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5-10mg/kg.d静脉滴注;常规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5-10mg/kg.d静脉滴注。两组病例各30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7%。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更昔洛韦 腮腺炎 抗病毒剂 阿昔洛韦
【中图分类号】 R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055-01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可单侧或双侧受累,血白细胞不但不增高反而减低或正常。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有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乳腺炎等。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临床上多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我院自2011—2012年利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30例,与常规治疗组30例对比治疗,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流行性腮腺炎住院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⑴,将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2—12岁,治疗前病程1—3天,合并脑膜炎者5例,睾丸炎者8例,胰腺炎者3例。常规治疗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11岁,合并脑膜炎者4例,睾丸炎者7例,胰腺炎者4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一般对症治疗基础上,用更昔洛韦注射液5—10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常规治疗组予阿昔洛韦10--15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靜脉滴注;两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外周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发生。
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或腮腺有轻度肿痛,外周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血、尿淀粉酶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
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外周血常规检查仍异常,血、尿淀粉酶仍增高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总之,治疗组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发生。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中度到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占发病人群总数的88.24%⑵,对人类有自限性,腮腺炎病毒是引起腮腺炎传染的病原体,属于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的RNA病毒,该病毒呈球形,直径100—200nm,包膜上有神经氨酸酶,血凝素及具有细胞融合作用的F蛋白。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中可分离,其传染期则从腮腺肿大前24h至消肿后3天,因此腮腺肿胀尽早消退可降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患儿患病时应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易消化的营养物质。不宜食用酸性药物,以免引起腮腺局部疼痛,高热时可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睾丸炎者可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腮腺肿胀处局部热敷。并发胰腺炎时应禁食,有颅内压增高者予脱水,降颅压,心肌损害者注意休息及应用营养心肌的药物。腮腺炎目前无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国内多采用中药抗病毒或应用西药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普遍采用α—2b干扰素,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更昔洛韦是一种合成核苷酸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在人体细胞内,在磷酸酶作用下形成GCV三磷酸,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从而抑制MEV—DNA复制,并可渗入病毒基因组,终止病毒DNA复制,该药在正常细胞内不能被磷酸化,故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⑶,在临床上已证实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EB、乙肝病毒及腺病毒等DNA病毒感染疗效显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流感病毒A和B等亦有较强作用。更昔洛韦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完全性高,临床上应用广泛,目前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脑炎的主要药物之一。
根据腮腺炎的发病机制及更昔洛韦作用机制,使用更昔洛韦能使病毒血症很快消失,从而缩短了发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显效率高于阿昔洛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763
[2]王菲、颜宏熙、杨道锋,成人和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特征比较,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2,5(1):46—47
[3]李奇志、朱朝敏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74
【关键词】 更昔洛韦 腮腺炎 抗病毒剂 阿昔洛韦
【中图分类号】 R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055-01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可单侧或双侧受累,血白细胞不但不增高反而减低或正常。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有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乳腺炎等。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临床上多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我院自2011—2012年利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30例,与常规治疗组30例对比治疗,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流行性腮腺炎住院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⑴,将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2—12岁,治疗前病程1—3天,合并脑膜炎者5例,睾丸炎者8例,胰腺炎者3例。常规治疗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11岁,合并脑膜炎者4例,睾丸炎者7例,胰腺炎者4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一般对症治疗基础上,用更昔洛韦注射液5—10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常规治疗组予阿昔洛韦10--15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靜脉滴注;两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外周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发生。
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或腮腺有轻度肿痛,外周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血、尿淀粉酶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
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外周血常规检查仍异常,血、尿淀粉酶仍增高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总之,治疗组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发生。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中度到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占发病人群总数的88.24%⑵,对人类有自限性,腮腺炎病毒是引起腮腺炎传染的病原体,属于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的RNA病毒,该病毒呈球形,直径100—200nm,包膜上有神经氨酸酶,血凝素及具有细胞融合作用的F蛋白。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中可分离,其传染期则从腮腺肿大前24h至消肿后3天,因此腮腺肿胀尽早消退可降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患儿患病时应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易消化的营养物质。不宜食用酸性药物,以免引起腮腺局部疼痛,高热时可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睾丸炎者可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腮腺肿胀处局部热敷。并发胰腺炎时应禁食,有颅内压增高者予脱水,降颅压,心肌损害者注意休息及应用营养心肌的药物。腮腺炎目前无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国内多采用中药抗病毒或应用西药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普遍采用α—2b干扰素,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更昔洛韦是一种合成核苷酸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在人体细胞内,在磷酸酶作用下形成GCV三磷酸,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从而抑制MEV—DNA复制,并可渗入病毒基因组,终止病毒DNA复制,该药在正常细胞内不能被磷酸化,故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⑶,在临床上已证实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EB、乙肝病毒及腺病毒等DNA病毒感染疗效显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流感病毒A和B等亦有较强作用。更昔洛韦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完全性高,临床上应用广泛,目前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脑炎的主要药物之一。
根据腮腺炎的发病机制及更昔洛韦作用机制,使用更昔洛韦能使病毒血症很快消失,从而缩短了发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显效率高于阿昔洛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763
[2]王菲、颜宏熙、杨道锋,成人和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特征比较,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2,5(1):46—47
[3]李奇志、朱朝敏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