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红筹重组的过桥贷款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5月8日,蒙牛乳业(02319.HK)与现代牧业(01117.HK)联合宣布,蒙牛与私募投资机构KKR、鼎晖投资达成协议,以现金31.75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收购后二者各持有的现代牧业20.44%股份和6.48%股份,从而成为现代牧业单一大股东。 而KKR和鼎晖当时取得现代牧业该等股份的成本大约为7.42亿元,实现投资回报约3.4倍。
  至此,现代牧业这家原本由蒙牛乳业孵化的奶源公司,经历股权剥离及独立上市之后,又重回母体。
  在境外红筹上市重组过程中,核心一环是由境外拟上市公司收购境内公司股权,但是由于《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十号文”)的跨境股权支付安排在审批层面并未落地,因此在支付方式上就必须以外币现金进行。然而设立境外公司的国内创始人或股东,绝大多数在境外又没有外币现金可供使用,从而使得境外公司收购境内公司的收购资金来源成为了一个横亘在很多准备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面前的难题。
  通常而言,解决收购资金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股权融资,一种是债权融资。如果采取股权融资,由于投资者看到公司用钱急迫,往往在价格上压得比较低,而公司上市在即,创始人或股东也往往不愿意再稀释股权,更不用说低价稀释股权。这样一来,通过借款进行债权融资就成为了一个优选方式。股东借款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搭建上市所需的股权结构桥梁,这种融资真是名副其实的“过桥贷款”。
  在境外上市重组中过桥贷款的交易结构如何安排呢?被蒙牛收购的现代牧业的做法,给我们大体展现了这一交易过程。
  现代牧业的跨境重组
  现代牧业的前身叫领先牧业,2008年7月7日,现代牧业成立,收购了领先牧业全部股权并在后来陆续直接收购了领先牧业旗下的子公司和资产,领先牧业被转卖给了青岛恒天然公司而退出整个集团。为筹集扩充业务的资本,现代牧业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期间进行多次重组及四轮股权融资,引入了KKR、鼎晖及牛根生设立的一项信托计划作为投资人,该等投资人以大约13.79亿元,认购现代牧业合共50.05%的股权。
  在完成上述动作后,虽然实现了境外公司Aquitair对境内现代牧业公司的控股(图1),但是另外一个关键步骤还未完成,现代牧业的个人股东还未能实现出境持股。如果此时上市,那就跟这些股东毫无关系了,这显然是不行的。
  那么,如何实现中国个人股东境外持股呢?根据招股书披露,现代牧业采取的做法是在岸收购和离岸认购两个步骤。一方面,Aquitair公司对现代牧业进行在岸收购,即与中国个人股东、马鞍山先行牧业、老牛牧业等股东(以下统称“中国售股股东”),于2010年9月17日签订一项股权转让协议,据此,Aquitair公司以9.03亿元的代价向中国售股股东收购合共47.63%的现代牧业股权。另一方面,拟上市公司与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由中国售股股东在境外成立的控股公司),于2010年7月29日签订一项认购协议,据此,前者以总价9.03亿元向后者发行487.6万股新股,认购价总额相当于在岸收购的代价。
  把招股书中如上的描述,通俗表达就是:境内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外设立一系列中国股东控股公司(金牧、银牧、新牧和优牧四家壳公司);然后该等公司拿一笔钱(折合人民币9.03亿元的外币),认购拟上市公司的股份;然后拟上市公司拿到这笔钱后,再注入Aquitair公司,由后者以9.03亿元的代价,收购中国个人股东持有的现代牧业全部股权。如此一个循环下来,一方面实现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外拟上市公司层面持股,另一方面,境外拟上市公司最大比例持有境内现代牧业公司股权,跨境重组即告完成。
  中银国际提供过桥贷款
  那么,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的认购资金从哪里来呢?根据招股书披露,为拨付离岸认购的认购股款以及有关成本及开支(包括利息开支),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已于2010年11月1日获中银国际提供大约1.39亿美元的过桥贷款。过桥贷款所得款项已于同日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向拟上市公司支付,以缴足认购股份,至此离岸认购已告完成。作为过桥贷款的抵押,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的股份以及其持有的拟上市公司股份已抵押给中银国际。
  这是整个过桥贷款交易的第一步,好戏的开场。
  该笔款在2010年11月1日到位,同日,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支付给了拟上市公司。紧接着,这笔过桥贷款的所得款项已调派至在岸,并已向中国售股股东支付,于2010年11月5日完成此次在岸收购。至此,这笔钱又流转到了中国个人股东手中。
  到这个阶段,收购境内权益问题和中国股东境外持股问题都解决了,但是中国股东持有的拟上市公司股份质押出去了,同时欠了中银国际一笔贷款。这笔欠款是过桥贷款,由于仅以股份质押,年利息通常在10%-15%之间,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通常过桥贷款的交易安排到此还未结束,公司会寻求借商业银行低成本的钱,去全部或部分还掉这笔过桥贷款。
  “内保外贷”偿还过桥贷款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现代牧业就是这么操作的。其称过桥贷款将于上市日期前部分偿还,而其乃由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将提供的定期贷款合计约1.3亿美元以再融资的方式偿还,而该项定期贷款融资由中国售股股东提供的抵押品(股份质押除外)所抵押。现代牧业的案例中,中行澳门分行只是借了1.3亿美元给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或者说中银国际没有同意一次偿还全部贷款,余下未偿还结余约900万美元将于上市后透过出售部分由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在全球发售之前持有的股份悉数偿还,而股份质押将于紧接上市之前解除(通常是在上市日开盘前解除)。
  那么,中国售股股东的1.3亿美元再融资能拿什么抵押呢?招股书并没有说,但基本可以推断,就是通常采用的“内保外贷”的做法(此处仅为推断,并不代表现代牧业确实采取了此融资方法)。即,在国内中国售股股东把收到的股权转让款结汇,结汇所得的人民币质押给境外银行的境内关联银行(比如中国银行某地分行);然后该内地分行给境外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开立保函或备用信用证,为境外借款人(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提供担保,基于此担保,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贷款数额与境内质押的人民币同等价值的美元给借款人;然后,借款人拿到贷款后,再用于偿还前期所借的高息过桥贷款,完成一个循环。   至此,前期中银国际的过桥贷款清偿掉了,股份质押解除(通常股份再用于质押给后面的贷款方即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但银行会出具一份承诺函,允许股份质押在股票上市交易当天交易开始前解除),变成了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欠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一笔钱,同时,中国个人股东在境内质押了相应的人民币给其关联银行。澳门分行会收取贷款利息,但同时,境内分行会支付存款利息。由于境外贷款利息较低,实践中,通常两者相抵,“内保外贷”的综合成本基本为零。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股东为解决收购资金问题而实际承担的财务成本。“内保外贷”是整个过桥贷款交易链的高潮部分。
  但是,为什么又引入一个新的角色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来提供贷款,而不是直接由前面提供过桥贷款的中银国际来做“内保外贷”呢?
  在现代牧业的案例中,一方面中银国际本身并非商业银行,操作不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里涉及2010年7月30日颁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39号)其中的一项规定,该规定要求“内保外贷”资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流回境内,即“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的,担保项下资金不得以借贷、股权投资或证券投资等形式直接或通过第三方间接调回境内使用”。
  也就是说,即便前期过桥贷款不是中银国际提供的,而是一家商业银行比如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提供的,香港分行也无法再通过“内保外贷”的方式,贷款给中国股东控股公司,用于偿还前期过桥贷款。因为前期贷款被用于了收购境内股权,中国股东控股公司如以“内保外贷”项下贷款偿还前期过桥贷款,这实际就非常明显构成“内保外贷”资金间接流回境内,从而与前述规定相冲突,合规风险较大。
  相反,如果再引进一家境外银行,就巧妙地把实质上一个交易转换为形式上的两个交易,比如可以用后面另外一家中国股东控股公司B(现代牧业的中国股东控股公司有四家,实际操作中,为了合规考虑,后期进行“内保外贷”的公司与前期借过桥贷款的公司通常为不同的两家公司)跟中行澳门分行发生一笔“内保外贷”业务,该笔贷款用于偿还前期发生的一笔境外借款,跟国内无关。而另一笔交易是中国股东控股公司A了结跟中银国际之间的股份质押贷款交易。从而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赤裸裸地触碰前述规定,降低了合规风险。
  那么,这“内保外贷”项下贷款又如何偿还呢?实践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上市前或上市后通过境内公司比如现代牧业向境外股东派发股息偿还,一种是股东在上市时(香港允许上市时股东出售老股)或上市后出售股份,以套现的资金来偿还。好在“内保外贷”的综合成本基本为零,所以可以将贷款周期拉得足够长,来解决还款问题。
  “内保外贷”项下“外贷”偿还后,相应地,在境内的“内保”就可以同时予以解除,这时股东就可以自由使用转股所得的人民币了。这是交易链的收尾部分,至此,一个完整的红筹上市跨境重组过桥融资交易循环就全部完成了。
  通过这一过桥融资安排,现代牧业就得以成功完成中国个人股东境外认购持股及境外公司收购境内现代牧业公司股权这一关键步骤,也为我们生动展示了如何破解红筹上市跨境重组中的收购款融资难题,显示了操盘者高超的财技(图2)。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从试水19世纪跌价9成的英国铁路股,到上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的发扬光大,受压资产投资策略逐步形成。这一策略往往通过购买受压公司的债权,获得其控制权,并通过重组使其重生而获利。  在对冲基金界,有些基金经理更关注金融市场的“阴暗面”,即陷入财务困境、处于违约或破产状态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投资于这些证券的策略就是受压资产投资策略,这类投资人有时也被称为“秃鹫”。  试水英国铁路股
期刊
同洲电子·第十一届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典礼  2013年11月22日,由新财富杂志社主办、证券时报社联合主办、同洲电子冠名的“第十一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盛典在深圳隆重举行。现场揭晓了31个研究领域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和“新财富最佳销售服务经理”等个人奖项,“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新财富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新财富最佳销售服务团队”、“新财富进步最快研究机构”、“最佳中小市值研究机
期刊
2013年8月中旬至今,A股市场呈现出震荡上行的态势。自贸概念股的频频暴涨,推动市场持续升温。借力于大盘的高走态势,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指数在8月16日至9月16日期间实现了6.52%的累积收益。然而,同期巨潮大盘、1000、中盘、小盘指数累积回报率分别为8.32%、8.37%、8.1%和8.76%,最佳分析师指并未能实现超额收益。但从指数波动性的角度来看,本期最佳分析师指数在吸纳市场利好信息的同时,
期刊
2008-2012年的5年中,分别有97%和93%的主动型基金战胜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主动型基金-33.7%的平均收益率也大大高于上证综指的-57%、沪深300的-53%,其波动性也更低。如果把时间拉长到2006-2012年的7年间来看,A股赫然从超级熊市转变为超级牛市,期间仍有94%和78%的基金分别打败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主动型基金的中长期指数战胜率在中国如此之高,令人瞩目,其主要
期刊
表面看,李嘉诚的资产大腾挪只是出于高卖低买的商业政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长和系”掌舵者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李嘉诚擅于经营政商关系和人脉网络,这种特殊资产难以传承;而接班人李泽钜则长于竞争充分、规则透明的海外市场。后李嘉诚时期,长和系重心迁移正是其精心安排的传承大戏中的一部分,这种为了配合下一代比较优势而进行企业发展方向调整的传承思维,值得内地民企学习。  2013年11月下旬,短短一周时间,
期刊
考虑到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作物产量增长放缓,人类会出现一场“长期且带有政治风险的粮食危机”。众多机构投资者表示,眼下是史上投资农田的最佳时机。  农业投资并不总是像看上去那么简单。纽约一家对冲基金曾投资巴西的一个农业项目,结果发现一年只有一个月能产生正现金流,即只有一个月的“收获期”,于是该机构立即撤出了这个项目。  与此同时,抢购非洲贫困地区农田的外国投资者还遭到公开抨击,因为他们让当地佃农失
期刊
美国人常用“好苹果”与“坏苹果”来描述群体中的优良与劣质分子。若想成为海外资本市场的“好苹果”,中国企业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上市途径。第二,要提前预防财务危机。第三,选择可靠的金融中介机构。第四,与政商模式保持距离,弘扬传统诚信文化。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渐成气候之际,却从2011年开始不断爆发财务造假丑闻,华尔街掀起一场打假风暴。美国证监会与机构投资者将目标对准了中国企业,不仅绿诺科技等造假企业难免退
期刊
一个发展完善的高尔夫度假村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甚至是当地经济,昆明和海南岛都是好例子,慕名而来的球友不只来自本国,更来自海外各地。  越南高尔夫的发展,与中国相似。早年受惠于外资涌入,经济起飞,过百高尔夫球场申请待批,但越南政府为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稳定及保障农民生活,立令保护农业用地,2008年开始暂停所有新球场的申请,并叫停一切不符合环保要求或违反土地规划的球场工程。2009年越南政府再下一令,严禁
期刊
社交媒体的存在让企业传播活动面临新的挑战。航空业是受社交媒体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但对航空公司声誉打击最严重的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它们采取的回应方式。  世界各地的政府和企业正面临着社交媒体这股新生力量所带来的挑战。如今,个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互动,更能借助这一平台调动成千上万的人参与活动—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传播发展。尽管尚处于探索未知领域的阶段,一些公司的传播经验仍能充分体现社交媒
期刊
中国近期金融恐慌的根源,是实体经济内非中介融资受阻,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冰火两重天。针对恐慌,放水救市不可行,而按兵不动则连带伤亡巨大,唯一合理的选择是以此为契机,推进讨论已久的一揽子改革方案。  中国出现了金融恐慌。2013年6月24日,上证指数下跌5%以上,其背景是,商业银行纷纷遭遇资金短缺,导致市场弥漫紧张情绪。在此之前的几天内,银行隔夜同业拆借利率高达13.44%,创历史新高,社会上也流传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