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一、以说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今,小学生的零用钱较多,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对此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所以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养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班级开展评选“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从而觉得“我也能行”,这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日常行为习惯教育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应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先带领本班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班级开辟“比一比看谁红花多”专栏,定期评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等。我还在班级开展“争做星星少年”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活动中和同学一起制定星星少年评定方法,在全班形成“人人争当星星少年”的局面。
2.仪式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3.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精力旺盛,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学校将此也是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对此,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养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我们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谁最棒”的评价表格,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已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携手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机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各种实践过程的开展,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说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今,小学生的零用钱较多,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对此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所以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养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班级开展评选“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从而觉得“我也能行”,这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日常行为习惯教育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应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先带领本班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班级开辟“比一比看谁红花多”专栏,定期评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等。我还在班级开展“争做星星少年”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活动中和同学一起制定星星少年评定方法,在全班形成“人人争当星星少年”的局面。
2.仪式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3.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精力旺盛,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学校将此也是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对此,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养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我们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谁最棒”的评价表格,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已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携手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机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各种实践过程的开展,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