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厂街,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桃花山上,曾是朱熹的叔叔朱槔笔下的“世外桃源”,又在明朝时成为戚继光设马厂的一座山头。
晚清,马厂街成为洋人、官宦、富豪的中西别墅集中区。民国时期,国府主席林森、海军司令陈绍宽、孙中山秘书黄鲁贻的身影常常出没此地。如今可园门口挂着的介绍牌提到:才女林徽因曾于此居住。
尽管马厂街曾是贵胄的住宅区,但新中国成立后日渐沉寂。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德庐、松园、以庐、意园等老宅被改造为现代居民楼,原来的街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老宅里的后人或出国,或搬到高楼大厦居住,马厂街遂成被世人遗忘乃至嫌弃的旧“棚户区”模样。
然而,这样一条可能被全面改造乃至最后消失的马厂街,在笔者落笔时,已破茧成蝶,转身为福州珍贵的“老古董”。
“网红”为什么“红”
“网红”之所以红,之所以珍贵成“老古董”,自然离不开它自身蕴藏的重要文史价值。
马厂街长约450米,宽2.8米,历经时间的洗礼,留下12处老洋房,成为福州近代史的一段缩影、一块活化石。从街头到街尾,仿佛走入一段历史长河,从北宋走到了今天。约1563年,戚继光来福州剿灭日本倭寇时,率军驻扎在桃花山脚一带,开辟了军营驻地和马厂。马厂街因此得名。从此桃花山陆续有了人家,不再是佳人绝世独立
桃花山最热闹的时期是在清朝五口通商以后,仓山区成为福建现代教育第一摇篮。整座山建满大中小、研究所等学校,还设有英美日德法等各国领事馆、洋行、医院、现代商铺,一度成为福建最繁华的地区。基督教遍布区内,诞生了著名的基督新教思想家倪柝声,新思想理论影响遍及西方世界。
外国人所建的房屋喜欢面朝河流,而且重视通风、采光、卫生。中国人的居住习惯是水流环城、环村,不能在城内、村内。在烟台山上建房子,可谓高屋建瓴一览无余,闽江及沿岸景观尽收眼底。当时官宦人家与新贵富豪就在海关巷、乐群路、爱国路、马厂街、立新路、对湖路、公园路、三一弄、积兴里建别墅花园,形成了南台新贵生活圈。
1928年前后,房地产商相中了桃花山马厂街一带的环境,建成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海外侨商和本地民族资本家随即纷纷购买了这些房子,形成马厂街住宅区,类似今天的别墅区,只是当时没有小区物业和管理概念。
这里先后入住了四批人士。第一批是当时家住对湖路的叶氏大家族,子孙陆续在马厂街购地建房。第二批是当时工资收入最高的海关、邮电职员。
第三批是福州富豪,比如原福建省商会会长蔡友兰、鼎庐的海商李德鼎(鼎庐的宅名由林森题词)、忠庐的许省庵是福州第一家电力公司的会计师、在马来西亚诗巫开垦新福州而发家致富的梦园主人叶见元,曾追随孙中山成功进行辛亥革命。
第四批则要说到文艺界人士了,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曾来烟台山讲学或探亲的郁达夫、叶圣陶、萧乾、林徽因、胡蝶等民国文艺人士。
2011年笔者曾撰写散文《一径芬芳画仓山》。文章发到网络和杂志后,马厂街的古董美引起关注,福州各大媒体记者纷至沓来,大量集中的新闻报道,让马厂街一夜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居民心中的老街新事
馬厂街的魅力就在于它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却又凸显东方文化的雅致。这“雅致”中的传统文化在街道随处可见,家家有修竹,户户有传世家训。每户人家甚至都有一个颇文艺的宅名,如梦园、可园、以园、硕园、忠庐、爱庐、鼎庐等。
这里也曾是“世外桃源”,那时的人,家有庭院,举步有景,清逸流转。鼎庐李德鼎的后人老李告诉笔者,他退休后没事干,看着院子空落落的,便养花赏心悦目,可是养的茶花估计不能长大,因为花盆太小,而他家的老杨桃树每次结果就被飞虫叮咬烂掉,实在可惜。笔者告诉他,街道打算为他们这些老宅的院落添设花卉,打扮得美一点。
老李笑道,政府美化庭院是好事,修护危墙更是善举,自己年岁已高,能依旧安静地住在父母传下的老宅里,每天早起能看到阳光照着院里的花草,和老邻居互相问好,夏天可以享用清凉的井水,是最大乐事。这也是住在现代高楼火柴盒里的人无法享受到的旧式庭院生活。
宜园的产权完全私有,有前庭后院,算是目前马厂街上占地面积最大的老建筑,难得完好地保留了百年前建筑的原始模样。叶氏后人说起造园的先祖叶履亨在印尼的励志和爱国故事,心酸又自豪,还说看到政府把永安里的门修得很漂亮,十分羡慕,希望自己家的门也快点重修。当冬日暖阳穿过前庭的树木花草、照在一楼券廊时,他怀抱着一岁小儿微笑行走在婆娑树影里,完全是一幅温馨静好的老宅生活的图画。
老宅的魅力不只是它的建筑形式美,更主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丰富精彩的人生故事;而且必须住着有故事的老人,老宅才“老”得多福多寿,才吸引人们为了听故事,寻找祖先踪迹而来访、旅游。
说起政府美化庭院这事,有新租户听后面露难色。因为新来的外地人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客居感,没有保护老宅的意识,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有的恨不得把院子空地占为己有,盖成房子,认为庭院里养花是浪费空间。
有老人说,老宅外表美观,但内部破陋,有各种问题,不宜居住,他们认为政府把危墙修牢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才是大事,他们更希望住进有电梯的高楼大厦里,甚至认为喜欢老建筑的人是不懂事。
笔者调查发现,原住民和老租户对老宅有深厚的感情,希望老宅的环境更美好,但他们更了解老宅,会从居住的实用功能角度考虑问题,重视居住的舒适度,而回国探亲者、老建筑爱好者则更重视老宅的保护。
一条街道一条根
2016年12月13日,笔者再次探访马厂街,看到鼎庐的墙面用古砖修葺一新,门楣的题词也请书法家模仿林森的笔迹重做。
而笔者最大的收获是得知另一段历史。1897年,被李鸿章选派去英国伦敦参加“妇女选举社团国际联盟”的中国第一个女医学博士、福建第一个女留学生、福建第一个女医生、医院院长许金訇就是忠庐许氏家族的先贤。 当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许金訇作为中国第一个妇女代表,第一次站到国际政治舞台上,喊出中国妇女解放的口号,并反对女性缠足,从此引发国内女性解放和女学运动。许氏家族与福州几大政商家族比如林则徐、陈宝琛都有着错综复杂的亲友关系。
宜园、以园、以庐、意园、梦园是叶氏家族的房产。他们和马厂街上的其他家族也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一条街道宛如一条树根,不断地发枝散叶,再拧成一股家族纽带,最后形成一张巨大的社会人情网,把所有人都网在了一起,名利相关、情意难断。这样形成的牢固社会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和历史进程。
所以,当这里有一个人出国后,整条街的人在半个世纪中陆陆续续地都出国了,又去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开垦“新福州”,其中一些人的国籍至今是中国。
老租户则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租住这里的城市无房户,一住就是半个世纪。近年老宅旧了,租金便宜,租户多是摆地摊、收购废品的外地人。看到老宅日渐衰败,回来探亲的老宅后人希望政府协助修缮老宅,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马厂街各家族的资料,寻根问祖,续写族谱。
一道历史的文艺风景线
沧海桑田,谁能想到,如今密密麻麻都是房子的马厂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街头到街尾曾有一大片的花果园呢?龙眼、荔枝、苹果、梨、柑橘、香蕉、芒果、柚子、桑葚、楊桃、橙等各种果树遍布马厂街。建园的老租户说,小时候肚子饿了,就爬到建园院子的果树上吃饱水果再下来。
这几十年间,随着现代房地产的建设,果园早已消失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甚至是“子虚乌有”。建园的建筑面积缩小了一大半,院内果树也因居民建房而被砍伐尽了。幸好宜园里还有一株寿龄90的白茶花树,鼎庐、忠庐、爱庐等几户老宅里还有一些果树,成为当年花果园的见证者。忠庐的应荣荣热情好客,常常用园内自己种的水果来款待客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快乐天使”。
马厂街,宛若一道历史的文艺风景线。人们爱它,乃因它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悠长的巷子,每年四月天,阳光一般四处开放的藤萝、炮仗花,时常在半路上迎候着你,半遮半掩着引了一路的花影步入那些居家小院里。
这里中西合璧的私家小别墅,每一栋、每一院,都像是一盏盏咖啡杯里的中国花茶。矮矮的围墙,时有几竿修竹或几株绿蕉从各家小院内斜斜地逸出了围墙,却依然挡不住那背后若隐若现的红砖古楼。
经历岁月的蹉跎,这些见证历史沧桑的中西建筑依然优雅地端坐在阳光下,仿佛被打开的一部部古典小说。走近它,历史的书卷味淡淡芬芳,散发出涵养深厚的文化韵味。
晚清,马厂街成为洋人、官宦、富豪的中西别墅集中区。民国时期,国府主席林森、海军司令陈绍宽、孙中山秘书黄鲁贻的身影常常出没此地。如今可园门口挂着的介绍牌提到:才女林徽因曾于此居住。
尽管马厂街曾是贵胄的住宅区,但新中国成立后日渐沉寂。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德庐、松园、以庐、意园等老宅被改造为现代居民楼,原来的街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老宅里的后人或出国,或搬到高楼大厦居住,马厂街遂成被世人遗忘乃至嫌弃的旧“棚户区”模样。
然而,这样一条可能被全面改造乃至最后消失的马厂街,在笔者落笔时,已破茧成蝶,转身为福州珍贵的“老古董”。
“网红”为什么“红”
“网红”之所以红,之所以珍贵成“老古董”,自然离不开它自身蕴藏的重要文史价值。
马厂街长约450米,宽2.8米,历经时间的洗礼,留下12处老洋房,成为福州近代史的一段缩影、一块活化石。从街头到街尾,仿佛走入一段历史长河,从北宋走到了今天。约1563年,戚继光来福州剿灭日本倭寇时,率军驻扎在桃花山脚一带,开辟了军营驻地和马厂。马厂街因此得名。从此桃花山陆续有了人家,不再是佳人绝世独立
桃花山最热闹的时期是在清朝五口通商以后,仓山区成为福建现代教育第一摇篮。整座山建满大中小、研究所等学校,还设有英美日德法等各国领事馆、洋行、医院、现代商铺,一度成为福建最繁华的地区。基督教遍布区内,诞生了著名的基督新教思想家倪柝声,新思想理论影响遍及西方世界。
外国人所建的房屋喜欢面朝河流,而且重视通风、采光、卫生。中国人的居住习惯是水流环城、环村,不能在城内、村内。在烟台山上建房子,可谓高屋建瓴一览无余,闽江及沿岸景观尽收眼底。当时官宦人家与新贵富豪就在海关巷、乐群路、爱国路、马厂街、立新路、对湖路、公园路、三一弄、积兴里建别墅花园,形成了南台新贵生活圈。
1928年前后,房地产商相中了桃花山马厂街一带的环境,建成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海外侨商和本地民族资本家随即纷纷购买了这些房子,形成马厂街住宅区,类似今天的别墅区,只是当时没有小区物业和管理概念。
这里先后入住了四批人士。第一批是当时家住对湖路的叶氏大家族,子孙陆续在马厂街购地建房。第二批是当时工资收入最高的海关、邮电职员。
第三批是福州富豪,比如原福建省商会会长蔡友兰、鼎庐的海商李德鼎(鼎庐的宅名由林森题词)、忠庐的许省庵是福州第一家电力公司的会计师、在马来西亚诗巫开垦新福州而发家致富的梦园主人叶见元,曾追随孙中山成功进行辛亥革命。
第四批则要说到文艺界人士了,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曾来烟台山讲学或探亲的郁达夫、叶圣陶、萧乾、林徽因、胡蝶等民国文艺人士。
2011年笔者曾撰写散文《一径芬芳画仓山》。文章发到网络和杂志后,马厂街的古董美引起关注,福州各大媒体记者纷至沓来,大量集中的新闻报道,让马厂街一夜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居民心中的老街新事
馬厂街的魅力就在于它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却又凸显东方文化的雅致。这“雅致”中的传统文化在街道随处可见,家家有修竹,户户有传世家训。每户人家甚至都有一个颇文艺的宅名,如梦园、可园、以园、硕园、忠庐、爱庐、鼎庐等。
这里也曾是“世外桃源”,那时的人,家有庭院,举步有景,清逸流转。鼎庐李德鼎的后人老李告诉笔者,他退休后没事干,看着院子空落落的,便养花赏心悦目,可是养的茶花估计不能长大,因为花盆太小,而他家的老杨桃树每次结果就被飞虫叮咬烂掉,实在可惜。笔者告诉他,街道打算为他们这些老宅的院落添设花卉,打扮得美一点。
老李笑道,政府美化庭院是好事,修护危墙更是善举,自己年岁已高,能依旧安静地住在父母传下的老宅里,每天早起能看到阳光照着院里的花草,和老邻居互相问好,夏天可以享用清凉的井水,是最大乐事。这也是住在现代高楼火柴盒里的人无法享受到的旧式庭院生活。
宜园的产权完全私有,有前庭后院,算是目前马厂街上占地面积最大的老建筑,难得完好地保留了百年前建筑的原始模样。叶氏后人说起造园的先祖叶履亨在印尼的励志和爱国故事,心酸又自豪,还说看到政府把永安里的门修得很漂亮,十分羡慕,希望自己家的门也快点重修。当冬日暖阳穿过前庭的树木花草、照在一楼券廊时,他怀抱着一岁小儿微笑行走在婆娑树影里,完全是一幅温馨静好的老宅生活的图画。
老宅的魅力不只是它的建筑形式美,更主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丰富精彩的人生故事;而且必须住着有故事的老人,老宅才“老”得多福多寿,才吸引人们为了听故事,寻找祖先踪迹而来访、旅游。
说起政府美化庭院这事,有新租户听后面露难色。因为新来的外地人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客居感,没有保护老宅的意识,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有的恨不得把院子空地占为己有,盖成房子,认为庭院里养花是浪费空间。
有老人说,老宅外表美观,但内部破陋,有各种问题,不宜居住,他们认为政府把危墙修牢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才是大事,他们更希望住进有电梯的高楼大厦里,甚至认为喜欢老建筑的人是不懂事。
笔者调查发现,原住民和老租户对老宅有深厚的感情,希望老宅的环境更美好,但他们更了解老宅,会从居住的实用功能角度考虑问题,重视居住的舒适度,而回国探亲者、老建筑爱好者则更重视老宅的保护。
一条街道一条根
2016年12月13日,笔者再次探访马厂街,看到鼎庐的墙面用古砖修葺一新,门楣的题词也请书法家模仿林森的笔迹重做。
而笔者最大的收获是得知另一段历史。1897年,被李鸿章选派去英国伦敦参加“妇女选举社团国际联盟”的中国第一个女医学博士、福建第一个女留学生、福建第一个女医生、医院院长许金訇就是忠庐许氏家族的先贤。 当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许金訇作为中国第一个妇女代表,第一次站到国际政治舞台上,喊出中国妇女解放的口号,并反对女性缠足,从此引发国内女性解放和女学运动。许氏家族与福州几大政商家族比如林则徐、陈宝琛都有着错综复杂的亲友关系。
宜园、以园、以庐、意园、梦园是叶氏家族的房产。他们和马厂街上的其他家族也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一条街道宛如一条树根,不断地发枝散叶,再拧成一股家族纽带,最后形成一张巨大的社会人情网,把所有人都网在了一起,名利相关、情意难断。这样形成的牢固社会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和历史进程。
所以,当这里有一个人出国后,整条街的人在半个世纪中陆陆续续地都出国了,又去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开垦“新福州”,其中一些人的国籍至今是中国。
老租户则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租住这里的城市无房户,一住就是半个世纪。近年老宅旧了,租金便宜,租户多是摆地摊、收购废品的外地人。看到老宅日渐衰败,回来探亲的老宅后人希望政府协助修缮老宅,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马厂街各家族的资料,寻根问祖,续写族谱。
一道历史的文艺风景线
沧海桑田,谁能想到,如今密密麻麻都是房子的马厂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街头到街尾曾有一大片的花果园呢?龙眼、荔枝、苹果、梨、柑橘、香蕉、芒果、柚子、桑葚、楊桃、橙等各种果树遍布马厂街。建园的老租户说,小时候肚子饿了,就爬到建园院子的果树上吃饱水果再下来。
这几十年间,随着现代房地产的建设,果园早已消失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甚至是“子虚乌有”。建园的建筑面积缩小了一大半,院内果树也因居民建房而被砍伐尽了。幸好宜园里还有一株寿龄90的白茶花树,鼎庐、忠庐、爱庐等几户老宅里还有一些果树,成为当年花果园的见证者。忠庐的应荣荣热情好客,常常用园内自己种的水果来款待客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快乐天使”。
马厂街,宛若一道历史的文艺风景线。人们爱它,乃因它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悠长的巷子,每年四月天,阳光一般四处开放的藤萝、炮仗花,时常在半路上迎候着你,半遮半掩着引了一路的花影步入那些居家小院里。
这里中西合璧的私家小别墅,每一栋、每一院,都像是一盏盏咖啡杯里的中国花茶。矮矮的围墙,时有几竿修竹或几株绿蕉从各家小院内斜斜地逸出了围墙,却依然挡不住那背后若隐若现的红砖古楼。
经历岁月的蹉跎,这些见证历史沧桑的中西建筑依然优雅地端坐在阳光下,仿佛被打开的一部部古典小说。走近它,历史的书卷味淡淡芬芳,散发出涵养深厚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