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全面影响着语文教学。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被否定,教师的观念在不断更新,现今又有了高效语文课堂和建构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愈演愈烈的建构式语文教学模式的推进过程中,许多老师不禁对其效果产生了质疑。当然,更多的是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现状。甚至有这样的流言:“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都一样。”“高考成败在数学。”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于是,老师们不断叩问语文的出路在哪里。
一、教师的讲授少一些,学生的阅读多一些
很久以来,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课堂。语文教师课前精心备课,然后走上讲台,或唾沫横飞,或激情四溢,或沉醉不知归路。但为何而沉醉?为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为自己精彩的课文讲解,甚至为自己循循善诱地引出学生的标准答案而得意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导太多,学生的实践太少。打个比方,教师好比导游,学生好比游客,导游过多的介绍耽误了游客游览的时间和路程,那么游客的收获也不过是看景不如听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性。而语文学科就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用课堂上的精彩讲演干扰学生的语文实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应该是学生学习先行,教师讲解在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学生自行阅读、品味、领悟、熟记,教师可点拨指导,而不是喋喋不休地以先入之见,去诱导学生机械被动地理解和模仿。
二、空洞的交流少一些,学生的感悟多一些
合作交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之一,是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各种规格的赛课评判优劣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苦心经营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精心策划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几乎所有的课都注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积极,教师满意。可是,从质量的角度去审视这样的课堂,依然存在两个问题:1.师生交流的往往是学生从参考书上找到的现成问题及答案,不是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所得,学生亦不知其所以然。2.课堂上发言的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失去了教学面向全体的根本目的。这样的课堂合作交流,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效果。
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阅读、感悟,没有学习收获,就急着交流,这样的合作交流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没有互动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还是少一些这样的交流,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三、课后的习题少做一些,学生的阅读经典一些
只要考试制度存在,只要考评机制不改,以数据说话的真理就无法动摇。学生靠分数上大学,教师靠分数评先评优、晋级职称。为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分数的追求几近疯狂。学生一进入高中,便是铺天盖地的语文试卷,甚至,很多语文教师拿高三的语文试卷给高一的学生做,美其名曰提前感受高考。其实,这种疯狂的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使学生在这种机械的训练中变成答题的机器,根本谈不上素质提升。
“语文教学的叛徒” 黄玉峰,是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他认为“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黄玉峰老师会给还未谋面的高一新生布置作业:暑假里看完《红楼梦》,背诵《论语》前四篇共92节文章,写五篇读书笔记。每个学生还收到了一本帖子,是小楷毛笔字帖。学生忙碌了一个暑假,但这样的暑假作业远比一张张的试卷有价值得多。
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践行专题阅读,重在使用深厚的传统经典文化的智慧之光、理性之光来烛照青年学生。于是,在吴泓老师的学生的桌面上,出现了整本的中外经典名著。这是思想的盛宴,这是精神的大餐,假以时日,学生读了许多这样整本的经典,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品味,是那些只注重习题训练的孩子望尘莫及的。
我浅陋地认为:语文只有回归本色——阅读的语文,才能找到出路。历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曹植,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词歌赋十万余言;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熟读《红楼梦》,有些章节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文坛泰斗巴金少年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著作中经常出现海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作家作品中的名言诗句。这些古今中外伟人的文学素养,无疑与他们青少年时期刻苦攻读并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有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至理名言说的也是这一道理。回归本色课堂,回归读的语文,才能激发学生读的热情,完成《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当然,教师更要多读书,做学生的表率。■
一、教师的讲授少一些,学生的阅读多一些
很久以来,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课堂。语文教师课前精心备课,然后走上讲台,或唾沫横飞,或激情四溢,或沉醉不知归路。但为何而沉醉?为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为自己精彩的课文讲解,甚至为自己循循善诱地引出学生的标准答案而得意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导太多,学生的实践太少。打个比方,教师好比导游,学生好比游客,导游过多的介绍耽误了游客游览的时间和路程,那么游客的收获也不过是看景不如听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性。而语文学科就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用课堂上的精彩讲演干扰学生的语文实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应该是学生学习先行,教师讲解在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学生自行阅读、品味、领悟、熟记,教师可点拨指导,而不是喋喋不休地以先入之见,去诱导学生机械被动地理解和模仿。
二、空洞的交流少一些,学生的感悟多一些
合作交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之一,是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各种规格的赛课评判优劣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苦心经营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精心策划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几乎所有的课都注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积极,教师满意。可是,从质量的角度去审视这样的课堂,依然存在两个问题:1.师生交流的往往是学生从参考书上找到的现成问题及答案,不是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所得,学生亦不知其所以然。2.课堂上发言的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失去了教学面向全体的根本目的。这样的课堂合作交流,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效果。
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阅读、感悟,没有学习收获,就急着交流,这样的合作交流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没有互动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还是少一些这样的交流,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三、课后的习题少做一些,学生的阅读经典一些
只要考试制度存在,只要考评机制不改,以数据说话的真理就无法动摇。学生靠分数上大学,教师靠分数评先评优、晋级职称。为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分数的追求几近疯狂。学生一进入高中,便是铺天盖地的语文试卷,甚至,很多语文教师拿高三的语文试卷给高一的学生做,美其名曰提前感受高考。其实,这种疯狂的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使学生在这种机械的训练中变成答题的机器,根本谈不上素质提升。
“语文教学的叛徒” 黄玉峰,是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他认为“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黄玉峰老师会给还未谋面的高一新生布置作业:暑假里看完《红楼梦》,背诵《论语》前四篇共92节文章,写五篇读书笔记。每个学生还收到了一本帖子,是小楷毛笔字帖。学生忙碌了一个暑假,但这样的暑假作业远比一张张的试卷有价值得多。
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践行专题阅读,重在使用深厚的传统经典文化的智慧之光、理性之光来烛照青年学生。于是,在吴泓老师的学生的桌面上,出现了整本的中外经典名著。这是思想的盛宴,这是精神的大餐,假以时日,学生读了许多这样整本的经典,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品味,是那些只注重习题训练的孩子望尘莫及的。
我浅陋地认为:语文只有回归本色——阅读的语文,才能找到出路。历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曹植,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词歌赋十万余言;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熟读《红楼梦》,有些章节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文坛泰斗巴金少年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著作中经常出现海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作家作品中的名言诗句。这些古今中外伟人的文学素养,无疑与他们青少年时期刻苦攻读并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有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至理名言说的也是这一道理。回归本色课堂,回归读的语文,才能激发学生读的热情,完成《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当然,教师更要多读书,做学生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