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祖国大陆完全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接近完成,和平秩序初步确立。这时,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内的剿匪作战仍在紧张地进行中,许多报刊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了战火正在熊熊燃烧的朝鲜战场。
到这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就在国内支援朝鲜战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启动,国防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始步入正规化轨道的情况下,国庆庆典如约而至。
这次年度例行阅兵,规模适中,参加阅兵式的各类专业军事院校学员数量增加。军事学院方队首次成为第一个方队,且一批身经百战和功勋卓著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以军事学院学员的身份参加阅兵式,民兵大队也第一次出现在分列式上。一些新兵种纷纷亮相,伞兵部队、探照灯部队首次出现在国庆阅兵式上,喷气式飞机首次受阅,告别了以往螺旋桨飞机受阅的历史。这一切表明,人民解放军在逐步从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中国国防武装正在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许多部队参阅后立即挥师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为了筹备国庆节,1951年9月9日上午9时,中央人民政府和北京市各机关、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代表在中山公园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筹备会。会议决定于国庆日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和庆祝游行,并推选彭真、聂荣臻、李立三等14人为筹备委员,组成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筹备委员会。
国庆越来越近了,北京到处挂满了五星红旗,一条条街道张灯结彩,许多高大的建筑物上悬挂着巨幅庆祝标语。为了国庆受阅时装备着现代化重武器的方队通过,天安门前宽阔的大道新铺上了花岗岩和水泥砖。
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阳光灿烂,秋风习习。
当天黎明,浩浩荡荡的人流开始从四面八方拥向广场。天安门城楼上,照例高悬金光灿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城墙正中高挂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晴朗的天,朱红的墙,金色的瓦,迎风飘扬的红旗,衬托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比往日更加庄严雄伟,巍峨壮观。
時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国庆节庆祝典礼”、有各军兵种部队参加的阅兵式和人民群众的游行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参加庆典的首都群众有40余万人。
在天安门城楼对面广场上,集中着首都市民7万人,他们举着红旗,使广场形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东长安街大道及两旁的街道上,除排列着等待受阅的部队之外,还聚集着数十万群众等待游行活动的开始。
9时50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登临天安门城楼,全场热烈鼓掌不息。10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祝典礼开始。全场肃立,军乐队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礼炮齐鸣28响。从此,上午10时庆典开始成为定制。
阅兵式随之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上了阅兵车,驶过天安门城楼前的小桥,阅兵总指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乘另一辆车上前迎接。聂荣臻向朱德报告:“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总司令检阅!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于是,朱德在聂荣臻陪同下乘检阅车检阅全体受阅部队。
检阅后,朱德登临天安门城楼检阅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空军、海军,公安部队全体指挥员、战斗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同志们,民兵同志们……我命令你们,警惕地站好你们的战斗岗位,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巩固祖国国防……”
这一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一部名为《一九五一国庆节》的新闻电影纪录片。作为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非常关心这部片子的拍摄,每次受阅部队彩排预演都通知摄制组去观看,以便正式检阅时拍好影片。
影片素材拍下来后,初编样片刚剪接好,聂荣臻就通知导演把样片送审。到中南海紫光阁审片的首长除了聂荣臻外,还有朱德、陈毅和陈赓。放映后,发现朱总司令阅兵只有喊口号的口型,没有声音。导演解释:“声音是有的,但不能用。声音太杂,汽车的马达声都录进去了。”随后,导演犹豫地说:“我们想请朱老总重录一下,而后配上去。如何?”陈赓听了,说:“让总司令到你们厂里去录音,可不妥当啊!”
那时的录音机很笨重,光用汽车上的那种电瓶就得好几个。导演表示:“我们可以把录音机拉到中南海来录。”朱德大步走了过来,说:“行!你们给我约个时间就可以了。”
于是,朱德、摄制组随陈毅到紫光阁大厅后边一个小房间里重新录音。朱德听从导演的摆布,非常认真地站在麦克风前,一口气分别连喊了三遍“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喊完,他认真地问:“导演同志,怎么样?行不行?”
摄制组同志被朱德这种一丝不苟支持电影拍摄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导演忙说:“行,行,很好,很好!朱老总、陈老总,你们坐下来休息吧!”
后来,摄制组把朱德喊的这3句口号,以及电影厂重新组织受阅部队官兵重录的“万岁!万岁!万岁!”这句口号一起配在影片上,声音既洪亮又清晰,大大增强了纪录影片《一九五一国庆节》的艺术魅力。
朱德宣读命令完毕后,武装部队的分列式检阅开始。受阅人员共有13348人;受阅装备有各种火炮128门,坦克、自行火炮80辆,汽车192辆,军马1104匹,飞机148架。 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的方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都是久经沙场、功勋卓著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当时正在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学员们身着国防绿细呢子将校服,戴着白手套,佩着各种勋章和奖章,行进在天安門广场上,欢呼声一片。
济南警备区原司令员谭洪顺当年就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参加了这年阅兵。“南京军事学院决定由高级速成系和基本系一班组建一个方队参加阅兵式。为了能把最标准的军人姿态、最威武的军人形象展现出来,我们进行了严格的集训。先是在南京军事学院训练了一个多月,然后全体人员被拉到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训练是非常艰苦的,许多人都负过伤,落下了伤残,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动作,付出了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但每一个同志都怀着愉快的心情、高昂的斗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进行苦练。”
就在方队经过检阅台前时,有一个外国使节问周恩来总理:“你们这个军事学院方队,走得不是太整齐。”周恩来严肃地告诉他:“参加这个方队的,是我们部队身经百战的中高级将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残,有的走路都不方便,可仍然坚持训练,他们是真正的共和国英雄!”这位外国使节听后亮出大拇指,表示敬佩。
接着是人民解放军各军校的学员方队,高级步兵学校的学员、战车学校的学员、炮兵学校的学员、海军学校的学员、航空学校的学员分别组成的5个方队依次受阅。
这年解放军第六高级步兵学校被指定为受阅院校之一。接受任务后学校停止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组织了四五百人集中时间进行阅兵训练。校长孙毅在动员大会上要求大家克服一切困难,把阅兵训练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先是单兵教练,之后进行集体合练。
孙毅后来回忆说:“10月1日那天,我带领着第六高级步兵学校受阅方队走在前面,心情激动,步子特别有力。当通过天安门城楼时,脑子里的一切几乎都忘记了,只看见毛主席手在挥动、朱总司令在还礼!”
海校方队紧随炮校方队之后,迈步通过天安门。整个方队横看一堵墙、纵看一个人、斜看一条线,如一排排白色的海浪,有节奏地向前行进。城楼上的毛泽东、朱德等齐声点赞,毛泽东还特意回过头来向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高兴地说:“海军方队走得好!走得像一个人一样!”
继院校方队之后受阅的是各军兵种部队:先是伞兵部队、步兵部队的方队,之后是民兵方队。
伞兵部队身着苏式伞兵的全套服装,脚蹬皮靴,装备着冲锋枪,前着降落伞,全副武装,迈着整齐的步伐气宇昂扬地走过检阅台,以严整的军容、整齐的队形、雄健的步伐正式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已经有了空降兵这个新兵种!
在热烈的掌声中,民兵方队走入人们的视线。在战争年代,我军依靠人民群众,打败了强大的中外敌人,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民兵积极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剿匪和经济文化建设,从多方面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在这次国庆阅兵中,民兵方队由华北老解放区的民兵代表组成,其成员都是战斗英雄和先进模范,胸前佩戴着包括军功章在内的各种荣誉奖章,向着天安门城楼和观礼台挥手致意,展示着中国民兵的飒爽英姿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此时坐在观礼台上的来自全国各革命老区的近千名代表兴奋地欢呼起来,全场也产生强烈的共鸣,人们高呼“人民战争万岁”,把阅兵式提前引入高潮。
民兵方队首次参加国庆阅兵是全民皆兵的一种宣示:无论军队现代化发展到什么程度,民兵永远在我国武装力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次阅兵将民兵方队排列在人民解放军的方队之间,显然是别具创意的,比历年阅兵中民兵方队的排序明显前提,成为本年度阅兵式的亮点之一。
紧跟民兵方队之后的是骑兵部队。随后,防空部队过来了,16部探照灯组成一个4×4的方队通过天安门。探照灯方队,用大卡车载着巨大的圆形探照灯,对专业军事技术知识掌握不多的观众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大口径的火炮。
探照兵被誉为“蓝天上的火眼金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有探照灯401团、411团、421团的5个营、2个连参战,共照中敌机1100多架次,配合空军和高炮部队击落、击伤敌机50多架,直接照落敌机4架,立下赫赫战功。探照灯411团光荣接受了这次国庆受阅和司礼任务。参加受阅的探照兵方队集中在北京黄寺华北炮兵司令部大院进行紧张的训练。担任司礼任务的第4营,除了要为空军飞行编队准确通过天安门上空进行导航外,还要在国庆之夜配合其他部队完成施放焰火的任务。探照灯部队参加国庆司礼,这在我军还是第一次。
牵引炮兵部队过来了,摩托化步兵过来了,装甲兵部队过来了。各种口径的大炮和各种轻重型坦克,构成一个钢铁的巨流,在检阅台前走过。
在坦克和履带式自行火炮隆隆驶过广场时,人民空军的各式飞机分3个梯队多个批次从天安门广场之上凌空而过。全场观众为人民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而欢呼。阅兵式历时90分钟。
《人民日报》的记者这样报道当时的阅兵盛况:“我们看见各种军事学校学员的队伍,我们看见举世闻名的志愿军和人民解放军的雄壮行列,我们更第一次看见了我们有这样多又这样威武的飞机、大炮、坦克和其他新式武器。我们看见了来自朝鲜战场的战斗英雄,来自各个老根据地的人民代表,来自各地工厂、矿山、铁路的劳动模范。大家都惊喜于祖国在短促的两年中已经有了这样巨大的进展,这样雄伟的成就。”
分列式结束后,首都群众举行游行活动。游行群众高呼着口号,欢腾地依次相继通过天安门广场。
晚上,首都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联欢舞会,其中有许多身着朝鲜民族服装的群众。在探照灯411团的36部探照灯大光柱的照耀下,国庆之夜显得可格外绚丽多彩,天安门广场照射得如同白昼一般,欢呼的人群比较激动。当时在场的苏联专家见后也赞不绝口,表示要将这种方法带回国在节日的晚上效行。
从1951年起,411团每年国庆节代表全军探照灯部队参加受阅和司礼,一直到1959年10周年国庆。探照兵的辉煌留在了首都的夜空,留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中。
隨着我军防空武器装备的发展,防空作战逐渐淘汰了探照灯。到1974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探照灯部队。尽管探照灯部队后来从人民解放军的建制中消失了,但是探照兵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土防空作战中立下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军史上,也闪耀在共和国阅兵的天空。
1951年9月26日,在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杜平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代表团一行近百人到达北京,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首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曾在抗美援朝中被评为“高射英雄”的高炮63师608团一连四班班长郭传才是战斗英雄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之一。当年的情景,晚年的郭传才依然历历在目:“朱德总司令亲自到北京火车站迎接我们,我们30多位代表一起来到中南海毛主席家中,并与主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主席一一问了我们每个人的年龄和工作情况。记得主席对我们讲,回去好好干,遇事要冷静、别莽撞。”
2周年国庆观礼台上,有来自贵州纳雍的苗族战士刘兴文。他是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出席庆典的。
1951年,刘兴文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随部队入朝作战。6月1日,刘兴文所在的部队奉命进入朝鲜金化郡朴达峰阵地阻击敌人。他与副指导员坚守前沿阵地,打退美军两次冲击。副指导员牺牲后,他又独自打退敌人10多次冲击,毙伤敌军百余人,保住了阵地,直至兄弟连队接防。为此,他荣立一等功,被选入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后返回朝鲜前线,在执行任务时遭敌机轰炸牺牲。
在不少老兵的记忆中,国庆阅兵是他们最为骄傲、自豪、幸福的时刻,他们此生都不会忘记。曾经参加过3次国庆大阅兵的周广振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后,周广振在村里带头报名参军。次年2月,他换上了志愿军军装,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6个月,周广振所在连共打了5次大战斗,后来连他在内仅有4人幸存。这年8月,周广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成为一名国庆节受阅的战士。
10月1日这天早上3点,周广振和他的战友们每人带着3个熟鸡蛋早早地来到了天安门附近集结等候。阅兵开始后,他们方队200名官兵踢着正步走过金水桥,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虽然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天安门城楼上,稍微转一下眼球就能看到令自己崇拜的领袖,但因为怕分散精力走错了步子,周广振回忆说“没有一个敢用眼睛的余光向主席台扫视的,哪怕就是一眼。正步走过天安门后,方队跑步向前,到一边休息”。
周广振说,他非常有幸连续参加了3次国庆阅兵。“1951年第一次参加阅兵时,我们穿的是日本产的带钉子的反毛皮鞋,后来因为怕滑倒,都改成了国产的普通皮鞋。第一次阅兵我扛的是步枪,1952年第二次时是冲锋枪,1953年第三次时是坐在汽车上,飞机、坦克、火箭炮、榴炮、骑兵等都参加了检阅,而这些正是见证了我军的军事实力。”
1951年国庆庆典在北京举行的当天,朝鲜战场上炮火纷飞。这天,美军向天德山发起进攻。天德山距离南北朝鲜的军事分界线大约是5公里,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这天一大早,志愿军47军141师422团2营5连官兵们就把一副“争取创造英雄班,不当英雄不下山”的对联贴在工事门口。连长杨宝山说:“今天,是新中国的两周岁生日。敌人既然要来,那我们就给国庆节备上一份厚礼——多杀他几个鬼子,向毛主席、向祖国人民献礼。”战斗打响了。美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向天德山阵地狂轰滥炸,步兵采用集团轮番冲锋。激战一天,5连共打退敌人11次轮番冲击,毙敌310人。全连阵亡了32名战士,有45人重伤而丧失战斗力。
5连官兵抱定“不当英雄不下山”的坚定信念,发扬不怕流血牺牲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利用弹坑作为掩体,舍生忘死,顽强抗击,越打越勇。弹药打光了,战士们就用铁锹、枪托、刺刀、石头与冲上阵地的美军展开搏斗。4个昼夜里,联军轮番冲锋达70余次,志愿军5连共击毙敌人870多人,给联军以巨大的震撼。
“1951年,我在朝鲜抗美援朝,是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通信队战士。那年的国庆节,朝鲜人民冒着枪林弹雨到阵地慰问我们,我们非常感动。”抗美援朝期间,申泽民等8人在朝鲜新义州负责对空联络,在阵地组成一个观察哨,用望远镜观察敌机的低空活动。“9月下旬,祖国快过国庆节了,我们思念祖国和家乡亲人的情绪越来越浓,时常望着鸭绿江对面的丹东。”9月26日,志愿军派一批英雄归国参加国庆活动,代表团到达新义州时,志愿军部队与当地群众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前往鸭绿江大桥护送,高呼“欢送战友归国参加国庆大典”,场面十分壮烈。
“10月1日国庆节,我们采来野花、青草和树枝,在阵地地堡口扎了个彩门,吃着饼干,以水代酒干杯,苦中作乐遥祝祖国生日。”这时,眼见一队朝鲜群众向阵地走来,一共20多人,他们拿着鲜花、泡菜、打糕,来慰问志愿军官兵。“朝鲜青壮年男人大多上了前线,那天来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到我们的阵地,该有多么危险,又是多么令人感动。战争年代,朝鲜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却给我们送来了那么多食品,可见中朝人民的友谊有多么深厚。这是我一生中过得最特别、最难忘的一次国庆节。”老兵申泽民曾这样回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朝鲜群众一起度过两周年中国国庆的时光。
国庆2周年庆典上,空中梯队共有148架飞机受阅。空中梯队编成整齐威武的队形,按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的顺序和精确的间隔,由东向西依次掠过正阳门箭楼顶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把阅兵式的雄伟气氛推向了高潮。 1949年开国大典上,17架飞机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群众一片欢呼,因为飞机来自多个国家,飞行员来自各方,所以这次空中编队被称为“万国牌”。1950年国庆阅兵时飞临天安门上空的飛机多为运输机,所以被戏称为“骡马队”。建国才两周年,出现了一支由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等多机种、多梯队组成的空中受阅部队,向全世界宣告:年轻的中国空军已初具规模。观礼台上的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1949年11月1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天,中央军委即颁布命令,以陆军第14兵团机关为基础,组建了空军领导机构,宣告中国人民空军这一军种的诞生。同时,大批优秀青年从南京军大、北京华大、南下工作团等四面八方选入空军,分别云集到哈尔滨、长春、锦州、济南等地的6所航空学校,开始了紧张的飞行训练,一支以陆军为基础组建的人民空军从此形成。
这次空中受阅具有规模大、机种多、人员新的特点,担负着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示人民空军的强大力量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大长军威、国威的政治任务。早在1951年6月,毛泽东就发出“今年国庆阅兵空军受阅要由建国后我们自己培养的飞行员来承担”的指示。空军充分遴选、反复酝酿,最终确定了参加受阅的轰炸机、强击机和歼击机共5个飞行团约150架飞机。
1951年8月下旬,轰炸航空兵8师24团3大队飞行员杨大方所在的师传出将组团参加国庆大阅兵的消息。“多么想参加这一光荣任务!8月29日,全师集合在师部(驻吉林省四平)运动场,师首长宣布了组成受阅飞行团3个大队的飞行机组名单,听到我们机组被选入,我高兴得想跳起来。后来我们机组同另两个机组被定为担任替补的预备机中队。我作为预备机组,每个飞行日都要做好替补他机的准备,因为当时师首长规定:受阅训练期间,凡因驾驶技术不当而出现严重事故的,即取消受阅资格,由预备机组补上。”杨大方回忆道。
这次组成的轰炸机受阅团共有32名飞行员(含预备机),参加受阅的飞行员,其中二航校的毕业生近10名,其余的全是一航校的毕业生。
此次阅兵是人民空军首次大机群、多机种联合大编队飞行,党中央非常重视,毛泽东亲自批准一航校原校长吴恺师长驾驶这次空军受阅联合机群总领队长机。为确保受阅任务圆满完成,空军司令刘亚楼亲自签发命令:成立空军受阅指挥部,受阅部队分别进驻首都附近的唐山、杨村、琢县、南苑、西郊等机场。
9月8日,杨大方和战友们的轰炸机受阅团从四平转场到唐山训练。到达唐山后,上级要求在9月27日前完成受阅训练任务,然后对飞机进行安全大检查与试飞,确保受阅飞机的完全良好。9月21日晚,杨大方被通知接替受阅二大队左僚中队的右僚机(因落地动作不好而停飞)。
10月1日,杨大方和战友们早上6点起床,一看唐山地区天气很好,忙询问北京天气实况,气象台说首都晴空少云,能见度良好,风速不大,空中气流平稳,是适合飞行的好天气。
天公作美,参加受阅的飞行员个个喜气洋洋。“10点20分,总领队驾驶的杜-2轰炸机在两架拉-11歼击机护航下首先升空,我们紧随其后一架架相继起飞。我是第20架起飞,起飞后迅速加入中队编队,然后在柳文瑞中队长率领下进入大队楔队队形的左僚中队位置。我们轰炸机团编成大队楔队团纵队,飞至预定空域(罗山上空)与从其他机场起飞的强击机、歼击机汇合,成诸机种联合纵队沿预定航线飞行。”杨大方回忆说,“当总领队吴恺精确计算时间,率领机群准时通过进入点(通县上空)对准天安门广场时,他发出命令,要机群保持好队形,准备通过天安门。我当时的编队位置是二大队左僚中队的右僚机,听到命令后,看时间已到11时16分,我心想毛主席、朱总司令马上就要看到我们的机群了,心情很是激动。但为了编好队,我尽量控制情绪,紧紧盯住中队长机,保持标准队形,并注意与张文德同志(二航校一期甲班毕业生)驾驶的左僚机相对称,直到长机发出右转弯的信号,我才知道编队已顺利通过了天安门上空,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杨大方说,这次飞行从起飞到返场落地时间为1小时55分钟,飞行速度为360公里/小时。“算起来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受阅时间不过30秒钟,可这30秒钟在我一生中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在首都顺利地完成国庆阅兵任务后,杨大方所在部队直接飞赴前线机场,参加抗美援朝……
阅兵场、战场是飞行员在蓝天的两个大舞台,他们在这两个大舞台高唱青春之歌,狂舞英雄的情怀。阅兵场是流汗,是磨炼,展示的是力量;战场是流血,是考验,奉献的是忠诚。从某种意义上说,1951年的空中阅兵就是一张通向战场的通行证,经历过阅兵考验的受阅飞行员同样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年轻的人民空军轰炸机部队走出国门,在朝鲜西海岸的蓝天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英雄赞歌。
到这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就在国内支援朝鲜战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启动,国防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始步入正规化轨道的情况下,国庆庆典如约而至。
这次年度例行阅兵,规模适中,参加阅兵式的各类专业军事院校学员数量增加。军事学院方队首次成为第一个方队,且一批身经百战和功勋卓著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以军事学院学员的身份参加阅兵式,民兵大队也第一次出现在分列式上。一些新兵种纷纷亮相,伞兵部队、探照灯部队首次出现在国庆阅兵式上,喷气式飞机首次受阅,告别了以往螺旋桨飞机受阅的历史。这一切表明,人民解放军在逐步从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中国国防武装正在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许多部队参阅后立即挥师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总司令为纪录片亲自配音检阅口号
为了筹备国庆节,1951年9月9日上午9时,中央人民政府和北京市各机关、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代表在中山公园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筹备会。会议决定于国庆日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和庆祝游行,并推选彭真、聂荣臻、李立三等14人为筹备委员,组成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筹备委员会。
国庆越来越近了,北京到处挂满了五星红旗,一条条街道张灯结彩,许多高大的建筑物上悬挂着巨幅庆祝标语。为了国庆受阅时装备着现代化重武器的方队通过,天安门前宽阔的大道新铺上了花岗岩和水泥砖。
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阳光灿烂,秋风习习。
当天黎明,浩浩荡荡的人流开始从四面八方拥向广场。天安门城楼上,照例高悬金光灿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城墙正中高挂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晴朗的天,朱红的墙,金色的瓦,迎风飘扬的红旗,衬托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比往日更加庄严雄伟,巍峨壮观。
時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国庆节庆祝典礼”、有各军兵种部队参加的阅兵式和人民群众的游行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参加庆典的首都群众有40余万人。
在天安门城楼对面广场上,集中着首都市民7万人,他们举着红旗,使广场形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东长安街大道及两旁的街道上,除排列着等待受阅的部队之外,还聚集着数十万群众等待游行活动的开始。
9时50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登临天安门城楼,全场热烈鼓掌不息。10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祝典礼开始。全场肃立,军乐队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礼炮齐鸣28响。从此,上午10时庆典开始成为定制。
阅兵式随之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上了阅兵车,驶过天安门城楼前的小桥,阅兵总指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乘另一辆车上前迎接。聂荣臻向朱德报告:“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总司令检阅!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于是,朱德在聂荣臻陪同下乘检阅车检阅全体受阅部队。
检阅后,朱德登临天安门城楼检阅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空军、海军,公安部队全体指挥员、战斗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同志们,民兵同志们……我命令你们,警惕地站好你们的战斗岗位,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巩固祖国国防……”
这一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一部名为《一九五一国庆节》的新闻电影纪录片。作为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非常关心这部片子的拍摄,每次受阅部队彩排预演都通知摄制组去观看,以便正式检阅时拍好影片。
影片素材拍下来后,初编样片刚剪接好,聂荣臻就通知导演把样片送审。到中南海紫光阁审片的首长除了聂荣臻外,还有朱德、陈毅和陈赓。放映后,发现朱总司令阅兵只有喊口号的口型,没有声音。导演解释:“声音是有的,但不能用。声音太杂,汽车的马达声都录进去了。”随后,导演犹豫地说:“我们想请朱老总重录一下,而后配上去。如何?”陈赓听了,说:“让总司令到你们厂里去录音,可不妥当啊!”
那时的录音机很笨重,光用汽车上的那种电瓶就得好几个。导演表示:“我们可以把录音机拉到中南海来录。”朱德大步走了过来,说:“行!你们给我约个时间就可以了。”
于是,朱德、摄制组随陈毅到紫光阁大厅后边一个小房间里重新录音。朱德听从导演的摆布,非常认真地站在麦克风前,一口气分别连喊了三遍“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喊完,他认真地问:“导演同志,怎么样?行不行?”
摄制组同志被朱德这种一丝不苟支持电影拍摄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导演忙说:“行,行,很好,很好!朱老总、陈老总,你们坐下来休息吧!”
后来,摄制组把朱德喊的这3句口号,以及电影厂重新组织受阅部队官兵重录的“万岁!万岁!万岁!”这句口号一起配在影片上,声音既洪亮又清晰,大大增强了纪录影片《一九五一国庆节》的艺术魅力。
全民皆兵是一种宣示
朱德宣读命令完毕后,武装部队的分列式检阅开始。受阅人员共有13348人;受阅装备有各种火炮128门,坦克、自行火炮80辆,汽车192辆,军马1104匹,飞机148架。 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的方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都是久经沙场、功勋卓著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当时正在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学员们身着国防绿细呢子将校服,戴着白手套,佩着各种勋章和奖章,行进在天安門广场上,欢呼声一片。
济南警备区原司令员谭洪顺当年就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参加了这年阅兵。“南京军事学院决定由高级速成系和基本系一班组建一个方队参加阅兵式。为了能把最标准的军人姿态、最威武的军人形象展现出来,我们进行了严格的集训。先是在南京军事学院训练了一个多月,然后全体人员被拉到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训练是非常艰苦的,许多人都负过伤,落下了伤残,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动作,付出了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但每一个同志都怀着愉快的心情、高昂的斗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进行苦练。”
就在方队经过检阅台前时,有一个外国使节问周恩来总理:“你们这个军事学院方队,走得不是太整齐。”周恩来严肃地告诉他:“参加这个方队的,是我们部队身经百战的中高级将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残,有的走路都不方便,可仍然坚持训练,他们是真正的共和国英雄!”这位外国使节听后亮出大拇指,表示敬佩。
接着是人民解放军各军校的学员方队,高级步兵学校的学员、战车学校的学员、炮兵学校的学员、海军学校的学员、航空学校的学员分别组成的5个方队依次受阅。
这年解放军第六高级步兵学校被指定为受阅院校之一。接受任务后学校停止了正常的教学活动,组织了四五百人集中时间进行阅兵训练。校长孙毅在动员大会上要求大家克服一切困难,把阅兵训练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先是单兵教练,之后进行集体合练。
孙毅后来回忆说:“10月1日那天,我带领着第六高级步兵学校受阅方队走在前面,心情激动,步子特别有力。当通过天安门城楼时,脑子里的一切几乎都忘记了,只看见毛主席手在挥动、朱总司令在还礼!”
海校方队紧随炮校方队之后,迈步通过天安门。整个方队横看一堵墙、纵看一个人、斜看一条线,如一排排白色的海浪,有节奏地向前行进。城楼上的毛泽东、朱德等齐声点赞,毛泽东还特意回过头来向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高兴地说:“海军方队走得好!走得像一个人一样!”
继院校方队之后受阅的是各军兵种部队:先是伞兵部队、步兵部队的方队,之后是民兵方队。
伞兵部队身着苏式伞兵的全套服装,脚蹬皮靴,装备着冲锋枪,前着降落伞,全副武装,迈着整齐的步伐气宇昂扬地走过检阅台,以严整的军容、整齐的队形、雄健的步伐正式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已经有了空降兵这个新兵种!
在热烈的掌声中,民兵方队走入人们的视线。在战争年代,我军依靠人民群众,打败了强大的中外敌人,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民兵积极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剿匪和经济文化建设,从多方面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在这次国庆阅兵中,民兵方队由华北老解放区的民兵代表组成,其成员都是战斗英雄和先进模范,胸前佩戴着包括军功章在内的各种荣誉奖章,向着天安门城楼和观礼台挥手致意,展示着中国民兵的飒爽英姿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此时坐在观礼台上的来自全国各革命老区的近千名代表兴奋地欢呼起来,全场也产生强烈的共鸣,人们高呼“人民战争万岁”,把阅兵式提前引入高潮。
民兵方队首次参加国庆阅兵是全民皆兵的一种宣示:无论军队现代化发展到什么程度,民兵永远在我国武装力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次阅兵将民兵方队排列在人民解放军的方队之间,显然是别具创意的,比历年阅兵中民兵方队的排序明显前提,成为本年度阅兵式的亮点之一。
紧跟民兵方队之后的是骑兵部队。随后,防空部队过来了,16部探照灯组成一个4×4的方队通过天安门。探照灯方队,用大卡车载着巨大的圆形探照灯,对专业军事技术知识掌握不多的观众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大口径的火炮。
探照兵被誉为“蓝天上的火眼金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有探照灯401团、411团、421团的5个营、2个连参战,共照中敌机1100多架次,配合空军和高炮部队击落、击伤敌机50多架,直接照落敌机4架,立下赫赫战功。探照灯411团光荣接受了这次国庆受阅和司礼任务。参加受阅的探照兵方队集中在北京黄寺华北炮兵司令部大院进行紧张的训练。担任司礼任务的第4营,除了要为空军飞行编队准确通过天安门上空进行导航外,还要在国庆之夜配合其他部队完成施放焰火的任务。探照灯部队参加国庆司礼,这在我军还是第一次。
牵引炮兵部队过来了,摩托化步兵过来了,装甲兵部队过来了。各种口径的大炮和各种轻重型坦克,构成一个钢铁的巨流,在检阅台前走过。
在坦克和履带式自行火炮隆隆驶过广场时,人民空军的各式飞机分3个梯队多个批次从天安门广场之上凌空而过。全场观众为人民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而欢呼。阅兵式历时90分钟。
《人民日报》的记者这样报道当时的阅兵盛况:“我们看见各种军事学校学员的队伍,我们看见举世闻名的志愿军和人民解放军的雄壮行列,我们更第一次看见了我们有这样多又这样威武的飞机、大炮、坦克和其他新式武器。我们看见了来自朝鲜战场的战斗英雄,来自各个老根据地的人民代表,来自各地工厂、矿山、铁路的劳动模范。大家都惊喜于祖国在短促的两年中已经有了这样巨大的进展,这样雄伟的成就。”
分列式结束后,首都群众举行游行活动。游行群众高呼着口号,欢腾地依次相继通过天安门广场。
晚上,首都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联欢舞会,其中有许多身着朝鲜民族服装的群众。在探照灯411团的36部探照灯大光柱的照耀下,国庆之夜显得可格外绚丽多彩,天安门广场照射得如同白昼一般,欢呼的人群比较激动。当时在场的苏联专家见后也赞不绝口,表示要将这种方法带回国在节日的晚上效行。
从1951年起,411团每年国庆节代表全军探照灯部队参加受阅和司礼,一直到1959年10周年国庆。探照兵的辉煌留在了首都的夜空,留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中。
隨着我军防空武器装备的发展,防空作战逐渐淘汰了探照灯。到1974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探照灯部队。尽管探照灯部队后来从人民解放军的建制中消失了,但是探照兵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土防空作战中立下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军史上,也闪耀在共和国阅兵的天空。
硝烟中的最特别最难忘的国庆节
1951年9月26日,在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杜平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代表团一行近百人到达北京,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首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曾在抗美援朝中被评为“高射英雄”的高炮63师608团一连四班班长郭传才是战斗英雄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之一。当年的情景,晚年的郭传才依然历历在目:“朱德总司令亲自到北京火车站迎接我们,我们30多位代表一起来到中南海毛主席家中,并与主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主席一一问了我们每个人的年龄和工作情况。记得主席对我们讲,回去好好干,遇事要冷静、别莽撞。”
2周年国庆观礼台上,有来自贵州纳雍的苗族战士刘兴文。他是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出席庆典的。
1951年,刘兴文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随部队入朝作战。6月1日,刘兴文所在的部队奉命进入朝鲜金化郡朴达峰阵地阻击敌人。他与副指导员坚守前沿阵地,打退美军两次冲击。副指导员牺牲后,他又独自打退敌人10多次冲击,毙伤敌军百余人,保住了阵地,直至兄弟连队接防。为此,他荣立一等功,被选入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后返回朝鲜前线,在执行任务时遭敌机轰炸牺牲。
在不少老兵的记忆中,国庆阅兵是他们最为骄傲、自豪、幸福的时刻,他们此生都不会忘记。曾经参加过3次国庆大阅兵的周广振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后,周广振在村里带头报名参军。次年2月,他换上了志愿军军装,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6个月,周广振所在连共打了5次大战斗,后来连他在内仅有4人幸存。这年8月,周广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成为一名国庆节受阅的战士。
10月1日这天早上3点,周广振和他的战友们每人带着3个熟鸡蛋早早地来到了天安门附近集结等候。阅兵开始后,他们方队200名官兵踢着正步走过金水桥,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虽然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天安门城楼上,稍微转一下眼球就能看到令自己崇拜的领袖,但因为怕分散精力走错了步子,周广振回忆说“没有一个敢用眼睛的余光向主席台扫视的,哪怕就是一眼。正步走过天安门后,方队跑步向前,到一边休息”。
周广振说,他非常有幸连续参加了3次国庆阅兵。“1951年第一次参加阅兵时,我们穿的是日本产的带钉子的反毛皮鞋,后来因为怕滑倒,都改成了国产的普通皮鞋。第一次阅兵我扛的是步枪,1952年第二次时是冲锋枪,1953年第三次时是坐在汽车上,飞机、坦克、火箭炮、榴炮、骑兵等都参加了检阅,而这些正是见证了我军的军事实力。”
1951年国庆庆典在北京举行的当天,朝鲜战场上炮火纷飞。这天,美军向天德山发起进攻。天德山距离南北朝鲜的军事分界线大约是5公里,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这天一大早,志愿军47军141师422团2营5连官兵们就把一副“争取创造英雄班,不当英雄不下山”的对联贴在工事门口。连长杨宝山说:“今天,是新中国的两周岁生日。敌人既然要来,那我们就给国庆节备上一份厚礼——多杀他几个鬼子,向毛主席、向祖国人民献礼。”战斗打响了。美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向天德山阵地狂轰滥炸,步兵采用集团轮番冲锋。激战一天,5连共打退敌人11次轮番冲击,毙敌310人。全连阵亡了32名战士,有45人重伤而丧失战斗力。
5连官兵抱定“不当英雄不下山”的坚定信念,发扬不怕流血牺牲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利用弹坑作为掩体,舍生忘死,顽强抗击,越打越勇。弹药打光了,战士们就用铁锹、枪托、刺刀、石头与冲上阵地的美军展开搏斗。4个昼夜里,联军轮番冲锋达70余次,志愿军5连共击毙敌人870多人,给联军以巨大的震撼。
“1951年,我在朝鲜抗美援朝,是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通信队战士。那年的国庆节,朝鲜人民冒着枪林弹雨到阵地慰问我们,我们非常感动。”抗美援朝期间,申泽民等8人在朝鲜新义州负责对空联络,在阵地组成一个观察哨,用望远镜观察敌机的低空活动。“9月下旬,祖国快过国庆节了,我们思念祖国和家乡亲人的情绪越来越浓,时常望着鸭绿江对面的丹东。”9月26日,志愿军派一批英雄归国参加国庆活动,代表团到达新义州时,志愿军部队与当地群众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前往鸭绿江大桥护送,高呼“欢送战友归国参加国庆大典”,场面十分壮烈。
“10月1日国庆节,我们采来野花、青草和树枝,在阵地地堡口扎了个彩门,吃着饼干,以水代酒干杯,苦中作乐遥祝祖国生日。”这时,眼见一队朝鲜群众向阵地走来,一共20多人,他们拿着鲜花、泡菜、打糕,来慰问志愿军官兵。“朝鲜青壮年男人大多上了前线,那天来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到我们的阵地,该有多么危险,又是多么令人感动。战争年代,朝鲜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却给我们送来了那么多食品,可见中朝人民的友谊有多么深厚。这是我一生中过得最特别、最难忘的一次国庆节。”老兵申泽民曾这样回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朝鲜群众一起度过两周年中国国庆的时光。
受阅飞行员一生中珍贵的30秒钟
国庆2周年庆典上,空中梯队共有148架飞机受阅。空中梯队编成整齐威武的队形,按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的顺序和精确的间隔,由东向西依次掠过正阳门箭楼顶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把阅兵式的雄伟气氛推向了高潮。 1949年开国大典上,17架飞机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群众一片欢呼,因为飞机来自多个国家,飞行员来自各方,所以这次空中编队被称为“万国牌”。1950年国庆阅兵时飞临天安门上空的飛机多为运输机,所以被戏称为“骡马队”。建国才两周年,出现了一支由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等多机种、多梯队组成的空中受阅部队,向全世界宣告:年轻的中国空军已初具规模。观礼台上的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1949年11月1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天,中央军委即颁布命令,以陆军第14兵团机关为基础,组建了空军领导机构,宣告中国人民空军这一军种的诞生。同时,大批优秀青年从南京军大、北京华大、南下工作团等四面八方选入空军,分别云集到哈尔滨、长春、锦州、济南等地的6所航空学校,开始了紧张的飞行训练,一支以陆军为基础组建的人民空军从此形成。
这次空中受阅具有规模大、机种多、人员新的特点,担负着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示人民空军的强大力量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大长军威、国威的政治任务。早在1951年6月,毛泽东就发出“今年国庆阅兵空军受阅要由建国后我们自己培养的飞行员来承担”的指示。空军充分遴选、反复酝酿,最终确定了参加受阅的轰炸机、强击机和歼击机共5个飞行团约150架飞机。
1951年8月下旬,轰炸航空兵8师24团3大队飞行员杨大方所在的师传出将组团参加国庆大阅兵的消息。“多么想参加这一光荣任务!8月29日,全师集合在师部(驻吉林省四平)运动场,师首长宣布了组成受阅飞行团3个大队的飞行机组名单,听到我们机组被选入,我高兴得想跳起来。后来我们机组同另两个机组被定为担任替补的预备机中队。我作为预备机组,每个飞行日都要做好替补他机的准备,因为当时师首长规定:受阅训练期间,凡因驾驶技术不当而出现严重事故的,即取消受阅资格,由预备机组补上。”杨大方回忆道。
这次组成的轰炸机受阅团共有32名飞行员(含预备机),参加受阅的飞行员,其中二航校的毕业生近10名,其余的全是一航校的毕业生。
此次阅兵是人民空军首次大机群、多机种联合大编队飞行,党中央非常重视,毛泽东亲自批准一航校原校长吴恺师长驾驶这次空军受阅联合机群总领队长机。为确保受阅任务圆满完成,空军司令刘亚楼亲自签发命令:成立空军受阅指挥部,受阅部队分别进驻首都附近的唐山、杨村、琢县、南苑、西郊等机场。
9月8日,杨大方和战友们的轰炸机受阅团从四平转场到唐山训练。到达唐山后,上级要求在9月27日前完成受阅训练任务,然后对飞机进行安全大检查与试飞,确保受阅飞机的完全良好。9月21日晚,杨大方被通知接替受阅二大队左僚中队的右僚机(因落地动作不好而停飞)。
10月1日,杨大方和战友们早上6点起床,一看唐山地区天气很好,忙询问北京天气实况,气象台说首都晴空少云,能见度良好,风速不大,空中气流平稳,是适合飞行的好天气。
天公作美,参加受阅的飞行员个个喜气洋洋。“10点20分,总领队驾驶的杜-2轰炸机在两架拉-11歼击机护航下首先升空,我们紧随其后一架架相继起飞。我是第20架起飞,起飞后迅速加入中队编队,然后在柳文瑞中队长率领下进入大队楔队队形的左僚中队位置。我们轰炸机团编成大队楔队团纵队,飞至预定空域(罗山上空)与从其他机场起飞的强击机、歼击机汇合,成诸机种联合纵队沿预定航线飞行。”杨大方回忆说,“当总领队吴恺精确计算时间,率领机群准时通过进入点(通县上空)对准天安门广场时,他发出命令,要机群保持好队形,准备通过天安门。我当时的编队位置是二大队左僚中队的右僚机,听到命令后,看时间已到11时16分,我心想毛主席、朱总司令马上就要看到我们的机群了,心情很是激动。但为了编好队,我尽量控制情绪,紧紧盯住中队长机,保持标准队形,并注意与张文德同志(二航校一期甲班毕业生)驾驶的左僚机相对称,直到长机发出右转弯的信号,我才知道编队已顺利通过了天安门上空,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杨大方说,这次飞行从起飞到返场落地时间为1小时55分钟,飞行速度为360公里/小时。“算起来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受阅时间不过30秒钟,可这30秒钟在我一生中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在首都顺利地完成国庆阅兵任务后,杨大方所在部队直接飞赴前线机场,参加抗美援朝……
阅兵场、战场是飞行员在蓝天的两个大舞台,他们在这两个大舞台高唱青春之歌,狂舞英雄的情怀。阅兵场是流汗,是磨炼,展示的是力量;战场是流血,是考验,奉献的是忠诚。从某种意义上说,1951年的空中阅兵就是一张通向战场的通行证,经历过阅兵考验的受阅飞行员同样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年轻的人民空军轰炸机部队走出国门,在朝鲜西海岸的蓝天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