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夏天(二章)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晒麦
  1979年7月,我参加完高考回到家里的时候,生产队的小麦还没有收完,麦收时正值雷雨时节,整个麦收过程处处体现的就是一个“抢”字,叫“龙口夺食”,我没有理由不参加抢收劳动。大约紧张了半个月,麦子便收完打完了。
  一般情况下,麦子晒到半干,就要赶着缴公粮了,那时候,缴公粮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各个生产队不但要努力争取超额完成任务,而且还要暗中较劲争取领先完成。所以生产队都是早早就把好麦子送到公社粮站了,粮站验收说水分超标,生产队就派我和一位大哥去粮站晒麦。这也是一个策略,占住粮站的晒台,晾晒效果当然好了。
  其实晒麦是一个清闲差事,上午把麦子摊开,看住,中间翻几次,傍晚收起来,一部分晒干入库了再晒一部分。当时在粮站晒麦的有好几个生产队,聚集了五六个同伴,没事的时候大家就玩扑克,或者到街上逛,他们忙这些的时候,我就独自对着满院的麦子。
  我经常会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些麦子,我喜欢麦子的颜色,柔和、养眼,在我眼里那是一种接近土地的颜色,是乡村最优美的色泽。现在我依然常常怀念那样的颜色,感慨生活中时刻面对的只有城市五光十色的繁华,已不再有那么简单、养眼的色泽了。我常常感到困惑的还有粮食总在被城市人忽视,人们热衷的话题往往是网络、股市、工资,甚至明星八卦,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粮食、农民和乡村。
  我们村是阳武河流域十八村水地之一,是主要产麦村,我们生产队每年给每个社员分100斤小麦,当时这个数字是很令人羡慕的。我家6口人,可以分到600斤小麦。这600斤麦子对我们家的生活至关重要,母亲把它们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卖钱,一部分吃,一部分储存。我和姐姐上高中的学费,都靠每年卖掉300斤麦子得来,剩下的300斤,母亲会拿100斤储存起来,每年磨着吃的大约就是200斤,可以吃白面的日子只有过生日或者有亲戚来,还有就是过年过节。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麦子对于粮食的挚爱才根深蒂固不可更改,而对于我们的孩子们,那些父母的宝贝们,他们就像一个美国人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许多时候,我们真的很无奈,我们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告诉孩子们关于庄稼和粮食的事情。
  1979年,16岁的我面对那些享受着阳光的国家的麦子,把自己想象成它们的主人,我的麦子们在阳光下微笑着,宁静、安详,一颗麦粒就是一个宝贵的生命。我脱掉鞋子,赤脚一圈一圈摊着麦子,脚下的热度漫上心房, 变成朝气蓬勃的绿色,于是眼前大地如茵,田畴如织,景象万千。
  别的生产队的同伴们经常用衣服兜了麦子去换西瓜、香瓜吃,我一次也没有换过,不是不想吃,而是舍不得麦子。有一次我的同伴也兜了一些麦子去换了。一斤麦子换回好几斤李子,那么多,我们根本吃不了,傍晚回家时他把吃剩的李子分成两份,给了我一份,快到村头我又全给了他,我骗他说我们家没人吃,说实话我是怕父母骂我,我的父亲是个老党员,平时我们在路上捡到一个谷穗他都会让我们送到生产队。
  我们晒麦期间赶上了公社唱戏,是县剧团的。同伴跟我商量说想要轮流看戏,我说我不爱看,你去看就是了,他当然很高兴。接连四五天,粮站的人见我每天抱着书看麦,经常好奇地过来和我搭讪,问一些诸如为什么不去看戏之类的话题,我说借了别人的书得赶着看完。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从内心来说,我更担心的是有人动我的麦子,我知道,同伴不会如我那样认真地坐在晒台旁守着。
  守着那些麦子,内心非常安宁,麦子的香气植入心田,常常会在心里闪出明亮的光芒,那是一种深情的愉悦。那些日子我甚至在想,如果没有考上学校,我就老老实实做一个农民。至今许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感受还是那么清晰地存在我的脑子里。以至于现在每当听到周围有关于农村落后、衰败的消息,和蔑视农民的语言,我都会愤愤不平。古往今来,淳朴的乡村和沉默的土地总是用自己的精华滋养着城市,而好多时候城市的人却不把乡村和乡村的人们放在眼里,即便偶尔救助一下遭受劫难的农村,城里人也总是端着一副拯救者的面孔,这样的表情实在令人心痛。
  1979年,高考完那些日子,16岁的我还没有走出农村,也没有那么多的幽思,我独自守着那些麦子,仿佛日日都在走过美丽的田园,麦子把辛劳和汗水化成了纯净的爱,日日都照耀我的心灵。那些日子,朴素而坚实,怀抱温馨的麦香,一切都那么亲切、善良。
  看瓜
  瓜棚四面通风。静静地坐在瓜棚下,即便是赤日炎炎的三伏天也会感觉微风从八面吹来,不知道这样的微风是在什么地方酝酿出来的,象涓涓溪流,轻快地流来,又轻快地流去,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快意,使人感到陶醉感到安慰。放眼四望,原野的景色美丽而寂静,天空、树木、庄稼,一切都好像是眼睛第一次接触到的东西,葱茏、青郁、新鲜。
  那时候,父亲每年种瓜,假日里我便经常替父亲看瓜。看瓜的时候我可以搬个小板凳坐在瓜棚下面看书,悠闲而恬静。
  我家的瓜地面积不大,被青纱帐包围着,青纱帐神秘而热烈,最多的是玉米,还有高粱、向日葵、甜菜、谷子,我最喜欢的是向日葵,经常没完没了地望着那一株株阳光下的精灵幻想。被青纱帐包围着的瓜地,像一个宽敞的四合院,父亲在地里种了西瓜、香瓜、南瓜,7月份瓜都开始熟了,花皮的香瓜在叶子下探头探脑,急于想和人交流的样子,翠绿带条纹的西瓜根本无法在蔓和叶下藏身了,只好把青亮亮的身体放在阳光下对着主人微笑,黄皮子的南瓜总是顽皮地爬上地埂爬上瓜棚,躺在地头、挂在屋顶。
  我徜徉在瓜田里,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心里特别惬意。忽然,一个小脑袋在地头晃了一下不见了,一定是谁家的小孩嘴馋了,我装作没看见坐下看书,小脑袋果然慢慢滚到了另一边地头,小手迟迟疑疑伸向一个青瓜,我说:娃娃,那是生瓜,不好吃呢。小脑袋一激灵便又滚到了田埂下。我说别怕,你过来,我给你好吃的瓜。小脑袋往起冒了冒露出一双黑黑的大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满地的瓜,一脸渴望。我拿了半个西瓜给他,他高兴地跑来,蹲在一边吃了,吃完用手擦擦嘴“嗖”一下跑得没了影儿。这样的事儿经常有,这是愉快的小插曲,既好玩又解闷。其实只要有乡亲来瓜地,或者路过瓜地,我们都会挑出最好的瓜让他们吃,那时在农村不管种的什么,只要是能吃的,到了地头都可以公开地饱吃一顿,当然是不可以随便带走,尤其是主人不在时,吃没有问题,带走就变成了偷。
  当然看瓜也有不愉快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摘了一筐瓜放在地头准备卖。父亲回家吃饭的时候我只顾了看书没注意,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连筐带瓜一起偷走了。当时,我茫然站在放筐子的地方,只觉得头顶的太阳毒辣异常,扎得我浑身冒汗,脑袋也晕乎乎的难受。我对自己的失职感到痛心,父亲却只是淡淡地说丢就丢了吧,也不值几个钱,以后留心就是了。我知道这是父亲的安慰,那时候弟弟妹妹还在读书,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父母一分一毛都会非常珍惜,所以,以后再独自看瓜,我就不敢埋头看书了,看一会就得在瓜地里转一转。我经常想,要是没有这些可恨的偷窃者该有多好,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我们就可以更加愉快一些生活。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没有了小偷,那我还用在这里看瓜吗?还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又不禁哑然失笑。
  有瓜看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到8月份的时候,瓜也差不多收完了,看着垂头丧气的瓜蔓,我有时候也会有点伤感,尤其是想到就要告别那些神秘热烈的庄稼地,心中总有点不舍。
其他文献
本期主题:“空降”第一书记  背景:2015年初,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抓基层、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指示精神,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作出安排。  编者:“第一书记”,一个响亮的称呼,昔日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就是
期刊
马宏杰 著 /39.80元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了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猴
期刊
父亲说过,我们这个家庭是体面的家庭。父亲所说的体面,不是指有钱有势大官显位,而是说我们这个家庭有个很好的家风,那就是人人喜欢读书爱学习。  从爷爷说吧。我的爷爷念过私塾,认识不少字,而且字写得好。每逢过年过节,村里人争着邀请去写对联。爷爷还是一把“铁算盘”,加减乘除、开方、乘方各种珠算方法烂熟于心。因此,村里村外常常有人请爷爷去算自己不会算的账。爷爷是个热心人,给人家帮忙吃顿饭就行了,别的啥也不要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标志我们将全面步入法治建设新时代。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发建设于1999年,搬迁宁夏南部贫困山区的移民群众22万人,回族人口
期刊
近年来,留守儿童遭遇不幸的新闻频繁爆出,今年,在“六一儿童节”之后的第八天,6月9日,贵州毕节4兄妹服农药中毒死亡。一时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话题讨论异常热烈。  6102.5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
期刊
烈日炎炎,却没能阻挡得住村民们读书的脚步,当记者走进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王村农家书屋时,顿时被村民们的读书热情所感染。书屋正墙上悬挂一幅象征书籍的竹简画,竹简下书“用书籍开启智慧,用智慧点亮人生”。这幅竹简画,为这间农家书屋增添了些许温情,使之更具品位,更富内涵。书屋宽敞明亮,靠墙排列整齐的书柜上摆放着科普、农业、文学、少儿、种植、养殖、家庭等各类书籍,空调全天都开放,五六位读者正在专注而安静地
期刊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北海市银海区下村扎实推进村基层文化建设,于2011年建起了3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现有藏书3000多册,2014年被评为全区示范“数字”农家书屋。  下村位于北航北海学院东南方,距市区约10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大力发展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领导重视,完善建设  下村农家书屋建于2011年12月份,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喜爱的“求知
期刊
我叫刘熙,现年71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我是原平市法院退休干部,现居住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西镇乡田家庄村,2009年起担任田家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当书屋管理员是我理想的选择。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业感情特深。从法院退休回村内定居后,我总想为村里、村民办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08年秋,新村委会大院建成后,村党支部书记让我筹办图书室,我欣然应允。退休几年来总算找到个发挥余热的理想
期刊
狂犬病,又称为“疯狗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一种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而狂犬病的元凶,就是一种形如“子弹”的狂犬病毒,在病毒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感染上狂犬病毒,就如同“子弹”击中要害一样,紧随而来的只能是死亡。  狂犬病自古就有,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美
期刊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距汾阳古城五公里,紧靠太汾高速公路和307国道,与驰名中外的杏花村相毗邻,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居民800户,2600口人。  近年来,贾家庄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道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取得了光辉的业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光荣称号。  贾家庄农家书屋建成于20
期刊