪就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气势磅礴。”“那你读一读吧。”“我最想读夏天的海。因为夏天的海让我感到很浪漫。”“我最想读……”
五、用有趣的表演调动学生
小孩子都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表演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当然表演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趣味性、形象性,更易激发学生兴趣。针对学生的表演欲望,何不让学生投入于此呢?因为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朗读表演是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更好地领悟文章中心。因此,表演读是很能激发、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
如:《狐假虎威》这课,教学时让学生带着自制的狐狸、老虎、小猴、山羊、小鹿、小兔、野猪的头饰,扮演文中角色,使用文中语言,模仿小动物的动作,配上合适的音乐,再现森林中的情境。无需教师多作讲解,学生自然领悟,并读出、演出了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笨。这样形象的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昂,读来有声有色,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