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的可诊、可治、可防,有赖于检测试剂、药物和疫苗的科研攻关,这方面有何最新进展?国际疫情形势严峻,中国疫情防控的哪些做法可供国际社会参考?
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新冠肺炎的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最新情况。记者获悉,科研攻关组进一步强化了对一线临床救治的支撑和服务。
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进展。
“其中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张新民说,法匹拉韦于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针对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显示,从病毒核酸转阴、胸部影像学改善,到临床恢复率、平均退热时间、平均咳嗽缓解时间等方面,法匹拉韦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同时,今年2月国内已有企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并实现量产,临床药品供应有保障。
“鉴于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药品可及,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张新民说,下一步,科研攻关组将进一步推动攻关成果在武汉应用,并针对目前国际疫情暴发的态势,推出药物治疗的中国方案。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张新民介绍,干细胞疗法可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引起的剧烈炎症反应,减少肺损伤,对于减轻患者肺纤维化具有积极作用,对改善新冠肺炎患者远期预后具有独特优势。治疗结果显示,干細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安全、有效,一般8~10天可达治愈水平。
我国正按照5种技术路线开展新冠疫苗的紧急研制,目前有何最新进展?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表示:“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他介绍道,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总的来说,首先要生产出合格疫苗样品,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安全有效后,才能进入临床试验。
王军志透露,我国已有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滚动递交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临床试验方案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待国家药监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批后,开始临床试验。
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动物模型的作用非常关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介绍道,动物模型为科学家认识疾病、病原体、传播途径、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动物模型是什么呢?秦川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在实验室里研制的新冠肺炎“病人”。疫苗和药物都要经过这种特殊“病人”的检验,才能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
“目前动物模型在三方面发挥了作用。”秦川进一步解释说,一是明确病毒传播途径,研究了气溶胶、粪口传播等多种途径的可能性。二是用于药物的筛选,迅速筛选出的有效成药已应用到临床救治中。三是验证疫苗的有效性,目前已有8种疫苗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有效性评价,部分疫苗的有效性评价工作已经完成。
高校科研团队也在加速攻关疫苗研发。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介绍,教育部从春节开始动员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优势高校科研团队,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3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
雷朝滋表示,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预期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试验,重组蛋白疫苗已经开展小鼠与兔子的动物实验,核酸疫苗研究将在前期技术积累和科研成果基础上,尽快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中国的挑战,也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
“我们以实战为导向,用病毒机理研究指导疫情防控实践,大力促进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我们广泛应用高新科学技术,运用大数据开展舆情趋势研判;我们综合多学科力量,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张新民表示,这些防控策略、技术成果和标准经过了实践检验,中方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
张新民介绍,在知识成果分享方面,中国科研团队最早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此外,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发布“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发布“全球冠状病毒组学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为全球病毒基因组序列发布、病毒基因组变异数据分析提供支持;依托中华医学期刊网,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截至3月16日,已有97种期刊上线,平台上661篇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和病例述评,浏览量超过200万次……
在药物筛选研发方面,张新民说,中国向世界公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及药物筛选结果,法匹拉韦、恢复期血浆、中药等重点药物已向发生疫情的相关国家提供。在疫苗研发方面,中国已有多家企业或科研机构与国外开展合作,推进新冠疫苗研发。
◎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