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场舞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正受到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名文化馆工作人员、作为一个舞蹈专业的从业人员,有必要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成因、走势做一番细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广场舞 兴起 缘由 走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也为百姓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社会群体悄然崛起,她们就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广场舞大妈”。这个群体的人基本都出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历练在她们身上烙上了鲜明的印记。她们吃过苦、受过累,她们也享受到富裕起来的美好生活,享受到身心解放带来的豁达、潇洒。敢想、敢说、敢爱、敢恨在她们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就广场舞一项,她们就能搞得风生水起,令人刮目相看。到处都有的广场舞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她们把广场舞带出去旅游、拉出去比赛,将广场舞跳出了国门,跳到了世界各地。
由于工作和专业的原因,笔者曾对广场舞的参与者做过广泛的调查问卷,试图搞清广场舞的起因。从调查结果分析,广场舞的兴起最初出于健身、美体的需要。人们不满足于原有的单调、乏味的健身方式。早期的广场舞多半仅限于踢踢腿、弯弯腰、伸伸胳膊、蹦蹦跳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即便是现在,那些参加广场舞活动的大妈们基本上也都是为了锻炼身体。
出于健身美体需要的广场舞,在健身的同时,也体现出参与者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展示出舞蹈表情达意的功能。群舞《常州萝卜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常州市钟楼区一支老年舞蹈队常年活跃在健身舞广场,为了提高自己她们找到了文化馆。在市、区两级文化馆的帮助指导下,她们从生活现实出发,在“非遗”中找灵感,最终编排了一个老年群舞《常州萝卜干》。由于脱离了单纯的健身功能,加入了情感和文化内涵,受到参与者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欢迎和重视。在表演比赛中也是一路过关斩将,荣获全国群星奖。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上春晚的《俏夕阳》等。
广场舞毕竟是一部分人的健身娱乐项目,广场,也并不是大妈的专属活动场地。受时间、空间的挤压,受自身条件、客观因素的制约,广场舞一度也受到社会广泛的质疑。平心而论,许多声音并不值得回应,因为包含着太多的不了解、不理解。当然,类似于噪声扰民、地盘争抢等问题,只要稍加调整即可解决,但诸如参与者自身素质、广场舞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就需要在广场舞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改进。
提高广场舞的艺术水准不仅是老年舞蹈团队的要求,也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关注的问题。围绕提升广场舞艺术水平,各级部门拿出了许多思路和办法。2016年起,常州市文化馆联合各区文化馆,以《常州风》总冠名,用原创的方式连续编排了《我是常州人》《常州笑脸》《声动常州》三季共20支广场舞。文化馆免费向各辖区的舞蹈团队教授舞蹈动作、提供展示竞赛平台。一时间,辖区内大街小巷刮起了一阵“常州风”。常州市文化馆还因此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与此同时,全国广场舞的创作、表演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势。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需要参与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仅在舞蹈本身,也在于对审美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认知;需要参与者对音乐、文学、造型艺术等有比较广泛的涉及,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这样对理解音乐舞蹈的内涵、表达内心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反之,手舞足蹈却不知所云,既不能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也不能让观者得到感官的愉悦以及审美上的享受。
然而,有些广场舞参与者在这方面显然准备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50后”“60后”当初并没有接受多少良好的教育。最初,她们参与舞蹈多半也出于健身、消遣的本能。争抢地盘、噪声扰民等等,这些所谓负面影响也多半源于参与者自身的文化教养。因此,提升参与者的文化艺术素养便成了题中应有之义。笔者以为,第一,参与者应该在操练广场舞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情趣,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舞蹈的语言特质,把作品更好地表达给观众;第二,让专业舞蹈创作人员介入广场舞创作,包括一度、二度、三度创作,提高广场舞的艺术水准;第三,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搭建相应的平台,让广场舞有很好的展演、展示、竞赛的渠道,让参与者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有一个交流、切磋、提高的过程。
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情感、情绪的丰富,为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事实上,人们表达思想文化、情感情趣的方式会有很多途径。琴棋书画、旅游休闲等等,更何况现代科技的发达为人們参与文艺创作、表情达意提供了无穷的可能。像现在各级文化馆举办的文艺鉴赏、文化培训等等,就为市民百姓参与文化艺术提供了多样选择。
文化艺术的百草园里不只有一朵亮丽的小花,群众文化艺术的舞台上肯定不止广场舞一个项目。我们的文艺生活应该有更多的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王晓艳,女,本科,常州市武进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广场舞 兴起 缘由 走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也为百姓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社会群体悄然崛起,她们就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广场舞大妈”。这个群体的人基本都出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历练在她们身上烙上了鲜明的印记。她们吃过苦、受过累,她们也享受到富裕起来的美好生活,享受到身心解放带来的豁达、潇洒。敢想、敢说、敢爱、敢恨在她们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就广场舞一项,她们就能搞得风生水起,令人刮目相看。到处都有的广场舞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她们把广场舞带出去旅游、拉出去比赛,将广场舞跳出了国门,跳到了世界各地。
由于工作和专业的原因,笔者曾对广场舞的参与者做过广泛的调查问卷,试图搞清广场舞的起因。从调查结果分析,广场舞的兴起最初出于健身、美体的需要。人们不满足于原有的单调、乏味的健身方式。早期的广场舞多半仅限于踢踢腿、弯弯腰、伸伸胳膊、蹦蹦跳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即便是现在,那些参加广场舞活动的大妈们基本上也都是为了锻炼身体。
出于健身美体需要的广场舞,在健身的同时,也体现出参与者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展示出舞蹈表情达意的功能。群舞《常州萝卜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常州市钟楼区一支老年舞蹈队常年活跃在健身舞广场,为了提高自己她们找到了文化馆。在市、区两级文化馆的帮助指导下,她们从生活现实出发,在“非遗”中找灵感,最终编排了一个老年群舞《常州萝卜干》。由于脱离了单纯的健身功能,加入了情感和文化内涵,受到参与者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欢迎和重视。在表演比赛中也是一路过关斩将,荣获全国群星奖。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上春晚的《俏夕阳》等。
广场舞毕竟是一部分人的健身娱乐项目,广场,也并不是大妈的专属活动场地。受时间、空间的挤压,受自身条件、客观因素的制约,广场舞一度也受到社会广泛的质疑。平心而论,许多声音并不值得回应,因为包含着太多的不了解、不理解。当然,类似于噪声扰民、地盘争抢等问题,只要稍加调整即可解决,但诸如参与者自身素质、广场舞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就需要在广场舞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改进。
提高广场舞的艺术水准不仅是老年舞蹈团队的要求,也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关注的问题。围绕提升广场舞艺术水平,各级部门拿出了许多思路和办法。2016年起,常州市文化馆联合各区文化馆,以《常州风》总冠名,用原创的方式连续编排了《我是常州人》《常州笑脸》《声动常州》三季共20支广场舞。文化馆免费向各辖区的舞蹈团队教授舞蹈动作、提供展示竞赛平台。一时间,辖区内大街小巷刮起了一阵“常州风”。常州市文化馆还因此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与此同时,全国广场舞的创作、表演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势。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需要参与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仅在舞蹈本身,也在于对审美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认知;需要参与者对音乐、文学、造型艺术等有比较广泛的涉及,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这样对理解音乐舞蹈的内涵、表达内心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反之,手舞足蹈却不知所云,既不能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也不能让观者得到感官的愉悦以及审美上的享受。
然而,有些广场舞参与者在这方面显然准备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50后”“60后”当初并没有接受多少良好的教育。最初,她们参与舞蹈多半也出于健身、消遣的本能。争抢地盘、噪声扰民等等,这些所谓负面影响也多半源于参与者自身的文化教养。因此,提升参与者的文化艺术素养便成了题中应有之义。笔者以为,第一,参与者应该在操练广场舞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情趣,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舞蹈的语言特质,把作品更好地表达给观众;第二,让专业舞蹈创作人员介入广场舞创作,包括一度、二度、三度创作,提高广场舞的艺术水准;第三,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搭建相应的平台,让广场舞有很好的展演、展示、竞赛的渠道,让参与者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有一个交流、切磋、提高的过程。
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情感、情绪的丰富,为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事实上,人们表达思想文化、情感情趣的方式会有很多途径。琴棋书画、旅游休闲等等,更何况现代科技的发达为人們参与文艺创作、表情达意提供了无穷的可能。像现在各级文化馆举办的文艺鉴赏、文化培训等等,就为市民百姓参与文化艺术提供了多样选择。
文化艺术的百草园里不只有一朵亮丽的小花,群众文化艺术的舞台上肯定不止广场舞一个项目。我们的文艺生活应该有更多的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王晓艳,女,本科,常州市武进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