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公羊要配几只母羊?
这对于养羊户来说是个常识,正常比例是1∶20左右。
河南一位通过5万元扶贫贷款养羊的贫困户对此并不熟悉,40多只母羊才配了一只公羊,导致一部分母羊怀不上小羊羔,只好将空怀母羊低价卖掉。新生小羊体质孱弱,这也是因为贫困户不清楚母羊怀孕时要添加蛋白质等营养饲料。
同村另一些贫困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羊,技术培训、防疫、饲料、回收等都由企业负责,贫困户只要按照企业标准饲养,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河南调研产业扶贫时了解到的这件事令他感触颇深。“可见,产业扶贫模式相当重要,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养几只羊还可以,规模大了,技术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纰漏,难以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甚至还会为此背上债务。”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成功地发展脱贫产业,使其成为贫困户“会生蛋的鸡”,需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循因施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
抱团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合作成長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精准脱贫主要途径中“五个一批”首要的就是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对精准扶贫方略的真正涵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对《经济》记者说:“精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准,由大水漫灌改为效率更高、定位更准的扶贫,包括对贫困人员、实施的方法、策略的提升;二是精,各参与主体要由动员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考验的是机制模式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进入良性运行;三是久,要保障扶贫产业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能离开帮扶的支撑又回去了,要让脱贫产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中,实现贫困户的持续性增收挑战性最大,这也是我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现在的市场条件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都没解决,扶贫项目多用于生产粮食供自己消费,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产品需要在市场上实现更多价值。其次,目前很多农产品都是过剩的,市场上都是农业新型主体,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让贫困农户以单门独户的方式与他们竞争难以成功,很多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多是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创新,让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合作,在产业链中做能做的事,把技术、管理、市场等交给专业的主体去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汪三贵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雷明强调:“产业扶贫的对象是具备劳动能力的对象,重要的问题是,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贫困户要提高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发挥我国政府主导扶贫的政治优势,通过与企业和合作社的合作帮扶,让贫困户有个依托,有事干,干成事,实现将资源转化为财富。贫困户能力提升后就能实现永久的自我脱贫,融入大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劳动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十八般武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各地充分发挥“十八般武艺”,开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汪三贵向《经济》记者介绍,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是让贫困户直接参与“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中的生产过程。企业帮助他们选好产业,统一技术和服务,贫困户只负责生产。
二是加入劳动密集性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农业产业过程中能够提供大量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就业机会,贫困户尽管能力弱,但工资要求低,还能照顾家里,老弱病残都可以参与。例如四川苍溪县猕猴桃产业,一年留给村里的劳务收入有300万元。山东省建成“扶贫车间”2790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8.9万人。
三是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贫困户通过自有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扶贫资金、贷款等量化入股,获得资产性收益,这主要适合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起到补充低保的作用。由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为其带来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这种扶贫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补充,不宜将其作为主要模式。
四是把这几种模式混合起来,既有生产、就业,又有资产收益。重庆石柱县发展乡村旅游,投资较大,单靠贫困户做不了。政府将给每个贫困户的3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交给旅游山庄,要求山庄每年给予贫困户10%的分红,其中,1500元是直接给贫困户,另外1500元交给合作社,40%的分配奖励资金用于鼓励生产,山庄的交易额越大,按照分配的比例,入股贫困户得到的就更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贫困户按山庄要求进行生产,山庄进行包销,比如养殖土鸡可以卖到25元/斤、种植小西瓜2元/斤,这些旅游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更高的产品让贫困户的钱包很快鼓起来。此外,贫困户可以优先就业,这些家庭中不少高中生、大学生的假期打工,能够增加好几千元的收入。
长短互补,发挥各自优势
河南兰考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哈密瓜,贫困户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2000元;四川青川县红心猕猴桃可以实现2万元/亩收入,而种植天麻,最高可实现6万元/亩。
汪三贵在各地考查的结果打破了以往“土地不赚钱”传统观念,同样一块土地,种植不同品种产值差距巨大。一些贫困地区的土地上只种点粮食,价值很低,但流转过来经营市场更需求的种类,就能实现更高的土地价值。
汪三贵表示,贫困户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等产权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同时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尽快掌握技能,按照企业或市场标准做好生产或经营。
而能人、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的带动示范相当重要,他们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选准产业,找到市场受欢迎、有潜力的产品。成为有资本积累、有技术、懂管理、会销售的合格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例如湖南省养鹅企业,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目前带动贫困户饲养了上百万羽,使当地鹅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效益更高。 在谈到这些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时,汪三贵对记者说,要掌握比较好的机制,根据不同情况创造不同的模式,做好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而核心在于将参与产业扶贫的主体优势都能发挥出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雷明也表示,在经济学上,扶贫要形成激励相融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参与这项事业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对象,在这一机制下,都是心情舒畅地来参与和完成这个事业;如果不相融,肯定会形成脱贫攻坚的一个劣势。
运筹帷幄,建立好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的特色扶貧开发道路是以政府主导的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特别是政府大力支持下的专项产业扶贫模式,例如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使大量贫困人口迅速脱贫。
“但政府并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直接参与产业容易好心办坏事。新型的产业扶贫模式中,政府要为参与产业扶贫的主体提供扶持,包括财政资金的支持,贴息贷款,减轻产业资本的压力。同时,营造好环境,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机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农民素质。特别是在贫困户适应市场的能力上下功夫,包括职业培训,打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让他们在干中学,激发兴趣,不要课堂培训与实际内容‘两张皮’。”雷明向记者表示。
产业扶贫模式的链条中,不能忽视贫困户的利益。“因为企业在产业链条中属于强势的主体,既能看到市场又能联到供给侧,掌握全面状况,在收入分配时更容易向自己倾斜,因此,政府要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既能激发各主体动力,又能有效地约束自身的利益,保证形成的产业能够真正让扶贫对象公正地享受和参与,建立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参与主体打着扶贫的旗号过度追求自己的利益,形成互利互信、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雷明强调。
重庆市城口县,建立“互联网+市场主体+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规模化发展山地鸡、“中华红心”猕猴桃、马铃薯等农特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参与“大巴山森林人家”等服务。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签订协议,通过流转土地的租金、就地务工和股权分红,实现多路进财,分享农业增值带来的效益。
抓住良机,推进产业升级
产业扶贫立足于长效脱贫,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任务要求下,无论对政府、企业和贫困户来说都是有难度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伴随的失败和挫折也相当多。
例如有些贫困地区找不到龙头企业,也没有合作社,需要本地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有的地方单纯搞资产收益性扶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并没有真正融入产业,虽然收入上去了,但并没有掌握增收能力,一旦没了优惠政策,很容易返贫。有的产业扶贫,留守贫困户能力欠缺,参与度低,例如互联网运用有困难,生产无法很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企业也面临农业波动性大、周期长、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市场推广费用高、品牌建设等难题。例如禽类市场的瘟疫尽管发生率很低,也会造成消费者大面积恐慌,造成禽蛋肉产品积压,价格直降。
雷明对记者说:“目前,所谓的产业有时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产业,只能叫做项目,离开了帮扶,在市场中很快就没了。产业要有产还要有业。给牛给羊等只是完成了产业扶贫中生产的一个选择。业是要形成一个业态,将供给侧的生产资料变成需求侧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市场消费变成财富,才成形成由产到业的联接。因此,产业扶贫要从这两个支点下功夫。一要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开展生产活动;二是要有好的生产环境和平台,包括产品的运营、营销,市场的开拓,等等。现在很多做法前一个支点用力多,后半段则关注和建设得少,或者两个支点没能形成很好的融合。在产业和参与主体的双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增加成本,甚至导致失败。”
然而,失败并非不正常,也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市场是公平的,它并不会因为产业是否具有扶贫的公益性来决定成败。产业发展初级时要有政策保护扶持,当脱贫后,扶贫产业主体与其他竞争主体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雷明对记者说,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复合体验式需求的增长,以及竞争压力的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边界逐渐被打破,曾经细分的领域逐渐融合交织,这种融合催生出许多新的业态和创新。扶贫产业也要抓住需求端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开拓市场,甚至主动创造消费市场。不过,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产业融合一定是优势互补,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出更加适应社会,打破地域分割,发展出更高效率、各参与主体有机结合的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和长效增收。
这对于养羊户来说是个常识,正常比例是1∶20左右。
河南一位通过5万元扶贫贷款养羊的贫困户对此并不熟悉,40多只母羊才配了一只公羊,导致一部分母羊怀不上小羊羔,只好将空怀母羊低价卖掉。新生小羊体质孱弱,这也是因为贫困户不清楚母羊怀孕时要添加蛋白质等营养饲料。
同村另一些贫困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羊,技术培训、防疫、饲料、回收等都由企业负责,贫困户只要按照企业标准饲养,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河南调研产业扶贫时了解到的这件事令他感触颇深。“可见,产业扶贫模式相当重要,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养几只羊还可以,规模大了,技术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纰漏,难以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甚至还会为此背上债务。”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成功地发展脱贫产业,使其成为贫困户“会生蛋的鸡”,需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循因施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
抱团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合作成長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精准脱贫主要途径中“五个一批”首要的就是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对精准扶贫方略的真正涵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对《经济》记者说:“精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准,由大水漫灌改为效率更高、定位更准的扶贫,包括对贫困人员、实施的方法、策略的提升;二是精,各参与主体要由动员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考验的是机制模式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进入良性运行;三是久,要保障扶贫产业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能离开帮扶的支撑又回去了,要让脱贫产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中,实现贫困户的持续性增收挑战性最大,这也是我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现在的市场条件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都没解决,扶贫项目多用于生产粮食供自己消费,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产品需要在市场上实现更多价值。其次,目前很多农产品都是过剩的,市场上都是农业新型主体,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让贫困农户以单门独户的方式与他们竞争难以成功,很多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多是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创新,让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合作,在产业链中做能做的事,把技术、管理、市场等交给专业的主体去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汪三贵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雷明强调:“产业扶贫的对象是具备劳动能力的对象,重要的问题是,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贫困户要提高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发挥我国政府主导扶贫的政治优势,通过与企业和合作社的合作帮扶,让贫困户有个依托,有事干,干成事,实现将资源转化为财富。贫困户能力提升后就能实现永久的自我脱贫,融入大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劳动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十八般武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各地充分发挥“十八般武艺”,开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汪三贵向《经济》记者介绍,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是让贫困户直接参与“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中的生产过程。企业帮助他们选好产业,统一技术和服务,贫困户只负责生产。
二是加入劳动密集性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农业产业过程中能够提供大量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就业机会,贫困户尽管能力弱,但工资要求低,还能照顾家里,老弱病残都可以参与。例如四川苍溪县猕猴桃产业,一年留给村里的劳务收入有300万元。山东省建成“扶贫车间”2790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8.9万人。
三是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贫困户通过自有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扶贫资金、贷款等量化入股,获得资产性收益,这主要适合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起到补充低保的作用。由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为其带来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这种扶贫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补充,不宜将其作为主要模式。
四是把这几种模式混合起来,既有生产、就业,又有资产收益。重庆石柱县发展乡村旅游,投资较大,单靠贫困户做不了。政府将给每个贫困户的3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交给旅游山庄,要求山庄每年给予贫困户10%的分红,其中,1500元是直接给贫困户,另外1500元交给合作社,40%的分配奖励资金用于鼓励生产,山庄的交易额越大,按照分配的比例,入股贫困户得到的就更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贫困户按山庄要求进行生产,山庄进行包销,比如养殖土鸡可以卖到25元/斤、种植小西瓜2元/斤,这些旅游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更高的产品让贫困户的钱包很快鼓起来。此外,贫困户可以优先就业,这些家庭中不少高中生、大学生的假期打工,能够增加好几千元的收入。
长短互补,发挥各自优势
河南兰考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哈密瓜,贫困户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2000元;四川青川县红心猕猴桃可以实现2万元/亩收入,而种植天麻,最高可实现6万元/亩。
汪三贵在各地考查的结果打破了以往“土地不赚钱”传统观念,同样一块土地,种植不同品种产值差距巨大。一些贫困地区的土地上只种点粮食,价值很低,但流转过来经营市场更需求的种类,就能实现更高的土地价值。
汪三贵表示,贫困户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等产权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同时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尽快掌握技能,按照企业或市场标准做好生产或经营。
而能人、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的带动示范相当重要,他们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选准产业,找到市场受欢迎、有潜力的产品。成为有资本积累、有技术、懂管理、会销售的合格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例如湖南省养鹅企业,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目前带动贫困户饲养了上百万羽,使当地鹅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效益更高。 在谈到这些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时,汪三贵对记者说,要掌握比较好的机制,根据不同情况创造不同的模式,做好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而核心在于将参与产业扶贫的主体优势都能发挥出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雷明也表示,在经济学上,扶贫要形成激励相融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参与这项事业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对象,在这一机制下,都是心情舒畅地来参与和完成这个事业;如果不相融,肯定会形成脱贫攻坚的一个劣势。
运筹帷幄,建立好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的特色扶貧开发道路是以政府主导的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特别是政府大力支持下的专项产业扶贫模式,例如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使大量贫困人口迅速脱贫。
“但政府并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直接参与产业容易好心办坏事。新型的产业扶贫模式中,政府要为参与产业扶贫的主体提供扶持,包括财政资金的支持,贴息贷款,减轻产业资本的压力。同时,营造好环境,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机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农民素质。特别是在贫困户适应市场的能力上下功夫,包括职业培训,打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让他们在干中学,激发兴趣,不要课堂培训与实际内容‘两张皮’。”雷明向记者表示。
产业扶贫模式的链条中,不能忽视贫困户的利益。“因为企业在产业链条中属于强势的主体,既能看到市场又能联到供给侧,掌握全面状况,在收入分配时更容易向自己倾斜,因此,政府要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既能激发各主体动力,又能有效地约束自身的利益,保证形成的产业能够真正让扶贫对象公正地享受和参与,建立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参与主体打着扶贫的旗号过度追求自己的利益,形成互利互信、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雷明强调。
重庆市城口县,建立“互联网+市场主体+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规模化发展山地鸡、“中华红心”猕猴桃、马铃薯等农特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参与“大巴山森林人家”等服务。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签订协议,通过流转土地的租金、就地务工和股权分红,实现多路进财,分享农业增值带来的效益。
抓住良机,推进产业升级
产业扶贫立足于长效脱贫,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任务要求下,无论对政府、企业和贫困户来说都是有难度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伴随的失败和挫折也相当多。
例如有些贫困地区找不到龙头企业,也没有合作社,需要本地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有的地方单纯搞资产收益性扶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并没有真正融入产业,虽然收入上去了,但并没有掌握增收能力,一旦没了优惠政策,很容易返贫。有的产业扶贫,留守贫困户能力欠缺,参与度低,例如互联网运用有困难,生产无法很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企业也面临农业波动性大、周期长、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市场推广费用高、品牌建设等难题。例如禽类市场的瘟疫尽管发生率很低,也会造成消费者大面积恐慌,造成禽蛋肉产品积压,价格直降。
雷明对记者说:“目前,所谓的产业有时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产业,只能叫做项目,离开了帮扶,在市场中很快就没了。产业要有产还要有业。给牛给羊等只是完成了产业扶贫中生产的一个选择。业是要形成一个业态,将供给侧的生产资料变成需求侧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市场消费变成财富,才成形成由产到业的联接。因此,产业扶贫要从这两个支点下功夫。一要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开展生产活动;二是要有好的生产环境和平台,包括产品的运营、营销,市场的开拓,等等。现在很多做法前一个支点用力多,后半段则关注和建设得少,或者两个支点没能形成很好的融合。在产业和参与主体的双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增加成本,甚至导致失败。”
然而,失败并非不正常,也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市场是公平的,它并不会因为产业是否具有扶贫的公益性来决定成败。产业发展初级时要有政策保护扶持,当脱贫后,扶贫产业主体与其他竞争主体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雷明对记者说,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复合体验式需求的增长,以及竞争压力的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边界逐渐被打破,曾经细分的领域逐渐融合交织,这种融合催生出许多新的业态和创新。扶贫产业也要抓住需求端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开拓市场,甚至主动创造消费市场。不过,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产业融合一定是优势互补,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出更加适应社会,打破地域分割,发展出更高效率、各参与主体有机结合的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和长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